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何为「厄尔尼诺」
- 近些年来,工业告诉发展,二氧化碳排放增多,问世效应增强,厄尔尼诺现象频繁发生.如图是碳循环示意图,
- 什么是厄尔尼诺、
-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 读“北半球大气环流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在图中注出各风带的风向箭头;(2)并把气压带或风带的
- 为什么拉尼娜现象会导致西太平洋地区的台风更加频仍
- 大气环流的示意图,北半球的
- 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
- 如何探寻厄尔尼诺的规律
- 什么是厄尔尼诺其气候特征是什么会带来哪些影响
何为「厄尔尼诺」
厄尔尼诺现象与全球气候 关冠华 自从1997年的厄尔尼诺现象为世界各地带来了异常气候和带来重大经济损失后,「厄尔尼诺」这个名字自此便为人所熟悉。现在,即使有一点异常天气,人们都不其然地把这些异常天气的出现归咎于厄尔尼诺现象。但姑勿论如何,厄尔尼诺现象能引致气候异常是无庸置疑的事。所以,科学家们都密切监测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以防止厄尔尼诺出现时会为人们带来重大损失。而为了让大家更了解这个近年大家常常挂在口边的现象,这章将跟大家简单介绍厄尔尼诺现象的本质和对气候的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El Nino)的来历 其实,厄尔尼诺这「东西」并不是近年来才突然冒出的「怪胎」,其实早于十六世纪时,南美洲秘鲁人已察觉到有这个现象存在。而由于近几十年来科学技术的进步,令科学家开始了解到原来厄尔尼诺现象不单会为秘鲁带来重大影响,还会为全球气候和社会经济带来影响,所以科学家们便开始经常提及这个名词。同时,由于1997-98年的厄尔尼诺现象所引起的灾害又对全球构成广泛破坏,影响世界经济,再加上传媒又大肆报导这次厄尔尼诺对世界各地所构成的影响,所以世人便逐渐了解到这个现象的存在。 早在十六七世纪,为于东太平洋的国家,秘鲁,由于受到西班牙的殖民统治,所以这个家便深深受到西班牙文化的薰陶,因此国民大多操西班牙语及信奉天主教。另一方面,由于秘鲁位处于太平洋海岸,因此有不少国民都依靠渔业为生。在秘鲁对开的太平洋,由于有一支清凉而富营养的海水从海底涌上来(见图二向上的箭头),使大量海洋浮游藻得以生长,并令渔类的繁殖十分旺盛。所以,秘鲁渔民在此捕鱼,他们多能获得丰富的渔获。而单单就这个海域而言,它便占了世界海洋捕鱼量的16%,故这区亦是世界上主要鱼场之一。 但好景不常,秘鲁渔民发现每隔大概三至七年,那里原来丰富的渔获会大大减少,而这对他们的影响可谓是灾难性的—不但影响了渔民的生计,还会影响到秘鲁的经济和民生。由于这现象通常出现于圣诞节期间,因此,受浓厚宗教思想薰陶的秘鲁渔民想信这个是一个神迹—而他们则把这现象称为「圣婴」现象。所以,每逢圣婴的出现,他们便会拜祭「圣婴」,以祈求他们的渔获早日恢复。而El Nino(厄尔尼诺)一词是西班牙文,是「天父之子」(Christ Child)的意思。 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 其实秘鲁海岸渔获减少的原因,是因为海水温度上升、 图片参考:fom/images/Image1 令渔类及渔类爱吃的浮游藻(phytoplankton)不能在较暖的水温下生存之故。于是,鱼类会因缺乏食物而大量死亡,而依赖鱼类维生的海鸟亦会因缺乏食物而数目大减。而在海洋学上,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南美秘鲁或厄瓜多尔附近海面上大约1000公里左右范围内,海面温度呈现增高2- 4℃的现象。 一般而言,太平洋中部及东赤道地区表面海温(SST)是摄氏15-21度,但厄尔尼诺出现时,海水温度则会上升摄氏2- 4度,达22℃- 26℃。虽然这个温度差别对我们而言并不算太显著,但却已足够对全球构成很大的影响。 图一: 「圣婴」区域。为方便观测和监视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科学家遂把赤道太平洋一带划分为四个区域,分别为Nino 1 Nino 2 Nino 3 及Nino 4。这四个域被认定为监视海温变化的重要区域。(图片来源pmel.noaa/toga-tao/el-nino//ninomap) 图片参考:fom/images/Image2 事实上,地球的大气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海水温度所影响。