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钢琴之王—李斯特
- 瓦格纳与李斯特的渊源有哪些
- 著名音乐家弗朗茨·李斯特有哪壹些作品李斯特经典名作介绍
- 李斯特首创了____体裁,瓦格纳把自己的歌剧称为____
- 作曲家李斯特简介
- 李斯特钢琴音乐艺术特征是什么以及如何形成的
钢琴之王—李斯特
孤独的晚年晚年的李斯特十分孤单,密友、同侪,以及生命中几个女人的离去,都让他不断感受到狐单与死亡的阴影。当时来自各方的批评依然不曾间断,可以说他最终是从一个天才的地位被贬为一个小丑,然后离开世上的。 最明显的例子是,李斯特曾受邀到拜罗伊特参加他大力支持的瓦格纳歌剧《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的首演,但是在整个拜罗伊特音乐节中,却没有出现任何一首他的作品,主办单位只是利用他作为瓦格纳的陪衬品而已。李斯特受到颇大的打击,体力无法支撑到《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落幕便病倒了。在前往拜罗伊特途中即罹患感冒的李斯特,此时已并发肺炎,陷入昏迷。到了1886年7月1日深夜,终于与世长辞,弥留时还喃喃念着“特里斯坦”,为瓦格纳做最后的声援。 虽然卡洛琳王妃总认为瓦格纳在利用李斯特,但瓦格纳始终是斯特晚年很重要的朋友。除了最终与李斯特的女儿柯西玛结婚成为他的女婿之外,瓦格纳去世之后,李斯特的心情也随之跌到谷底,他在给卡洛琳的信里写道:“今晚我最好不要出门,我已经活得太疲乏了,虽然还想做点什么,但再怎么样都不会快乐了。”
瓦格纳与李斯特的渊源有哪些
瓦格纳从德累斯顿出逃后,他先去魏玛李斯特那里,任歌剧指挥。李斯特立即将瓦格纳置于自己保护之下,他们还成了好朋友。李斯特作为成名的大音乐家,还特地在魏玛上演瓦格纳的作品,他为传播这个青年音乐家的作品,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由于李斯特的极力推崇,瓦格纳作品演出非常成功,观众开始认为,能够受李斯特重视的作曲家,必定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瓦格纳在魏玛度过了几天愉快的日子。从李斯特口中说出来的真挚的赞颂,令瓦格纳心花怒放。这么多年来,有谁能真正了解瓦格纳的音乐呢?只有李斯特是自己的知音。两个音乐家,热切而愉快地切磋着。瓦格纳痛快淋漓地打开了话匣。他说,贝多芬已经为器乐下了定论,下一步将是用诗来丰富音乐了。瓦格纳要向世界呈献一种乐诗,或者说是一种音乐剧。李斯特兴奋地倾听着。瓦格纳说:“单是字句并不足以表现最高级的诗。字句是根,音乐是花。好比一棵美丽完整的植物,根部的诗句元气充沛,花朵的音乐绚烂多姿。”瓦格纳和李斯特探讨歌剧存在的困难和各种能够实施的可行性。瓦格纳说:“从前的作曲家认为歌剧纯属音乐作品,这是一种误解。事实上,好的歌剧乐曲与歌词同样重要。我要自己写歌剧,自己作曲,自己写词。这种完美的歌剧,应该叫它音乐剧。”
然而,追捕瓦格纳的人已注意到他的行迹,只是慑于李斯特的名望,未敢贸然下手。两个音乐家不得不暂时分手。瓦格纳化装成马车夫,在李斯特的帮助下,乘着马车悄悄逃出国境。瓦格纳离开德国,去巴黎,又去瑞士,过着流亡的生活。
瓦格纳在瑞士避难期间,李斯特给瓦格纳的事业以大力的支持,并多次寄钱给他。
著名音乐家弗朗茨·李斯特有哪壹些作品李斯特经典名作介绍
李斯特是19世纪最辉煌的钢琴演奏家。他受义大利小提琴演奏名家帕格尼尼的启发,决心在钢琴上创造出同样的奇迹。他的演奏风格继承了克列门蒂、贝多芬的动力性钢琴音乐传统,发展了一种19世纪音乐会的炫技性演奏风格。作曲方面,他主张标题音乐,创造了交响诗体裁,发展了自由转调的手法,为无调性音乐的诞生揭开了序幕,树立了与学院风气、市民风气相对立的浪漫主义原则。
1.爱之梦
《爱之梦》,S541,实际上是3首夜曲,据乌兰(1788-1862)与符利拉德的诗上所附《男高音或女高音独唱用的三首歌曲》的编曲。共三首:⑴据乌兰的《高贵的爱情》而谱曲,富于表情的小行板,降A大调。⑵据乌兰的《神圣的死亡》而谱曲,极慢板,E大调。⑶据符利拉德的《尽其所能爱的去爱》而谱曲,优雅的快板,降A大调。
2.森林的呼啸
