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浒济州府

清朝济州是哪里(水浒传济州是哪里)?请问水浒传中出现的济州府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fwxlw fwxlw 发表于2025-01-29 16:52:23 浏览2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清朝济州是哪里(水浒传济州是哪里)

1.济州是古地名,今属山东菏泽。 2.北魏泰常八年(公元423年)置济州,治所在碻磝城(今山东茌平西南)。 3.周广顺二年(公元952年),置济州,治巨野。 4.公元1150年,黄河大决,淹没巨野,遂移济州于任城(今属山东济宁)。 5.至元八年(1271年)升济州为济州府,境内设济宁路。 6.由于地势较高不受泛滥之害居其中而获济水之宁,故名“济宁府”。 7.济宁之名首见。 8.1983年改为地级市。 9.济州,因其地临汶、泗、沂、洸、济五水而得名,初设于今茌平西南,后置于巨野,自公元423年始建,至元代终废(1348年),其900年间,济州时置时废,竟达8次之多。 10.说到济州,不能不说到巨野,因为设在巨野的济州的发展变化,除因改朝换代,或受社会发展的因素制约外,和济水、大野泽有密切的关系,大野泽(后名巨野泽、梁山泺,泺是泊的古体)是一个烟波浩淼大水连连的巨大的湖泊,距巨野五里之遥,为黄河冲积济水所汇而成的湖泊,巨野就是因大野泽而得名。

请问水浒传中出现的济州府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古济州,治于巨野。1150年巨野水灾,遂移济州于任城(今济宁)。元升济州为府治,由于地势较高不受泛滥之害居其中而获济水之宁,故名“济宁府”。济宁之名首见。1983年改为地级市。

《水浒传》里生辰纲从大名府到汴梁,为啥经过山东郓城县

简单说,《水浒传》里的生辰纲从河北大名府到汴梁,经过山东郓城县,就是地理上的错误。用文字来描述总是需要想象,而用地图来表示,就会清清楚楚的看到哪里不对。

如果把《水浒传》当作权威著作,一点也不敢质疑其中的错误,那是另一回事。实际上,每个人都可能犯错,即使《水浒传》是经典名著,其中存在差错也很正常,也不会影响它的文学价值。

在水浒故事情节中,只要涉及到地理,很多地方都出现错误。

比如,鲁智深第二次大醉,大闹五台山,智真长老不得不让他离开,去东京大相国寺投奔智清禅师。鲁智深取路投东京,走了半个多月,路过青州桃花山。

如图

按照《宋史》,青州属京东路,离渤海湾只有一百多里地,五台山则在河东路代州雁门县。而根据《中国史稿地图集》,青州在五台山东南,两地直线距离约500公里,东京在五台山南略偏东520公里,东京距离青州420公里。简单的计算让小学生来完成,也很难出错,正确的走法是走上520公里就能到达东京,何必要绕路去青州。

结合几张地图来看,从五台山到东京/开封府,再怎么走,也不需要跑到方向相反的青州去。

如图

据说山东境内是有湖能够不结冰,即使这一点能说得过去,然而,林冲上梁山时,满天大雪,满地如银,酒店都被雪漫漫地压着,他就能和朱贵在水亭上吃了半夜酒。前几年山东的冬天,户外水管都被冻裂,行人几乎不能停步。难不成因为林冲习武出身,所以特别抗冻?

单独看杨志押送生辰纲的路线,也能找到错误。

在所有人被麻药放倒之后,杨志因为喝得少,醒转的就早,他不知道怎么办,独自离去,刚好给了其余十四人推脱的借口,老都管道和众人商议后,决定报官捉拿贼人,他们去了所属的济州府。

如图

老都管自和一行人来济州府该管官吏首告

而按照宋朝的行政区划设置,济州府在京东西路。

京东西路是中国宋朝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地处北宋首都东京开封府的东部。

从宋代地图可以看出大致的地理位置,杨志从大名府出发去往东京,两地直线距离大约204公里。再怎么跑,也不至于绕远路拐到济州去,简直就像是特意去送一场富贵

到了现代,即使古代的地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根据宋代的地图,也大致能推断出《水浒传》书中地名的大致位置。从地图可以清楚地看出,很多路线都出现了错误。一次错误可以说是笔误,经常性地出现错误,就可以认为是缺乏地理知识。所以,可以断定,《水浒传》里的生辰纲从河北大名府到汴梁,经过山东郓城县是地理错误。

《水浒传》里面梁山的位置在哪里

《水浒传》梁山在山东省西南部。

由于地理环境变化,河流、湖泊比较容易发生变化,但是山脉一般来说相对较为稳定,找到梁山,就找到了梁山泊的大致位置。梁山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处于山东省的泰安、济宁、菏泽和河南省的濮阳四地市交界处。

梁山则是梁山县境内最高的地方,位于县城东南,由虎头峰、雪山峰、郝山峰、小黄山等七支脉组成,主峰虎头峰海拔197.9米。虎头峰上曾建有宋江的大寨,就是梁山108好汉聚义的地方。

地理变迁

梁山泊及梁山所在位置,原为大野泽,又名巨野泽,在今巨野县东北,古时为济、濮二水汇集而成。现代地理上的梁山、东平、郓城、巨野、汶上、嘉祥、济宁一带都是大野泽波及之地。后由于黄河多次泛滥涌入,大野泽日益淤积,泽面北移安山(小安山)至鱼山一带。