每当海水温度上升摄氏0.5度,其对上的大气温度便最高可增加达6℃,而这6℃的气温就足以引起全球大气环流和世界广大地区气候异常。 图二:没发生厄尔尼诺时的赤道太平洋 (图片来源: fg.tp.edu/~earth/learn/elnino/ensoap1#) 参考: fom/article/Elnino 圣婴现象(El Niño),又称厄尔尼诺现象,意思是「上帝之子」(Christ Child),是秘鲁、厄瓜多一带的渔民用以称呼一种异常气候现象的名词。主要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造成一些地区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又降雨量过多。其出现频率并不规则,但平均约每4年发生一次。基本上,如果现象持续期少于五个月,会称为厄尔尼诺情况(condition);如果持续期是五个月或以上,便会称为厄尔尼诺事件(episode)。
近些年来,工业告诉发展,二氧化碳排放增多,问世效应增强,厄尔尼诺现象频繁发生.如图是碳循环示意图,
(1)、如图,乙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藏在有机物中,即过程①.因此,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氧气大大超过了自身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同时,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还消耗二氧化碳,这样,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维持了生物圈的碳-氧平衡.(2)、呼吸作用指的是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所以呼吸作用原料是有机物和氧气,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并且还能释放出能量.表达式为:有机物(储存着能量)+氧→二氧化碳水+水+能量.图中的②③表示植物、动物的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产生的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它可以为各种生物的活动提供所需的能量.(v)、细菌和真菌能够把动植物的遗体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无机盐,返回环境中,供植物重新利用.因此细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它在碳循环中的作用是参与二氧化碳等物质循环.(4)物质循环是指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从无机环境开始,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又回到无机环境中,完成一个循环过程,其特点是物质循环是周而复始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来完成.它们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能量流动伴随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不可循环的.故通过图示可得知,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是循环流动的,但它也要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来完成.故答案为:(1)光合作用;二氧化碳;氧气;(2)呼吸作用;(v)分解者; 参与二氧化碳等物质循环;(4)循环流动.
什么是厄尔尼诺、