李斯特从青年时代开始受肖邦、帕格尼尼等人的影响,苦练钢琴技巧,成为首屈一指的钢琴演奏家。此后他也作了一些肖邦式的练习曲。《森林的呼啸》是李斯特呈现给其弟子普鲁克纳的《两首演奏会用练习曲》之一,这两首乐曲作于1862-1863年。热爱大自然,崇拜大自然本是浪漫主义作家创作的一大特征,而写作此曲时作曲家已洞悉人世荣则极盛、逆则难逾的真谛,他于罗萨利奥圣母修道院所在的马里奥山冈俯瞰俗世,写出这富於哲理的名曲有其个人的感受。李斯特把音乐从近乎耳语的声(pp,极弱),发展到飓风般地撼天气势(fff,最强),表现了鬼斧神工的浪漫主义大家手笔。
3.汤豪舍序曲(钢琴改编版)
《汤豪舍》原是瓦格纳创作的三幕歌剧。作于1842-1845年完整标题为《汤豪舍以及瓦尔特堡的歌咏比赛》。音乐以小号的号角式演奏揭开了典礼的序幕,音乐进入舒展高雅的「高雅主题」,使人们好像看到了潇洒的绅士和端庄的贵妇人的进行伫列。而《汤豪舍序曲》可以说是整个故事情节的缩影。整首作品不但技巧繁复且气势磅礴。有三个部分构成,中间部分表现 *** 感的维纳斯堡的世界,前后两个部分是虔诚的朝圣者的音乐。而且这是一首结构巨集大的歌剧改编曲,从各种快速音阶、琶音、双音到左右手跳跃的八度、和弦,是典型的李斯特笔下的炫技式作品。
4.梅菲斯特圆舞曲1号
此曲也常被译为《魔鬼圆舞曲》,因为梅菲斯特就是歌德剧作《浮士德》中的魔鬼。李斯特的这部作品原来是一首钢琴独奏曲,作曲家在1862年将它改编成约10分钟长的管弦乐交响诗,而后又将其发展成共约70分钟长的三乐章交响曲《浮士德》中的终乐章。钢琴版的《梅菲斯特圆舞曲1号》堪称是李斯特炫技作品的代表。
5.前奏曲
李斯特13首交响诗中的第三号,是李斯特交响诗中最著名的一首。该曲最初写于1844年,是根据法国诗人奥特朗的诗作《四元素(风、水、星、土)》谱写的合唱套曲的前奏部分,1854年李斯特将其改写为独立的交响诗,并配上了另一位法国诗人拉马丁的诗作《诗的冥想》中的一篇。1854年2月23日,李斯特在魏玛的音乐会上亲自指挥了该曲的首演。
6.b小调钢琴奏鸣曲
《b小调钢琴奏鸣曲》的确是完成于1853年,并于次年题献给罗伯特·舒曼的,以回报舒曼1839年题献给李斯特的《C大调幻想曲》。这是一部巨集伟的作品,它完全摆脱了古典奏鸣曲的那种「调性游戏」的束缚,不论是在情感的表述还是在结构的建筑上,都有着令人惊叹的深度和广度,其中凝结了他的人生遭遇和对一生的总结。
李斯特首创了____体裁,瓦格纳把自己的歌剧称为____
【答案】:交响诗 乐剧解析:李斯特首创了交响诗体裁,瓦格纳把自己的歌剧称为乐剧。李斯特创建了交响诗,将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表现融化在交响音乐之中,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标题交响音乐的内涵,为管弦乐创立了新的艺术形式,采用单乐章结构和主题变形手法,对后世的音乐创作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瓦格纳把自己的歌剧称为乐剧,他认为乐剧是一种集戏剧、诗歌、音乐高度融合的体裁,其中戏剧是最终目的,音乐只是手段。乐剧中诗的基础应是民间幻想创造出来的神话、传说,因为它们表现的是永恒与不朽。
作曲家李斯特简介
李斯特是匈牙利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下面是我蒐集整理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弗兰兹·李斯特***或李斯特·费伦茨******德语:Franz Liszt,匈牙利语:Liszt Ferenc,1811年10月22日-1886年7月31日***,李斯特出生于奥地利一个叫莱丁的村庄,当时匈牙利是奥匈帝国的一部分,他父亲是匈牙利人,母亲是奥地利的日耳曼族人,因此他有两个名字,分别是匈牙利和奥地利德语两种拼法,他从小随母亲说德语,直到晚年才学会用匈牙利文写作。匈牙利人自诩为欧洲唯一的有色人种,他们的姓名排列也和其他欧洲人不同:姓在前,名在后。 李斯特的父亲是一位业余音乐家,他5岁时由父亲教会弹奏钢琴,8岁时开始作曲,9岁登台表演,获得匈牙利贵族资助赴维也纳学习,师从著名钢琴教育家卡尔·车尔尼,他曾说:“我的一切都是车尔尼教我的。”贝多芬曾听其演奏,并亲吻其额头。