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巴洛克地板五大优点分析一秒让你爱上它
- 巴洛克最初兴起于哪个国家
- 巴洛克建筑风格巴洛克建筑风格三大特征
- 巴洛克音乐是什么时代的
- 西方音乐史的主要分期
- 巴洛克政治小说和爱情小说中,有对中国的描写吗
- 巴洛克式建筑代表 巴洛克式建筑代表简述
巴洛克地板五大优点分析一秒让你爱上它
整体风格继承了巴洛克艺术中的空间感与立体感,色彩自然、柔和,以多变的视觉效果,给人以大气、高雅的感觉。与家居整体搭配后,延伸视角,展现波动,增添家居风格的唯美成分。那么想了解巴洛克地板五大优点分别有哪些吗?下面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吧!一、视觉美观大方巴洛克地板具有美观、耐用的特性,天然的木纹纹理,可以很好地表现一个人的生活品位,地板的色泽度、柔软度,给人的亲和度非常不错,目前花色品种也在不断变化,不断创新。巴洛克地板二、保温性能较好巴洛克地板对室内温度的保温性具有优势。在未供暖却临近冬天的春季或秋季及没开暖气时候的冬季,整个地面都给人的感觉会显得非常温暖、舒适。三、环保健康舒适巴洛克地板采用先进技术制作加工木地板,取自天然木材,不含甲醛,故对人体没有任何危害,这也是很多家庭看重巴洛克地板的原因。巴洛克地板具亲和力,小孩子都愿意光着脚在上面跑来跑去。家里铺木地板能降低噪音,会比铺地砖更让人精神放松,对现在越来越多压力的都市人来说有缓压作用。地面过硬会使人脚感不舒适,居室等生活区选用巴洛克地板,触感更好,使居室更温馨、安宁。巴洛克地板五大优点四、效果古朴自然生活家巴洛克地板白栎-雅典古城对原材料、工艺、工序的控制非常严格,产品生产出来的成品都优于国家相关标准。所以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同时,该款产品板面和边角处理都是通过手工来完成。每一块地板的纹理和脉络都是不同的,纯手工刮制的表层效果古朴自然。巴洛克地板选材非常精心五、选材非常精心生活家巴洛克这款地板精心挑选的白栎表皮选用的是环保速生林木基材,漆面采用的是芬兰太尔胶水、德国坚弗油漆等高品质辅料,所以漆面看上去清透,色泽也是非常饱满。表面经过纯正手工打磨,手触地板表面感觉光滑且有凹凸感,是一款非常有创意设计的地板。以上就是小编为你分享的巴洛克地板五大优点分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想要了解更多巴洛克地板的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
巴洛克最初兴起于哪个国家
巴洛克(Baroque),是一种代表欧洲文化的典型艺术风格。 这个词最早来源于葡萄牙语(BARROCO),意为“不圆的珍珠”,最初特指形状怪异的珍珠。而在意大利语(BAROCCO)中有“奇特,古怪,变形”等解释。在法语中,“Baroque”成为形容词,有“俗丽凌乱”之意。 欧洲人最初用这个词指“缺乏古典主义均衡性的作品”,其原本是18世纪崇尚古典艺术的人们对17世纪不同于文艺复兴风格的一个带贬义的称呼。而现在,这个词已失去原有的贬义,仅指17世纪风行于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称谓,它是古典主义者在16世纪下半叶在意大利发起的,在17 世纪的欧洲普遍盛行,是背离了文艺复兴艺术精神的一种艺术形式。 古典主义者认为巴洛克是一种堕落瓦解的艺术,只是到了后来,才对巴洛克艺术有了一个较为公正的评价。
巴洛克建筑风格巴洛克建筑风格三大特征
巴洛克建筑风格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当时的教皇当局为了向朝圣者炫耀教皇国的富有,在罗马城修筑宽阔的大道和宏伟的广场,这为巴洛克自由奔放的风格开辟了新的途径。巴洛克建筑风格也在中欧一些国家流行,尤其是德国和奥地利。巴洛克建筑主要的三种风格1、奢华富贵。巴洛克建筑风格把艺术与色彩大胆搭配,再运用各种珍贵的材料。让整个建筑金碧辉煌,奢华艳丽,又有着十分浓厚的艺术气息。让人叹为观止。2、标新立异。巴洛克建筑不但外观华丽,设计更是巧妙奇特,标新立。设计师们大量运用了曲线与曲面的结合,打破了常规建筑的端庄严谨,中规中矩的手法。让建筑物的空间和实体都产生一种流动感,再在雕刻,绘画,建筑中互相渗透着,互相影响,形成了一种动感十足,变化万千,自成一体,亦真亦幼的效果。