中文名称:厄尔尼诺现象 外文名称:elninophenomenon 内 容: 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一词来源于西班牙语,原意为“圣婴”。19世纪初,在南美洲的厄瓜多尔、秘鲁等西班牙语系的国家,渔民们发现,每隔几年,从10月至第二年的3月便会出现一股沿海岸南移的暖流,使表层海水温度明显升高。南美洲的太平洋东岸本来盛行的是秘鲁寒流,随着寒流移动的鱼群使秘鲁渔场成为世界三大渔场之一,但这股暖流一出现,性喜冷水的鱼类就会大量死亡,使渔民们遭受灭顶之灾。由于这种现象最严重时往往在圣诞节前后,于是遭受天灾而又无可奈何的渔民将其称为上帝之子--圣婴。后来,在科学上此词语用于表示在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几千公里的东太平洋海面温度的异常增暖现象。当这种现象发生时,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可比常年高出3-6摄氏度。太平洋广大水域的水温升高,改变了传统的赤道洋流和东南信风,导致全球性的气候反常。 厄尔尼诺现象的基本特征是太平洋沿岸的海面水温异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涨,并形成一股暖流向南流动。它使原属冷水域的太平洋东部水域变成暖水域,结果引起海啸和暴风骤雨,造成一些地区干旱,另一些地区又降雨过多的异常气候现象。 厄尔尼诺的全过程分为发生期、发展期、维持期和衰减期,历时一般一年左右,大气的变化滞后于海水温度的变化。 在气象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已经了解:太平洋的中央部分是北半球夏季气候变化的主要动力源。通常情况下,太平洋沿南美大陆西侧有一股北上的秘鲁寒流,其中一部分变成赤道海流向西移动,此时,沿赤道附近海域向西吹的季风使暖流向太平洋西侧积聚,而下层冷海水则在东侧涌升,使得太平洋西段菲律宾以南、新几内亚以北的海水温度升高,这一段海域被称为“赤道暖池”,同纬度东段海温则相对较低。对应这两个海域上空的大气也存在温差,东边的温度低、气压高,冷空气下沉后向西流动;西边的温度高、气压低,热空气上升后转向东流,这样,在太平洋中部就形成了一个海平面冷空气向西流,高空热空气向东流的大气环流(沃克环流),这个环流在海平面附近就形成了东南信风。但有些时候,这个气压差会低于多年平均值,有时又会增大,这种大气变动现象被称为“南方涛动”。60年代,气象学家发现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密切相关,气压差减小时,便出现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发生后,由于暖流的增温,太平洋由东向西流的季风大为减弱,使大气环流发生明显改变,极大影响了太平洋沿岸各国气候,本来湿润的地区干旱,干旱的地区出现洪涝。而这种气压差增大时,海水温度会异常降低,这种现象被称为“拉尼娜现象”。 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观测手段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人们发现厄尔尼诺现象不仅出现在南美等国沿海,而且遍及东太平洋沿赤道两侧的全部海域以及环太平洋国家;有些年份,甚至印度洋沿岸也会受到厄尔尼诺带来的气候异常的影响,发生一系列自然灾害。总的来看,它使南半球气候更加干热,使北半球气候更加寒冷潮湿。 近年来,科学家对厄尔尼诺现象又提出了一些新的解释,即厄尔尼诺可能与海底地震,海水含盐量的变化,以及大气环流变化等有关。 厄尔尼诺现象是周期性出现的,大约每隔2-7年出现一次。至1997年的20年来厄尔尼诺现象分别在76-77年、82-83年、86-87年、91-93年和94-95年出现过5次。1982—1983年间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是本世纪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在全世界造成了大约1500人死亡和80亿美元的财产损失。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变暖,厄尔尼诺现象出现得越来越频繁。 由于科技的发展和世界各国的重视,科学家们对厄尔尼诺现象通过采取一系列预报模型,海洋观测和卫星侦察,海洋大气偶合等科研活动,深化了对这种气候异常现象的认识。首先认识到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物理过程是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的结果,即海洋温度的变化与大气相关联。所以在80年代后,科学家们把厄尔尼诺现象称之为“安索”(enso)现象。其次是热带海洋的增温不仅发生在南美智利海域,而且也发生在东太平洋和西太平洋。它无论发生在哪时,都会迅速地导致全球气候的明显异常,它是气候变异的最强信号,会导致全球许多地区出现严重的干旱和水灾等自然灾害。#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更新1:
为什么会发生?
