×

斯金纳的小白鼠

斯金纳的小白鼠(哪位心理学家创始研究白鼠电击实验)

fwxlw fwxlw 发表于2025-01-23 15:09:10 浏览2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哪位心理学家创始研究白鼠电击实验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B.F.斯金纳为了研究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理论,建立了“斯金纳箱”并使用小白鼠作为实验对象。实验分为两个部分:  实验1:将一只很饿的小白鼠放入一个有按钮的箱中,每次按下按钮(自发行为),则掉落食物(正强化/奖励)。结果:小白鼠自发学会了按按钮(操作性条件反射形成)。但是一旦不再掉落食物,小白鼠按按钮的行为很快会消失(消退);  实验2:将一只小白鼠放入一个有按钮的箱中。每次小白鼠不按下按钮(自发行为),则箱子通电(正惩罚)。结果:小白鼠学会了按按钮(操作性条件反射形成)。但遗憾的是,一旦箱子不再通电,小白鼠按按钮的行为迅速消失(消退)。  由此,斯金纳得出:当个体产生自发的行为以后,按照实验目标给予强化或惩罚,就可以增加或减少该行为,即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理(R-S)。斯金纳据此把在他之前的俄国巴甫洛夫得出的经典条件反射原理称为“应答性条件反射(S-R)”。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斯金纳(B.F.Skinner.1904-1990),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奠基者。他创制了研究动物学习活动的仪器――斯金纳箱。1950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58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68年获美国总统颁发的最高科学荣誉――国家科学奖。斯金纳最大的贡献在于他所提出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该理论起源于他做的一个实验——迷箱实验。斯金纳关于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的实验,是在他设计的一种动物实验仪器即著名的斯金纳箱中进行的。箱内放进一只小白鼠,并设一杠杆或键,箱子的构造尽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小白鼠在箱内可自由活动,当它按压杠杆时,就会有一团食物掉进箱子下方的盘中,小白鼠就能吃到食物。因此他提出了人和动物的学习行为:(R-S)。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分成两种:一种是应答性行为(S-R),一种是操作性行为(R-S)而斯金纳坚持学生的学习不应该是应答性行为,而应该是操作性行为。根据斯金纳的实验,他提出了强化理论。首先,他把行为分成四个部分,正强化、负强化、惩罚和消退。正强化是给予一个愉快刺激,从而加强行为的反应。例如在实验中当小白鼠无意中按到杠杆,就会掉下一个食物,多次反复之后小白鼠学会了按杠杆的行为,在实验中,食物是愉快刺激,通过按杠杆给予愉快刺激,这就是正强化。负强化是撤销一个厌恶刺激,从而增加行为的反应。例如:在实验中斯金纳进行了加强版的练习,在箱子底部安装了电击板,当小白鼠按下杠杆时就会撤销电击,因此小白鼠会经常按电击板从而摆脱电击的痛苦,从而学会了按压杠杆,这就是负强化。惩罚是给予一个厌恶刺激,从而减少行为的反应。例如在实验中,斯金纳为了让小白鼠不再出现按杠杆的行为,只要当小白鼠按杠杆,就会电击它,因此小白鼠减少了按杠杆的行为。而消退是没有给予任何刺激,最终的行为反应下降,消退主要是用来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在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提出之后,他提出了程序教学:程序教学,是一种使用程序教材并以个人自学形式进行的教学。其程序教学模式可分经典型直线式程序、优越型衍枝式程序和莫菲尔德程序。但是教师要实施程序教学必须借助于程序式的教材或者进行机器教学。以上是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下面我们来做一道题巩固一下:【单选题】班级里有几个同学总是养不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当同学们都在认真朗读时,他们都会在一边摆弄小东西,或者独自做其他事情。老师观察到这种情况之后宣布,如果被老师发现你没有读书,就会在下课时取消课间休息时间,抄写课文的规定段落。而且不和学生讨价还价,一旦发现,课下及时进行惩罚,多次之后,这些学生为了逃避课下的段落抄写,课堂上读书的自觉性和意识逐渐提高(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消退【答案】B。

斯金纳箱实验中用到了哪些动物的哪些特性

斯金纳箱试验用鸽子和小白鼠都实验过。其中一个实验叫概率型奖励,将一只很饿的小白鼠放入斯金纳箱中,多次按下按钮,概率掉落食物。结果:小白鼠学会了不停按钮。当不再掉落食物时,小白鼠的学习行为消失速度非常慢。

随着概率越来越低,小白鼠按按钮的学习行为没有变化,直至40-60次按按钮掉落一个食物,小白鼠仍然会不停按按钮,持续很久一段时间。

同样的,用鸽子做实验,平均每5分钟获得变化时距的食物强化的鸽子,每秒能做出2-3次反应,连续反应长达15小时。

1944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开始使用火箭攻击英国,而盟军当时还没有类似的武器,因此斯金纳又开始了他的试验研究。他的研究(今天看来非常古怪)是一个绝对保密的军事研究。他打算训练鸽子,让它们用啄的动作来控制火箭的飞行。后来这个控制由雷达来指挥,没有用鸽子。

扩展资料

斯金纳在心理学研究方面的成就卓著。他发展了巴甫洛夫和桑代克的研究,揭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规律。他设计的用来研究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实验装置 “斯金纳箱”,被世界各国心理学家和生物学家广泛采用。

他在哈佛大学的鸽子实验室名垂青史。他根据对操作性条件反射和强化作用的研究发明了“教学机器”并设计 了“程序教学”方案,对美国教育产生过深刻影响,被誉为“教学机器之父”。