1823年全家迁居巴黎,1824年在巴黎首次公演获得成功。 1835年他和达尔古特伯爵夫人同居,1840年分手,伯爵夫人为他生了三个孩子,其中一个女儿后来嫁给瓦格纳。1843年担任魏玛大公的宫廷乐长,1848年他又和俄国亲王王妃莎茵-维特根斯坦同居,并成为贵族,改名为弗兰兹·冯·李斯特。1861年赴罗马,为了不和王妃结婚,1865年李斯特出家成为天主教神职人员,但仍然身着神甫的黑袍在德国,奥地利,匈牙利和义大利各处奔走授课,并分文不取,扶助了许多年轻音乐家,如葛利格、德布西、鲍罗丁等,为普及音乐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匈牙利人为了争取独立,将李斯特看作是民族英雄,每次邀请他回匈牙利,都会举行盛大的欢迎仪式。1886年他在德国的拜罗伊特***巴伐利亚州靠近捷克边境***因肺炎不治去世,安葬于当地。 李斯特的作曲特点 李斯特创造了交响诗这一新的音乐表现形式,将诗歌的感情融入到交响乐中,通过音乐带给人们强大的心理感受。由于李斯特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中,加上人们对他音乐创新的不理解导致了李斯特多元化矛盾的创作经历。李斯特的作品不会拘泥于一种形式,而更加注重对音乐本身品质的理解,更加注重对人们心里和精神面貌的影响力。 李斯特留下的作品极其丰富,达到700之多,他用音乐给人们诉说美好的生活,李斯特作品特点,他将浪漫主义色彩注入到自己的作品中,然后再传递给人们,他的作品没有刻意的追求形式的拘束,更多的在于表达情感。他的音乐作品勾起了人们对生活的浮想连篇,将音乐情怀完美的展现在观众面前,用音调诉说音乐故事和音乐感受,突破了古典乐的拘泥,开始不断的创造新的音乐表现方式。 李斯特是浪漫主义前期的代表人物,从他开始意识到要发展新的音乐状态,也是从他开始人们开始对音乐产生更多的好感度。所以李斯特作品特点更多的反应了李斯特的个人表达方式,并不想受到形式的束缚而强行去改变自己的情绪的抒发。 李斯特的曲作贡献 全面认识李斯 *** 献对世界的影响,就不能单纯的看到音乐世界或者说钢琴演奏世界里的李斯特,他在推动革命运动的发展和其他领域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音乐世界里的李斯特,他将自己的思想大胆突破性的融合了在了华丽的音乐里,突破了原来单调的音乐节奏,更加倾向于抒发人们的思想感情,也注意对人们思想的引导。晚年的李斯特多了一些沉淀和忧郁,但是这并不影响他的作品对美好未来的期待。他创造性的提出交响诗的音乐形式,对世界音乐史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在现实世界中奔波中的李斯特,处于一个社会剧烈变动的年代,他用自己的音乐作为武器,武装沉寂的人们,引导人们开启新生活的希望。他将自己对生活对音乐的希望对社会变革热情融入在每一个音符里。可以说李斯特对打破君主制做出了来自精神世界不可磨灭的贡献。 李斯特是19浪漫主义文艺的发展先驱者,虽然遭受到了很多不解和误读,虽然会有些许的失落,但是贯穿在他生命始终的还是面对未来的信心,他的音乐形式让人们深切的感受到了新的希望扑面而来,李斯 *** 献,他创造的交响诗是音乐文学诗歌美术乃至哲学的完美融合,这也许是他对社会变革的希望的表现之一吧。李斯特用他的热情和天赋为人类宝库增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李斯特钢琴音乐艺术特征是什么以及如何形成的
虽然李斯特在其他种类的音乐创作中有许多重要贡献,但钢琴始终站在他艺术成就的中心。李斯特在发展钢琴技巧方面超过了任何一位他的前辈和同时代人。李斯特是单独举行个人音乐会的第一位钢琴家,并把它称作独奏会。他是第一位凭记忆背奏音乐会全部节目的钢琴家,也是第一位把钢琴以直角位置摆在舞台上,使打开的琴盖把声音反射向观众的钢琴家。李斯特还发展了演奏钢琴和写作钢琴音乐方面的一种全新风格,以一种新的、前所未闻的方式探索正迅速发展着的这一乐器的潜能。
一、标题性的音乐音乐的标题性原则是李斯特的创作风格特征之一,他认为这样便于为最广大的听众所理解和接受。他主张音乐应同其他的姊妹艺术保持联系,从而丰富其表现力。他的许多作品就是以歌德、雨果、席勒等大作家的著作为主题材写成的。“标题音乐”词典上的定义是“讲述故事、表现文学概念或描绘画面场景的器乐作品。”标题音乐不仅仅是给音乐加上标题,而且是试图去表达音乐以外的思想。