图片参考:upload.wikimedia/ *** /mons/thumb/5/5a/El-nino/300px-El-nino 图片参考:zh. *** /skins-1.5/mon/images/magnify-clip 1997年12月圣婴现象观测到的海面温度分布图,可以看出东太平洋赤道附近的海水温度比平常上升了五度以上。 圣婴现象(西班牙语:El Niño),又称厄尔尼诺现象,是秘鲁、厄瓜多一带的渔民用以称呼一种异常气候现象的名词。 主要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造成一些地区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又降雨量过多。其出现频率并不规则,但平均约每4年发生一次。基本上,如果现象持续期少于五个月,会称为圣婴情况(condition);如果持续期是五个月或以上,便会称为圣婴事件(episode)。 图片参考:upload.wikimedia/ *** /mons/thumb/c/c9/Sea_Surface_Temperature_-_November_2007/300px-Sea_Surface_Temperature_-_November_2007 图片参考:zh. *** /skins-1.5/mon/images/magnify-clip 2007年11月显示拉尼娜条件下海平面温度异常 图片参考:upload.wikimedia/ *** /mons/thumb/f/fb/LaNinaGrafik/180px-LaNinaGrafik 图片参考:zh. *** /skins-1.5/mon/images/magnify-clip 沃尔克环流造成反圣婴现象示意图 圣婴现象是太平洋中东部海水温度变暖,反圣婴现象就是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的情况。东信风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致使西部比东部海平面增高将近60公分,西部海水温度增高,气压下降,潮湿空气积累形成台风和热带风暴,东部底层海水上翻,致使东太平洋海水变冷。 太平洋上空的大气环流叫做沃尔克环流,当沃尔克环流变弱时,海水吹不到西部,太平洋东部海水变暖,就是圣婴现象;但当沃尔克环流变得异常强烈,就产生反圣婴现象。一般反圣婴现象会随着圣婴现象而来,出现圣婴现象的第二年,都会出现反圣婴现象,有时反圣婴现象会持续两、三年。 1988年-1989年,1998年-2001年,2007年-2008年都发生了强烈的反圣婴现象,令太平洋东部至中部的海水温度比正常低了1至2℃,1995年-1996年,2006年年头发生的反圣婴现象则较弱。有的科学家认为,由于全球变暖的趋势,反圣婴现象有减弱的趋势。 参考: *** 厄尔尼诺现象 *** ,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厄尔尼诺) 跳转到: 导航 搜寻 厄尔尼诺现象(El Niño),又称圣婴现象,主要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造成一些地区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又降雨量过多。其出现频率并不规则,但平均约每4年发生一次。 厄尔尼诺在西班牙语中意为「圣婴」,因为这种气候现象通常在圣诞节前后开始发生。而其中niño在西班牙语是「男孩」之意。这现象往往持续好几个月甚至1年以上,影响范围极广。厄尔尼诺的阴性名词为拉尼娜(La Niña),拉尼娜就是「女孩」的意思。 目录 影响 1982年4月至1983年7月的厄尔尼诺现象,是几个世纪来最严重的一次,太平洋东部至中部水面温度比正常高出约4至5℃,造成全世界1300~1500人丧生,经济损失近百亿美元。 1986年至1987年的厄尔尼诺现象,使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表面水温比常年平均温度偏高2℃左右;同时,热带地区的大气环流也相应地出现异常,热带及其他地区的天气出现异常变化;南美洲的秘鲁北部、中部地区暴雨成灾;哥伦比亚境内的亚马孙河河水猛涨,造成河堤多次决口;巴西东北部少雨干旱,西部地区炎热;澳大利亚东部及沿海地区雨水明显减少;中国华南地区、南亚至非洲北部大范围地区均少雨干旱。 1990年初又发生厄尔尼诺前兆现象。这年1月,太平洋中部海域水面温度高于往年,除赤道海域水面温度比往年高出0.5℃外,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的海域水面温度也比往年高出将近1℃;接近海面的28℃的暖水层比往年浅10米左右;南美洲太平洋沿岸水域的水位比平时上涨15~30厘米。 1997年至1998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太平洋东部至中部水面温度比正常高出约3至4℃,令长江出现大水,华南地区有持续暴雨,东南亚地区发生大规模的森林大火。 同时,厄尔尼诺现象带动的温暖海水,影响鱼类的成群移动,破坏珊瑚礁的生长。 拉尼娜现象 *** ,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寻 拉尼娜现象是一种和厄尔尼诺现象相反的现象,因此用西班牙语厄尔尼诺(El Niño)的阴性名词拉尼娜(La Niña)来代表,厄尔尼诺是「男孩」的意思(定冠词专指的男孩,意思是幼年的耶稣),拉尼娜就是「女孩」的意思。 目录 预测方法 1876年-2004年SOI指数 测量太平洋塔希提岛(大溪地)和澳大利亚达尔文港之间每月气压差别的涨落情况,叫作「南方涛动指数」或「南方震荡指数」(SOI),红色线代表月涨落情况,蓝色代表年度平均涨落情况。如果是负值高峰表示太平洋信风强度减弱,太平洋中部和东部变暖,澳大利亚北部降雨减少,发生厄尔尼诺现象。正值高峰则表示信风增强,澳大利亚北部海域温度增高,比往常更潮湿,发生拉尼娜现象。
读“北半球大气环流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在图中注出各风带的风向箭头;(2)并把气压带或风带的
(1)根据风的形成原理分析,风带内的风向由高气压带吹向低气压带,在北半球向右偏转,与气压带斜交.(2)根据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读图分析图中字母ABCD分别代表的是赤道低气压带、东北信风带、副热带高气压带、西风带.(3)图中C和D交替控制的地区在北纬30度到40度之间,C控制时,盛行下沉气流,炎热干燥,D控制时,西风带来大量的水汽,温和湿润,形成地中海气候.故答案为:(1)风向如图:.(2)赤道低气压带 东北信风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西风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3)地中海气候.