3、亲近自然。在巴洛克风格的后期。建筑师们越来越趋向于加入自然元素。人们在效外兴建了许多的_墅,园林。在城市中兴建了许多城市广场。建筑物也越来越宽敞。并且大量使用了自然元素。更偏向于追求人与自然的契合。巴洛克建筑风格的发展巴洛克建筑风格是天主教会在发展时期,大肆兴建了许多建筑。教堂,花园广场以及别墅等。建筑师们也在这次浪潮中大胆运用了新颖,潮流的设计手法。逐渐发展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设计师们大量运用了曲线与曲面的结合。使建筑物动感变幻,美轮美奂。再加入了艺术和色彩的搭配,细致精巧的雕刻工艺以及贵重材料的融合。让建筑物形成了一种极美流动的风格。叫着巴洛克风格。
巴洛克音乐是什么时代的
巴洛克时期最早的著名作曲家应该是意大利人蒙特威尔蒂,他出生于1567年,被誉为“文艺复兴时期向巴洛克时期过渡中显赫的人物”、“歌剧改革之父”以及“十七世纪最出色的作曲家”,但现如今他似乎被我们所忽视,起码在国内普通音乐爱好者当中,熟悉蒙特威尔蒂以及他作品的人不会很多。维瓦尔弟是大家很熟悉的作曲家,其实他和蒙特威尔蒂一样,也是意大利人,但是他却比蒙特威尔蒂晚出世一百多年!所以蒙特威尔蒂堪称巴洛克音乐的祖师爷。另外,巴洛克时期的法国音乐不可小视,库普兰是其中的代表者,同样出生于法国的拉摩也是同期著名的音乐家,他曾被誉为“十八世纪法国最杰出的作曲家”。拉摩与库普兰一同构建了法国巴洛克音乐的辉煌,两者都是拨弦古钢琴领域出色的作曲家。巴洛克时期德国音乐家的代表是泰勒曼和J.S.巴赫,其实亨德尔也是德国人,但他的创作大多在英国完成,而且还入了英国国籍,所以通常被视为英国作曲家。泰勒曼这个名字或许显得比较陌生,但在十八世纪他在世的时候,声誉甚至超过巴赫,但作品流传却不是很广泛。 大家最为熟悉的巴洛克音乐家是维瓦尔弟、J.S.巴赫以及亨德尔。他们属于同一时期的伟大音乐家,维瓦尔弟最年长,出生于1678年;而巴赫与亨德尔都出生在1685年。维瓦尔弟的名字与他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紧密联系在一起,这部作品应该是最通俗的巴洛克音乐,甚至堪称流传最广泛的古典曲目。虽然其贡献远不如后面二人来的大,但知名度却非常之高,他所作的协奏曲也具有一定的品质。巴赫被誉为“音乐之父”,他的功绩自然非同一般,作品之多、水平之高也是亘古罕见的。亨德尔则具有天才的旋律大师,从他的音乐中可以感受到愉悦、优雅,他的协奏曲作品、歌剧、神剧都是巴洛克时期最为宝贵的音乐财富。 最后简要谈谈巴洛克音乐的演奏。对当今的指挥与乐团而言,演绎巴洛克音乐有两种主要的方法。其一是采用现代乐器演奏,但是缩小乐团规模,以符合巴洛克作品的特定需要。其二则是采用古乐器或者仿古乐器演奏,甚至成立专门的小编制巴洛克乐团或者古乐团。两种方法相比,显然后一种演绎更能贴近巴洛克音乐的本质,近年来这种本真的演奏方式也已经成为演奏巴洛克音乐的首选。 巴洛克音乐作曲家 意大利∶ 巴洛克音乐代表D.斯卡拉第科莱里(Arcangelo Corelli, 1653-1713) A.斯卡拉第(Alessandro Scarlatti, 1660-1725) 阿尔比诺尼(Tomaso Giovanni Albinoni, 1671-1751) 维瓦尔第(Antonio Vivaldi, 1678-1741) D.斯卡拉第(Domenico Scarlatti, 1685-1757) 德国∶ 帕赫贝尔(Johann Christoph Pachelbel, 1653-1706) 泰勒曼(Georg Philipp Telemann, 1681-1767) 巴赫(John Sebastien Bach, 1685-1750) 亨德尔(George Frideric Handel, 1685-1759) 法国∶ 吕利(Jean-Baptiste Lully, 1632-1687) F.库普兰(Francois Couperin, 1668-1733) 拉莫(Jean-Philippe Rameau, 1683-1764) 英国∶ 普塞尔(Henry Purcell, 1659-1695)
西方音乐史的主要分期
整个西方音乐史大致可以分为古代与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和20世纪现代音乐六大时期。
1、第一个时期叫古代与中世纪,所谓古代,在西方音乐史里面就是指古希腊和古罗马的音乐。它是西方音乐很重要的一个源头,中世纪也是很重要的一个西方文化形成的一个时期。但是它很漫长,将近有一千年左右的时期。