李斯特的早期作品是非标题性的。一首首作品产生于李斯特的旅游足迹中,这些作为音乐日记的音乐小品,不仅是李斯特对许多事情的印象和反映,他还记录了许多大自然情感的印象和灵感、民间传说、文学、宗教和诗歌。《旅游岁月———瑞士》的九首乐曲更是经过了长时间的整理而最终成集,其音乐中蕴含着标题音乐的独特艺术魅力。李斯特是正式称“标题音乐”的作曲家之一。
李斯特对标题音乐的发展的重要性决不能低估。他的音乐处理在许多方面不受古典程序束缚。他的钢琴曲开发出前人未曾想到的音色,他用声音作如画的描绘:《圣方济在水面上行走》中的波涛汹涌,《葬礼》中的琅琅钟声,《森林》中阳光穿透树叶而闪光……他的音乐是一系列音响形象,描绘自然风光,揭示心灵境界。
他并不忽视旋律及和声的古典处理法,但使之服从于声音;他的和声运用方式新颖,不用以支持旋律、发源旋律,而是凭它自身的权利而释发情感状态,是一种音乐的调料。在这一点上,他既代表他的时代,也预示了瓦格纳及其后人的道路。
二、交响化的音响李斯特是19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他对键盘有着完全的控制,即兴演奏的能力极强。他认定钢琴有戏剧性气质,其内部存在无限潜力,有待他作为终生“任务”去予以释放。他的演奏热情澎湃,活力充沛,阐释独到,技巧精湛,色彩绚丽,表现手法变化多样,可说是具有了管弦乐队在大庭广众的音乐厅内那种使人瞠目的磅礴气派。他将管弦乐语汇移植到键盘上来,大大开拓了钢琴的性能,把钢琴技巧发挥到最大极限。
为了追求强有力的综合音响他大胆扩展键盘的应用,力求一挥手之间扫过整个键盘:用琶音型乐句表现一种更加鲜明的浑厚音响倾向;广泛运用和弦等一系列音响组合来体现作品的音响结构的宏伟和多样化。这是李斯特钢琴音乐的早期特点,是崇尚激越和夸张的时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斯特越来越关注技术形式的适宜性。他坚持改善早先所写的作品,着重的是节约力量的原则。这种节约不仅是为了舒适,而且是为了取得色彩的多样化,以便更加鲜明地表现音响的诗意魅力。
三、单一主题贯穿发展在李斯特所取得的创造性的成果中,这一原则占据了真正中心的位置。各种类型的动机的复杂变奏法,即从单一的基本主题引出一连串性质各异的主题来。李斯特自己认为这种主题的变化是其作曲技术的最基本的特征。他所依据的并非现成的主题,而是他不断加以变化的动机,然后再用这些动机来构成或大或小的主题。李斯特是从主题的雏形出发,而主题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他的动机———主题加工的艺术并非基于现成主题的分解,而是以动机展开、即兴演奏并且充分发挥它们的潜力的方法来构成的。他主要不是直接创造主题,而是用某些主导动机来构成。
四、调式多变,和声丰富李斯特从创作一开始就将他的探索和创新精神集中在和声领域,在充分利用前辈浪漫主义音乐家经验的基础上,将和声组合的色彩描写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开辟了许多新天地。在魏玛创作丰盛的期间,他充分表现出自己是个敢于抛弃束缚旋律的古老陈规、主张建立现代调性的音乐革新者,对发展新和声语言有着强烈的愿望。
李斯特的和声艺术的特点是将十分简单的元素给予复杂化的使用,不断地追求色彩的新的配合。他一生的最后几年都在孜孜不倦地探索新的表现方法。后世评论认为,甚至像瓦格纳、德彪西这样在和声方面富有创新精神的大师们也都是沿着李斯特开辟的道路前进的。李斯特有些晚期作品含有惊人的和弦与转调,预示了20世纪和声方法与无调性风格,他自己创作了《无调性小品》以及用全音音阶的《可怜的修道士》。他的音乐改革曾招致攻击和受人漠视,但无可否认,李斯特是大胆革新的创业者。
总之,这位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钢琴家,在创作方面给音乐不断注入新的血液,使浪漫主义音乐能够不断推陈出新。他将浪漫主义钢琴音乐推向高峰,进而成为钢琴音乐史上十分重要的创作家和奠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