为什么拉尼娜现象会导致西太平洋地区的台风更加频仍
拉尼娜现象 (La Nia),又称,是一种和圣婴现象;zh-:厄尔尼诺现象}-相反的现象,因此用西班牙语(El Nio)的阴性名词拉尼娜(La Nia)来代表,厄尔尼诺是“男孩”的意思(定冠词专指的男孩,意思是幼年的耶稣),拉尼娜是“女孩”的意思。 成因 图片参考:upload.wikimedia/ *** /mons/thumb/b/b1/LaNinaGrafik/200px- 沃尔克环流造成拉尼娜现象示意图厄尔尼诺现象是太平洋中东部海水温度变暖,拉尼娜现象就是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的情况。东信风将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致使西部比东部海平面增高将近60公分}-,西部海水温度增高,气压下降,潮湿空气积累形成台风和热带风暴,东部底层海水上翻,致使东太平洋海水变冷。 太平洋上空的大气环流叫做沃尔克环流,当沃尔克环流变弱时,海水吹不到西部,太平洋东部海水变暖,就是厄尔尼诺现象;但当沃尔克环流变得异常强烈,就产生拉尼娜现象。一般拉尼娜现象会随着厄尔尼诺现象而来,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第二年,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有时拉尼娜现象会持续两、三年。1988年-1989年,1998年-2001年都发生了强烈的拉尼娜现象,令太平洋东部至中部的海水温度比正常低了1至2℃,1995年-1996年发生的拉尼娜现象则较弱。有的科学家认为,由于全球变暖的趋势,拉尼娜现象有减弱的趋势。 影响拉尼娜现象会造成全球气候的异常。影响包括使美国西南部和南美洲西岸变得异常干燥,并使澳洲、印尼、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有异常多的降雨量,以及使非洲西岸及东南岸、日本和朝鲜半岛异常寒冷。在西北太平洋区,热带气旋影响的区域会比正常偏南和偏西。 为什么拉尼娜现象会导致西太平洋地区的台风更加频仍? 参考: 天之心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对台风影响的差异,究其原因,与海洋和大气环流形势有关。在厄尔尼诺年,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增高,热带西太平洋海温偏低,在西北太平洋,提供给大气的热量和水汽减少,太平洋低纬地区对流活动减弱,这是不利于形成台风所需的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环流条件,因此在厄尔尼诺年台风活动减少。而在拉尼娜年,赤道东太平洋海温降低,西太平洋海温升高,使西北太平洋对流加强,有利于热带扰动发展,因此台风活动增强。 参考: cctv/history/special/C14156/20050614/101764.s
大气环流的示意图,北半球的
大气环流,一般是指具有世界规模的、大范围的大气运行现象。它既包括平均状态,也包括瞬时现象,其水平尺度在数千公里以上,垂直尺度在10km以上,时间尺度在数天以上,也是大气大范围运动的状态。某一大范围的地区(如欧亚地区、半球、全球),某一大气层次(如对流层、平流层、中层、整个大气圈)在一个长时期(如月、季、年、多年)的大气运动的平均状态或某一个时段(如一周、梅雨期间)的大气运动的变化过程都可以称为大气环流。
大气大范围运动的状态。某一大范围的地区(如欧亚地区、半球、全球),某一大气层次(如对流层、平流层、中层、整个大气圈)在一个长时期(如月、季、年、多年)的大气运动的平均状态或某一个时段(如一周、梅雨期间)的大气运动的变化过程都可以称为大气环流。
扩展资料:
1、大气环流的成因:
(1)一是太阳辐射,这是地球上大气运动能量的来源,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表面接受太阳辐射能量是不均匀的。热带地区多,而极区少,从而形成大气的热力环流。