以后梁山泊不断受黄河决口洪水的侵淤,逐渐缩小。元至元初年,梁山泊淤垫,残留部分以南旺湖之名出现,梁山附近地带已经在水面以外的西侧。

直到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北徙,夺大清河入海,汶水不能北注,滞蓄于安山湖旧址,汛期黄河水倒漾入湖,湖面日益增广。

为防黄水南侵,当地民众从十里堡(属梁山县)至东平州城西解河口一线,借运河故道南堤(十里堡至大安山)和安解民埝(大安山至解河口旧临黄堤)修筑围堤,形成周围87公里的滞洪区,始称积水洼。因大部湖面在东平县境内,民国年间始有东平湖之称。

水浒传第三十九回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为宋江在营中歇息多日后,出门欲寻戴宗,却出城来浔阳楼,兴致极高的自饮自吃,乘着酒兴在壁上书下反诗两首。恰被经过的无为军通判黄文炳发现。他便报知蔡九知府,知府当即下令捉拿。戴宗知后让宋江装疯想躲过此劫,却不知黄文炳是个及其小气的人,想置宋江于死地,在知府面前几番挑拨。蔡九知府便下令把宋江下到死囚中,派戴宗去东京报告蔡太师。戴宗途中路过朱贵酒店吃食,被药倒后搜身,发现了一封书信,内容是欲除宋江之命。于是戴宗被朱贵领上梁山泊,众人想出一计,欲教人仿造一封回信,吴用便叫戴宗假托要刻碑文出了钱请了萧让(书法家)金大坚(雕刻家)上山,两人被邀了入伙梁山泊,便开始假造蔡京回书。

拓展资料

一、小说简介

《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简称《水浒》,由江苏兴化籍作者施耐庵作于元末明初,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全书描写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位好汉在梁山起义,以及聚义之后接受招安、四处征战的故事。由施耐庵著,罗贯中编次,《水浒传》也是汉语文学中最具备史诗特征的作品之一。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之一。版本众多,流传极广,脍炙人口。对中国乃至东亚的叙事文学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水浒传》是一部以描写古代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它形象地描绘了农民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

二、作者简介

1、施耐庵

施耐庵(1296~1371),原名彦端,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元末明初的文学家。汉族,江苏兴化人(一说浙江钱塘人)。祖籍泰州海陵县,住苏州阊门外施家巷,后迁居当时兴化县白驹场(今江苏省大丰市白驹镇)。自幼聪明好学,元延祐元年(1314年)考中秀才,泰定元年(1324年)中举人,至顺二年(1331年)登进士。不久任钱塘县尹,因替穷人辩冤纠枉遭县官的训诉,遂辞官回家。

2、罗贯中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演义》的作者。山西并州太原府人,主要作品有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水浒传中哪两位好汉先被派去济州惊扰敌人

《水浒传》小说中水泊梁山集团与朝廷官军在济州的战斗故事,在《吴加亮布四斗五方旗 宋公明排九宫八卦阵》一回书中,梁山集团首先出战的是霹雳火秦明与双枪将董平。书中叙述——枢密使童贯在阵中将台上,定睛看了梁山泊兵马,无移时摆成这个九宫八卦阵势,军马豪杰,将士英雄,惊得魂飞魄散,心胆俱落,不住声道:“可知但来此间收捕的官军,便大败而回!原来如此利害!”看了半晌,只听得宋江军中催战的锣鼓不住声发擂。童贯且下将台,骑上战马,再出前军,来诸将中问道:“那个敢厮杀的出去打话?”先锋队里转过一员猛将,挺身跃马而出。就马上欠身禀童贯道:“小将愿往,乞取钧旨。”看乃是郑州都监陈翥。白袍银甲,青马绛缨,使一口大杆刀,见充副先锋之职。童贯便教军中金鼓旗下,发三通擂,将台上把红旗招展兵马。陈翥从门旗下飞马出阵。两军一齐纳喊。陈翥兜住马,横着刀,历声大叫:“无端草寇,背逆狂徒,天兵到此,尚不投降!直待骨肉为泥,悔之何及!”宋江正南阵中先锋头领,虎将秦明,飞马出阵。更不打话,舞起狼牙混棍,直取陈翥。两马相交,兵器并举。一个使棍的当头便打,一个使刀的劈面砍来。四条臂膊交加,八只马蹄撩乱。二将来来往往,翻翻复复门了二十余合。秦明卖个破绽,陈翥赶将入来,一刀却砍个空。秦明趁势,手起棍落,把陈翥连盔带顶,正中天灵。陈翥翻身死于马下。秦明的两员副将,单廷珪、魏定国,飞马直冲出阵来,先抢了那匹好马,接应秦明去了。东南方门旗里,虎将双枪将董平,见秦明得了头功,在马上寻思:“大军已踏动锐气,不就这里抢将过去,捉了童贯,更待何时!”大叫一声,如阵前起个霹雳,两手持两条枪,把马一拍,直撞过阵来。童贯见了,勒回马望中军便走。西南方门旗里,骠骑将急先锋索超,也叫道:“不就这里捉了童贯,更待何时!”手轮大斧,杀过阵来。中央秦明见了两边冲杀过去,也招动本队红旗军马,一齐抢入阵中,来捉童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