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尼克松访华,想要毛主席的书法,主席赠送了他12个字,含义很深刻
- 尼克松访问中国脱大衣的故事
- 尼克松访华纪录片的观后感
-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回忆录》中写道:“我知道,1954年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握手,使
- 1972年尼克松登长城的故事
尼克松访华,想要毛主席的书法,主席赠送了他12个字,含义很深刻
尼克松访华,想要毛主席的书法,主席赠送他12个字,含义很深刻 文|程哥 历史 观 1976年,已经卸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再次访华,毛主席依旧按照对待国家领导人的标准接待他,两人谈话快要结束时,尼克松突然问了毛主席一个私人问题,“您的特长是什么?”。 毛主席不假思索地回答到,“为人民服务”。这样质朴的话语,让尼克松深受触动,多年后写回忆录还不忘提及此事,感叹毛主席散发的伟人魅力。要知道4年前尼克斯首次访华时,他也曾点名求得一份主席书法,那12个字难倒了一大片人,至今无人理解其中含义。 时间拨回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随着苏联肆意攻打我国珍宝岛事件爆发,中苏关系宣告彻底破裂。同时苏联方还利用自身天然石油资源优势,不断拉动其他国家,在世界各地持续进行战略扩张,这使得美苏争霸中一贯强势的美国处于下风。 在这种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开始发生转变,美国政治家们干脆认为,国与国之间两极争霸形势不稳定,不如拉拢中国形成一个三方逐利的格局,这反而能缓解美国压力。不过毕竟中美双方完全隔绝已有25年之久,一时间想要恢复建交并非易事。没想到正在这个关口,发生了一件“小球转动大球”的外交趣事。 第三十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比赛期间,美国有位乒乓球运动员上错了中国队大巴车,我国名将庄则栋热心帮助了这位美国球员,时候两人还互送礼物,这使得本就向往中国的美方兵乓球代表团非常激动,趁机主动提出了希望访华的需求。 原本国际体委认为时机不适合,所幸在毛主席的批示下,中美双方球员完成了一次友好且愉快的 体育 交流活动。此次兵乓球外交在国际上具有非凡的意义,开创了一种国家间交流新模式,美国因此从中看到希望,趁着和巴基斯坦、罗马尼亚总统会谈的机会,提出了想要和中国建交的想法。 经过多方接触和20多个小时会谈,最终确定了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访华事务。1972年2月,北京机场上留下了一张周总理与尼克松握手的照片,在这之后被称为这是改变世界格局的开端时刻。 这包茶叶出自福建武夷山世界上仅存三颗的茶树,一年茶量不足500克,堪称珍品中的珍品。另外茶叶不仅是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索,更是古时中美两国交流的主要物资代表,所以这件礼物表面看上去显得平平无奇,实则处处透露着伟人的智慧,不得不令人惊叹折服。 令人意外的是,在尼克松结束一周访问即将回国时,主动向毛主席提出还想要一件礼物,这就是毛主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给外国领导人亲笔题字的原因。毛主席挥毫写下“老叟坐凳,嫦娥奔月,走马观花”12个大字,并在落款处题上自己名字。 尼克松收到这幅作品时,并不理解其中含义,在回到美国后不断找人求教解答。据说当时有位美国研究毛主席的第一人帮忙解释,说“老叟坐凳”形容得便是美国当时的国际地位,自诩老大傲慢看着世界;“嫦娥奔月”代表中国研究的人造卫星,意喻实力强大,不容小觑;至于“走马观花”则是用来评价尼克松的访华经历,没法理解真正的中国。 不过国内学者对此有不同看法,以毛主席的雄才伟略,对中美关系的总结绝不会流于表面词意,这其中有我国不卑不亢,有礼有节的外交立场,同时美方能在长期偏见中打破 历史 禁锢,勇于跨出友好建交的意向,这也值得我们赞赏; 同时还有毛主席骄傲于本国文化的表现,向世界说明,一个拥有全球五分之一人口,五千年文明 历史 的文化大国,绝不可能在短短一周内有所理解,借此也欢迎全世界友好人士主动来华访问,了解真正的大国风范。 关于这幅作品的真正含义,毛主席并未做过解释,国内外诸多学者至今无人敢说能真正明白其中的含义。只能说一代伟人的博大胸襟,登峰造极的人生智慧,至今还在世界各地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尼克松访问中国脱大衣的故事