操作性条件反射这一概念,是斯金纳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斯金纳把行为分成两类:一类是应答性行为,这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应;另一类是操作性行为,是有机体自身发出的反应,与任何已知刺激物无关。

与这两类行为相应,斯金纳把条件反射也分为两类。与应答性行为相应的是应答性反射,称为S (刺激)型名称来自英文Stimulation。

与操作性行为相应的是操作性反射,称为R(反应)型名称来自英文Reaction。S型条件反射是强化与刺激直接关联,R型条件反射是强化与反应直接关联。斯金纳认为,人类行为主要是由操作性反射构成的操作性行为,操作性行为是作用于环境而产生结果的行为。

在学习情境中,操作性行为更有代表性。斯金纳很重视R型条件反射,因为这种反射可以塑造新行为,在学习过程中尤为重要。

斯金纳的小白鼠实验中关于学习理论有几个连接分别是什么连接

斯金纳的小白鼠实验中关于学习理论是;1.行为与惩罚。2.固定的时间奖励。概率行奖励。3.斯金纳箱(Skinner box)是心理学实验装置。行为主义者斯金纳1938年发明,并于动物操作条件作用实验。其基本结构:在箱壁的一边有一个可供按压的杠杆(大都是一块金属板),在杠杆旁边有一个承受食物的小盒紧靠着箱壁上的小孔,小孔外是食物释放器,其中贮有颗粒形食物。动物在箱内按一下杠杆,即有一粒食物从小孔口落入小盒内,动物可取食。一只白鼠禁食24小时后被放入箱内,开始它在箱内探索,偶尔按压了杠杆,获得食丸。白鼠开始可能并没有注意到食物落下,但若干次重复后,就形成了压杆取食的条件反射。以后稍有改进,如外包隔音箱,食物释放装置由程序控制等,可测试动物能否学会按三次杠杆以得到食物,或间隔一定时间按压杠杆才能得到食物。对不同物种的动物,其设计稍有不同。该装置实际是对桑代克迷箱的改进,后被用于研究动物学习能力和自我刺激与合作行为等心理学研究。已采用了电子线路,使用更方便。

斯金纳箱的实验告诉我们什么@三七写作营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曾做过著名的“斯金纳箱”实验,将小白鼠放在设有食物投放机关的笼子里。如果小白鼠每踩一下机关就会有食物掉落的话,小白鼠就知道在饥饿时去踩机关。如果每隔10分钟的那一次踩机关才会有食物掉落的话,小白鼠就会每隔10分钟去踩一下机关。 对于小白鼠来说,掉落的食物就是“奖励”,“奖励”的规律会帮助小白鼠养成“习惯”,从而建立起固定的“行为模式”。 仔细想想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天与手机形影不离,一旦打开手机也会有“奖励”给你。或者好看的视频,或者好听的音乐。有些软件还给你钱。感觉你不用上班每天玩软件就能衣食无忧了。 我们和斯金纳箱子中的小白鼠一样的。为了得到软件的奖励后,就会心甘情愿地把自己所有的空余时间都和它牢牢绑定。 一旦形成习惯,即使没有诱人的奖励我们也会去玩手机。及时没有任何奖励,我们的习惯也让我们不自觉的打开视频一刷就是半夜。 昨天看到一个视频,这人边刷着手机边在抱怨:没有人可以聊天好无聊。突然微信好友语音电话响了,他一看名字“某朋友”,立刻挂掉,“烦死了,打啥电话呢。” 一边在抱怨没人聊天一边又拒绝与人沟通。这是什么原因呢。 看到这里估计你也会说我,为什么你也拿着手机刷视频呢?是呀,我们都被手机养成习惯了。

斯金纳的小白鼠

教育故事之十五 斯金纳的小白鼠 斯金纳喜欢用小白鼠做实验。他找了三只小白鼠,分别关在了三个笼子里,笼子里装有操纵杆。 第一个笼子里的老鼠,只要按一下操纵杆就会得到一粒食物。 第二个笼子里的老鼠,无论怎样按操纵杆都不会得到食物。 第三个笼子里的老鼠,他按下操纵杆的结果太确定,有时候会落下食物。有时候什么也得不到。 聪明的你猜一猜哪个笼子里的老鼠是最喜欢按操纵杆的那只? 大多数人会猜是第一个笼子里的老鼠,因为按一下就会有一粒食物出来。 但是这个答案是错误的。 实验的结果让人大跌眼睛。 第二个笼子里的老鼠,表现的非常淡定,他只有在饿的时候才会去按操纵杆,其他时间都在自娱自乐。 第二个笼子里的老鼠,按了几次之后发现没有食物就再也不按了。 第三个笼子里的老鼠最疯狂,它已经对安操纵杆上了瘾,死死盯着出口,拼命的按着操作杆,要把自己累得瘫倒在地。在家庭教育中,给孩子恰当的回应是非常重要的。 当孩子行为恰当的时候,家长给予及时的鼓励,就会有助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 如果家长对孩子没有任何关注,孩子无论怎样努力也达不到家长的要求,永远得不到家长正面的鼓励和赞美,就会像第二个笼子里的小老鼠一样,放弃努力。 如果家长对孩子的行为表现出的态度很不稳定,一会儿热情表扬,一会儿高声呵斥。就会让孩子无所适从,就好像第三个笼子里小老鼠一样拼命的去表现,寻求家长的关注。 家长对孩子的态度,无论是严格的还是宽松的,孩子能够预测到后果,都能够给孩子带来安全感。最可怕的是家长阴晴不定,就会让孩子失去安全感,对待事情就会用力过猛,在生活中迷失自己。 家长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温和而坚定的教育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