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一战后,协约国与土耳其签订的条约是( )
- 洛桑条约埋葬的是什么
- 《色佛尔条约》包含哪些内容
- 一战后哪次会议重新讨论并签订了对土耳其的合约
- 分析色佛尔条约和洛桑条约的异同
- 中国为什麽没签《色佛尔条约》
- 一战后协约国对同盟国分别签订了什么条约
一战后,协约国与土耳其签订的条约是( )
【答案】:A一战后,协约国与土耳其签订《色佛尔条约》,土耳其大片国土被分割,主权丧失,这使土耳其面临亡国的危险。因此,正确答案是A。
洛桑条约埋葬的是什么
色佛尔条约。
色佛尔条约(Traité de Sèvres),一译《塞夫勒条约》。是协约国与奥斯曼帝国在1920年8月10日签订的一项条约,属于1919年巴黎和会系列条约的一部分。内容主要为削弱奥斯曼帝国的领土及国力,防止它再发动对外扩张的战争。
《色佛尔条约》被普遍认为是侧重协约国(尤其是英国、希腊和亚美尼亚等国)的利益,而对奥斯曼帝国和土耳其人十分苛刻。
扩展资料
由凯末尔率领的土耳其民族主义者对条约作出了否定,并与依据条约占领小亚细亚的亚美尼亚、希腊和法国军队战斗,是为土耳其独立战争。
土耳其民族主义者最后战胜,成立土耳其共和国,取代奥斯曼帝国政权,并与协约国签订《洛桑条约》。因此《色佛尔条约》成为巴黎和会各条约中唯一尔后被完全取代的条约。
《色佛尔条约》包含哪些内容
1910年8月10日,协约国在巴黎附近的色佛尔同土耳其素丹签订了《色佛尔条约》。这项对土和约把埃及和整个阿拉伯半岛划归英国统治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和伊拉克等地被英、法瓜分,土耳其在欧洲的领土除君士坦丁堡及其近郊外,全部割让希腊。条约只准土耳其给素丹设700名卫队,保留35000名宪兵,还规定协约国有权对其财政进行监督。色佛尔条约使土耳其失去80%领地,并沦于殖民地的地位。
一战后哪次会议重新讨论并签订了对土耳其的合约
1922年11月20日,以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希腊、罗马尼亚、南斯拉夫等协约国为一方,土耳其为另一方,为了解决中东问题在瑞士洛桑召开洛桑会议。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重新讨论并签订对土耳其和约的国际会议。美国派观察员出席会议。
1920年协约国将奴役性的《色佛尔条约》强加于战败的土耳其。之后土耳其人民在凯末尔·阿塔图尔克的领导下,击败英国支持的希腊军,迫使协约国重新讨论对土耳其的和约。
会议期间,各国都有自己的目的。协约国企图继续保持对土耳其的控制。土力争巩固自己的胜利成果,以取得国家的独立。苏俄则希望土耳其能够获得主权独立,以保证自己黑海地区的安全。
会上讨论的重要问题有:首先是关于土耳其的疆界和领土问题。会议最后确认土耳其在其本土范围(安纳托利亚)内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其次是关于土耳其的外债问题,会议决定前奥斯曼帝国所欠外债由其分裂出来的各国分担,土耳其仍须按其份额偿还外债。会议再次讨论了土耳其海峡的航行与管理问题。
1923年7月24日在瑞士洛桑会议上签订了《洛桑合约》。合约主要内容有土耳其保全它的主要领土,收回士麦那地区和东色雷斯;土耳其对埃及、突尼斯、摩洛哥、利比亚等地不再有领土要求;对世界大战及协约国武装干涉土耳其所造成的损失和损害,双方互相放弃在金钱上的要求;取消在小亚细亚的法、意势力范围和欧洲国家在土耳其的领事裁判权等。
《洛桑条约》的签订使土耳其摆脱了《色佛尔条约》的奴役枷锁,并且获得了在本土范围内的独立。
分析色佛尔条约和洛桑条约的异同
分析色佛尔条约和洛桑条约的异同:1、色佛尔条约是协约国与奥斯曼帝国在1920年8月10日签订的一项条约,属于1919年巴黎和会系列条约的一部分。内容主要为削弱奥斯曼帝国的领土及国力。2、洛桑条约确立了现代土耳其的疆域。土耳其虽然放弃了其在阿拉伯地区的领土和塞浦路斯,但保留了东色雷斯,同时取消了亚美尼亚的独立和库尔德的自治。
中国为什麽没签《色佛尔条约》
中国没签的是《凡尔赛条约》不是《色佛尔条约》。原因是中国作为战胜国,《凡尔赛和约》却把之前被德国侵占的中国山东半岛主权出让给了日本。《色佛尔条约》1920年8月10日战胜国同战败国土耳其在巴黎附近的色佛尔签订。一译《塞夫勒和约》。《凡尔赛条约》或称《凡尔赛和约》,全称《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 (协约国)对战败国 (同盟国)的和约。
一战后协约国对同盟国分别签订了什么条约
协约国除于1919年6月与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之外,还于1919~1920年在巴黎分别同德国的盟国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土耳其四国缔结了和约。
对奥和约称作“圣日耳曼条约”,对保和约称为“纳伊条约”,对匈和约称为“特里亚农条约”,对土和约称为“色佛尔条约”。这四个条约也是以订约的具体地点命名的,它们同《凡尔赛和约》一起合称“巴黎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扩展资料
战争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四年多,三十多个国家、15亿人口被卷入了战争,它对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上损害。
第一次世界大战产生的重大成果是它严重消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摧毁了地处欧洲东部的基督教东正教国家俄罗斯帝国、地处欧洲中部的基督教新教国家德意志帝国、
地处欧洲中部和巴尔干西北部的基督教天主教二元制君合国奥匈帝国等欧洲古老的封建帝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帝国主义国家被消弱,昔日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伊斯兰教封建军事帝国的奥斯曼帝国也宣告解体。
战争后期,地处欧洲东部边陲的俄罗斯无产阶级在帝国主义的链条上打开了薄弱的一环,取得了俄罗斯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战后初期,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亚、非、拉美的民族解放运动出现了高涨的新局面。
百度百科——第一次世界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