2、第二个时期叫文艺复兴时期,主要是15、16世纪,从文艺复兴开始,西方音乐就有了越来越快、越来越大的发展。
3、第三个时期叫巴洛克时期,也就是我们说过的巴赫所生活的时期,从这个时期开始西方的社会就逐渐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整个音乐也从古代逐渐向近现代过渡。
4、第四个时期叫古典主义时期,就是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的时期,这个时期在整个西方音乐史上是一个高峰。
5、第五个时期叫浪漫主义时期,是指19世纪的音乐,19世纪音乐也有很大的发展,整个西方音乐在19世纪出了很多的作曲家和优秀的作品。像肖邦、李斯特、马勒这些都是,还有舒曼、门德尔松,这些都是浪漫主义的作曲家。
6、第六个时期就是20世纪现代音乐,这个时期一直到现在,都在延续着,因为西方音乐在这个时期也有了很多新的、五花八门各种流派的发展,非常丰富多彩。
巴洛克政治小说和爱情小说中,有对中国的描写吗
巴洛克政治小说和爱情小说中,有对中国的描写。
中国作为战场和情场:巴洛克政治小说和爱情小说中的中国形象我们在上一节里指出过,巴洛克流浪汉小说与传教士们的报道和著述之间存在着一种显著性的互文关系(Intertextualitaet)。传教士们的著作既是当时时代精神和意识形态的产物,也是当时时代精神和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而巴洛克流浪汉小说则和传教士们的著作一道,折射出当时的历士语境和社会氛围。
不过,巴洛克流浪汉小说虽然利用了传教士们的著作,接受了传教士们的观念——救世史思想,但并没有因此而彻底失去自身所特有的文学话语特性和审美理想性质。到了巴洛克政治小说和爱情小说,情况则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因为,巴洛克政治小说和爱情小说与传教士们的著作之间所存在的已经不再是一种互文关系,而是一种直截了当的引文关系(Zitat)
近而言之,巴洛克政治小说和爱情小说整个地变成了传教士著作的文学图解;在这两种文本之间,我们不难索引出巨细不等的对应内容。借用恩格斯关于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论述,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认为:巴洛克流浪汉小说多少还有点"莎士比亚化"的倾向,而巴洛克政治小说和爱情小说则整个地陷入了"席勒席勒化"的窠臼之中,即它们把自己的人物完全看作是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具体一点说,就是看作是救世主思想的传声筒。
目前来看,有关中德文化关系的论述大多对这两类小说重视有加,甚至还有拔高它们的历史地位之势。如果我们只是把其当作历史资料,资之以某种考证和索引,它们的确还是有其重要的历史价值的。但是,就我们所理解的中国形象研究而言,无论是在认知价值上,还是在审美价值上,巴洛克政治小说和爱情小说似乎都远远不及巴洛克流浪汉小说。
不过,话说回来,巴洛克政治小说和爱情小说毕竟构成了巴洛克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发展史上重要的一环,并在某种角度和某种程度上成为整个德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史的一个环节。透过它们,我们可以全面地掌握欧洲当时极其嚣张的救世史思想。因此,介绍和分析巴洛克政治小说和爱情小说,对于我们系统而深入地研究德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为此,我们将选取其中的三部代表作品作为考察对象,它们是:克利斯蒂·W·哈格多恩(Christy W.Hagdorn)的《埃关,或伟大的蒙古》(Aeyguan,oder der GrosseMogol)、艾伯哈特·维尔特·哈佩尔(EbehardWernetr Happel,1647—1690)的《亚洲的奥诺嘉姆博》(Der Asiatische Onogambo)以及鲁道尔夫·伽塞尔(Rudolf Gasser,)的《挑战》。