(2)二是地球自转,在地球表面运动的大气都会受地转偏向力作用而发生偏转。
(3)三是地球表面海陆分布不均匀。四是大气内部南北之间热量、动量的相互交换。
以上种种因素构成了地球大气环流的平均状态和复杂多变的形态。
2、大气环流主要表现:
全球尺度的东西风带、三圈环流(哈得莱环流、费雷尔环流和极地环流)、定常分布的平均槽脊、高空急流以及西风带中的大型扰动等。
大气环流既是地—气系统进行热量、水分、角动量等物理量交换以及能量交换的重要机制,也是这些物理量的输送、平衡和转换的重要结果。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的非均匀分布是大气环流的原动力。
大气环流构成了全球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势,是全球气候特征和大范围天气形势的主导因子,也是各种尺度天气系统活动的背景。
3、大气环流的研究意义:
大气环流是完成地球- 大气系统角动量、热量和水分的输送和平衡,以及各种能量间的相互转换的重要机制,又同时是这些物理量输送、平衡和转换的重要结果。
因此,研究大气环流的特征及其形成、维持、变化和作用,掌握其演变规律,不仅是人类认识自然的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将有利于改进和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有利于探索全球气候变化,以及更有效地利用气候资源。大气环流通常包含平均纬向环流、平均水平环流和平均径圈环流3部分。
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ELNINO),一般称作厄尔尼洛现象,在西班牙语中是“圣婴”之意。厄尔尼诺现象主要是指南美洲西海岸冷洋流区的海水表层温度在圣诞节前后异常升高的现象。厄尔尼诺(ELNINO),在西班牙语中是“圣婴”之意。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南美洲西海岸冷洋流区的海水表层温度在圣诞节前后异常升高的现象,它就像一口“暖池”,通过表层温度的变化对大气加热场产生变化进而给各地的天气带来变化,使原来干旱少雨的地方产生洪涝,而通常多雨的地方易出现长时间的干旱少雨。从我国6~8月主要雨带位置来看,在75%的厄尔尼诺年内,夏季雨带位置在江、淮流域。形象一点说,热带地区大气环流的低频振荡可比作是热带地区的心脏跳动,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就好象是热带地区得了一个心脏病,使得规律性的低频振荡出现了异常现象。
如何探寻厄尔尼诺的规律
厄尔尼诺的全过程分为发生期、发展期、维持期和衰减期,历时一般一年左右,大气的变化滞后于海水温度的变化。
在气象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已经了解:太平洋的中央部分是北半球夏季气候变化的主要动力源。通常情况下,太平洋沿南美大陆西侧有一股北上的秘鲁寒流,其中一部分变成赤道海流向西移动,此时,沿赤道附近海域向西吹的季风使暖流向太平洋西侧积聚,而下层冷海水则在东侧涌升,厄尔尼诺现象的示意图使得太平洋西段菲律宾以南、新几内亚以北的海水温度渐渐升高,这一段海域被称为“赤道暖池”,同纬度东段海温则相对较低。对应这两个海域上空的大气也存在温差,东边的温度低、气压高,冷空气下沉后向西流动;西边的温度高、气压低,热空气上升后转向东流,这样,在太平洋中部就形成了一个海平面冷空气向西流,高空热空气向东流的大气环流(沃克环流),这个环流在海平面附近就形成了东南信风。但有些时候,这个气压差会低于多年平均值,有时又会增大,这种大气变动现象被称为“南方涛动”。20世纪60年代,气象学家发现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密切相关,气压差减小时,便出现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发生后,由于暖流的增温,太平洋由东向西流的季风大为减弱,使大气环流发生明显改变。