周恩来与尼克松1972年2月22日,周总理一早去钓鱼台国宾馆看望尼克松,正当周总理下车正欲脱大衣之际,尼克松快步走到周总理身后,亲自为周总理脱大衣,当时的新闻摄影师不失时机地将这段珍贵影像记录了下来,这个小插曲顿时引爆了美国媒体,并且获得了美国民众的好感。第二天,就有美国报纸发表评论说:“尼克松亲自为周总理脱大衣等于发表了一遍很好的竞选演说”。后来,尼克松还真的连任成功了。周总理到底有多牛?尼克松给他脱大衣,日本首相也给他脱大衣周恩来1972年9月25日,继尼克松之后,日本首相田中角荣首次访华。无独有偶的是,在周恩来与田中角荣会晤期间,又是在钓鱼台国宾馆,发生了与尼克松访华时相似的一幕。曾长期担任周恩来翻译的林丽韫回忆道,有一次,周总理来到田中首相下榻的钓鱼台国宾馆时,田中发现周恩来进门后脱大衣手不方便,便抢在秘书前面想去为周恩来脱大衣,但被周恩来客气地劝止了。周恩来说:“你是我们最尊贵的客人,我应该替客人服务。”田中角荣后来在回忆录中如此评价周恩来,“周恩来和我很投缘。和周总理见面,说第一句话之后我就感觉到:和这个人合作一定能把事情办好。如果周总理不符合我的想象的话,我很可能就干脆回日本了。”
尼克松访华纪录片的观后感
本来我对尼克松访华就很感兴趣,这段历史给我一种很大的神秘感。看到最后一集,尼克松登上回国飞机的一刻,我都感到依依不舍了;不舍的是,这样一部历史选材(重要任务的回忆录、影片、照片)、人物访谈、主持人旁述都做得非常好的纪录片,就要结束了。 看后,最深印象的是周恩来。引述节目里的一段对话: (在登上回国的飞机后) 尼克松夫人:“周恩来真伟大。” 尼克松:“的确,他是这个世界上罕见的伟人。” …… 尼克松接着又说:“但是他好像一直活在一个阴影中。他的一切行动都显得小心翼翼,他刻意舞台上的聚光灯落在毛身上。” 这对话,不知道周恩来听到后会作何感想呢?我想,这是因为尼克松没有看到全盛时期的一个毛泽东。但是,周恩来的确是一位很值得我们尊敬伟人级的领导人,包括他在外交场合中的睿智和国内政治生涯的勤政为民。 还有一点,印象比较深的是,那时候还是文革时期(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能够做好迎接“美帝的首领”这件事可以说是一个政治奇迹。记得节目里有一幕说道: 尼克松一行到达上海的某一个宾馆,那时候上海是四人帮的大本营。为了做好迎接准备,四人帮命人把宾馆内的大字报什么的都拿掉,说是为了不要让他们看到中国破破烂烂的。 这些话竟然出自四人帮口中,不难看出,他们就是一群“伪主义者”,表面上装得对毛的一切如此狂热,暗地里则是见风使驼的人物!当然,文革当中那些“真主义者”,我们是不齿的。 节目里头引用了很多尼克松和基辛格的回忆录的内容,个人觉得摘选得非常合适。还有主持人在节目最后引用的那段对话也够意味深长的了: 周恩来:你改变了世界。 毛泽东:我说,是世界改变了我。 (周无语状,毛担起一根雪茄) 毛:我一直想要戒烟,但是直到现在还是没做到,还说什么改变世界呢?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回忆录》中写道:“我知道,1954年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握手,使
(1)敌对关系。美国推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威胁的对华政策。(4分)(2)打破长期对抗状态,开始走向正常化。(2分)带动了中日关系改善和中日关系正常化。此后,国际上出现与中国建交热潮。中国外交出现新局面。(6分)(3)如美国放弃霸权政策;正确处理台湾问题;互相尊重,加强沟通;遵守中美公报和国际法则等。(任答2点即可得)(4分) |
略 |
1972年尼克松登长城的故事
1972年2月21日至28日,尼克松访华。他在离开北京的最后一天登八达岭长城游览。由于前一天突降大雪,八达岭一片银装素裹。“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尼克松当时如是赞叹。
在长城上,尼克松与陪同前来的叶剑英还有一段有趣的对话。尼克松说:“我们今天到了长城,成为主席说的‘好汉’了。但是,今天是爬不到顶峰了。”叶剑英笑着说:“我们不是已经在北京进行着顶峰会谈嘛?!”
扩展资料
尼克松访华的背景: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总统尼克松入住白宫后想通过改善中美关系,开展“均势外交”,增强美国对付苏联的力量,并调整其亚洲政策,多次作出寻求“与中共改善关系”的姿态,包括主动建立了通过巴基斯坦和罗马尼亚与中国互传口信的渠道。
70年代初,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从调整中、美、苏大三角关系的外交战略需要出发,通过请美国作家斯诺传话、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等方式,发出愿与美方接触、争取打开中美关系僵持局面的信息。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美国总统的“长城宣言”:中国就像长城伟大而深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尼克松访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