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观测手段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厄尔尼诺现象不仅出现在南美等国沿海,而且遍及东太平洋沿赤道两侧的全部海域以及环太平洋国家;有些年份,甚至印度洋沿岸也会受到厄尔尼诺带来的气候异常的影响,发生一系列自然灾害。总的来看,它使南半球气候更加干热,使北半球气候更加寒冷潮湿。
厄尔尼诺现象导致的灾害厄尔尼诺现象是周期性出现的,大约每隔2~7年出现一次。至1997年以来厄尔尼诺现象分别在1976~1977年、1982~1983年、1986~1987年、1991~1993年和1994~1995年出现过5次。随着全球变暖,厄尔尼诺现象出现得越来越频繁。
由于科技的发展和世界各国的重视,科学家们对厄尔尼诺现象通过采取一系列预报模型、海洋观测和卫星侦察、海洋大气偶合等科研活动,深化了对这种气候异常现象的认识。1.认识到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物理过程是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的结果,即海洋温度的变化与大气相关联。所以在20世纪80年代后,科学家们把厄尔尼诺现象称之为“安索”现象。2.热带海洋的增温不仅发生在南美智利海域,而且也发生在东太平洋和西太平洋。它无论发生在哪里时,都会迅速地导致全球气候的明显异常,它是气候变异的最强信号,会导致全球许多地区出现严重的干旱和水灾等自然灾害。
一般认为海温连续3个月正距平(某时间段的气温超过若干年或月平均值)在0.5℃以上,即可认为是一次厄尔尼诺事件。当前据气象学家的研究普遍认为: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对全球不少地区的气候灾害有预兆意义,所以对它的监测已成为气候监测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什么是厄尔尼诺其气候特征是什么会带来哪些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是一种全球性的气候异常现象,也是当前最为人们熟知的气候异常现象。厄尔尼诺现象又被称为“圣婴现象”,最初是指在南美洲秘鲁、厄瓜多尔沿海的渔民发现的气候异常现象。南美洲西岸太平洋海域,受上升性的秘鲁寒流影响,促使海底营养物质上泛,饵料丰富,多冷水性的鱼类,是世界著名的渔场之一,称为“秘鲁渔场”。
当地渔民发现,每隔几年,从10月到第二年的3月左右,该海域会被来自赤道的暖流影响,使得表层海水温度升高,导致喜欢冷海水的冷水性鱼类大量死亡,渔民的生产受到影响,而这种现象最严重的时间往往是在圣诞季前后,所以当地渔民认为是上帝的惩罚,称为“圣婴”。后来科学家发现,每当南美洲太平洋海域发生厄尔尼诺现象时,全球其他地区也会出现气候异常现象。
到现在,厄尔尼诺现象就被统称为一种全球气候异常现象,其具体表现为某地区气候和该地区正常时期气候状况相反,可以理解为“气候应该怎么样而不怎么样”。比如,冬天本来应该是一年中寒冷的季节,但是出现“暖冬现象”,比如在雨季时发生“干旱现象”,比如在旱季出现“持续降水”等等,也就是“该冷不冷、该热不热、该雨不雨、该旱不旱”,是一种反向表现。对于人类来说,我们生活在各地,都十分适应当地的气候,如果发生气候“反向表现”的厄尔尼诺现象,当然很有可能就会发生自然灾害,造成生命和财产损失。另外,和厄尔尼诺现象相反的一种气候异常现象称为“拉尼娜现象”。
厄尔尼诺是一个外来语,译文。是地球上气侯异常的代名词。大气环流的流动有一定规律性,如果这个规律被打破,风向和大气流动就会逆转,原来平衡的大气环流被破坏,有的地方会干旱,有的地方会洪涝,有的地方会寒冷,有的地方会暖冬或热夏,一句话,极端天气出现的频率会大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