哈格多恩是德国文学史上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作家。我们查阅了一些较为重要的文学史书、百科全书及文学词典,似乎很难找到有关他的详细介绍。据说,哈格多恩为人有些"趾高气昂"。恐怕正是因为他的这副狂傲性格,他才敢大胆地描写中国。严格说来,《埃关》不能算是哈格多恩的代表作。它发表于1670年,是一部未竟之作,叙述了一个战争加爱情的浪漫故事。
仔细对照之下,我们发现,无论是就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来说,或是从叙述技巧来看,《埃关》都与卫匡国卫匡国的《鞑靼战纪》之间存在着显而易见的雷同性,甚至连卫匡国卫匡国诗意记述的战争小插曲,哈格多恩也照搬不误,例如有关中国的亚马孙女王(即秦良玉)的描写。但令人费解的是,尽管上述两部文本之间的雷同性是一个极其简单的文学史事实,许多学者也已经看到了这一点,但人们为了拔高《埃关》这部小说的文学价值,还是要么把它与古希腊的神话故事相提并论,要么强调它与法国通俗小说家拉·卡尔普莱尼德(La Calprenede)的作品之间的联系,而对《埃关》与《鞑靼战纪》之间的关系缄默不语。
我们并不否认,《埃关》这部小说在某些细节上受到了卡尔普莱尼德的影响,但我们认为,从根本上讲,《埃关》依据的是卫匡国卫匡国的《鞑靼战纪》。这点连本来对此视而不见,或重视不够的瑞士学者常安尔也无法否认:整个地看来,哈格多恩描述了明王朝覆灭和满清王朝征服中国的历史过程,这点一如卫匡国卫匡国在其《鞑靼战纪》中所作的报告。哪怕是Taitung抢新娘这样一段戏剧化的故事,我们在卫匡国卫匡国笔下也可以找到详尽的描写。
整个地看来,哈格多恩描述了明王朝覆灭和满清王朝征服中国的历史过程,这点一如卫匡国卫匡国在其《鞑靼战纪》中所作的报告。哪怕是Taitung抢新娘这样一段戏剧化的故事,我们在卫匡国卫匡国笔下也可以找到详尽的描写。顾名思义,埃关就是这部小说的主人公。那么,埃关又是何许人也?对此,瑞士学者常安尔倒也直言不讳地承认,埃关的原型乃是《鞑靼战纪》中的海盗郑兰龙。
关于郑兰龙,《鞑靼战纪》是这样交代的:他出生于福建省,凭着机智和敏捷从低微的出身爬到了海盗头目的位置上,绰号"一官",大名鼎鼎,人所共知。作为海盗,他里通外国,既为葡萄牙人服务,也为荷兰人办事,还掌握着同印度人的贸易。但他并不满足于此,私下还打算当皇帝。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他再次发挥他那低贱的品性,同鞑靼人秘密勾结,把本来就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南明王朝置于死地。他因此而被封为南平王。然而,聪明反被聪明误,鞑靼人对他表面上恩惠有加,背地里却密谋算计,有一次强迫他跟随一位王爷进京,并趁机逮捕了他。
那么小说中的埃关呢?其仆人艾克思通(Exton)告诉我们,埃关就是郑兰龙,换言之,埃关乃是郑兰龙的别名:"这位海盗头目名叫郑兰龙,是我主人中幸存的一位。近来他又叫自己埃关。"但是,埃关的出身在小说中一直是个谜,他本人对此也不甚了了。
他仅知道,他并非汉人,而是出生在蒙古人的王国里(当时还叫西夏)。他从一位神父口中得知,他是背负着神的使命来到人间的。所以,他才对天发誓,他将不负天意,"济贫助弱"。可见,埃关其实是骑士化了的郑兰龙。在哈格多恩笔下,他由一个自私自利的海盗头目变成了一位敢为天下打抱不平的骑士。事实上,非但埃关一人,《埃关》中的其他几个主要人物都是直接从《鞑靼战纪》中搬抄过来,略加骑士化之后塑造出来的,诸如崇德皇帝、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叛卖国家的吴三桂等。
巴洛克式建筑代表 巴洛克式建筑代表简述
1、罗马的圣卡罗教堂,是波洛米尼设计的。它的殿堂平面近似橄榄形,周围有一些不规则的小祈祷室;此外还有生活庭院。殿堂平面与天花装饰强调曲线动态,立面山花断开,檐部水平弯曲,墙面凹凸度很大,装饰丰富,有强烈的光影效果。尽管设计手法纯熟,也难免有矫揉造作之感。 2、17世纪罗马建筑师丰塔纳建造的罗马波罗广场,是三条放射形干道的汇合点,中央有一座方尖碑,周围设有雕像,布置绿化带。在放射形干道之间建有两座对称的样式相同的教堂。这个广场开阔奔放,欧洲许多国家争相仿效。法国在凡尔赛宫前,俄国在彼得堡海军部大厦前都建造了放射形广场。杰出的巴洛克建筑大师和雕刻大师帕尼尼设计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前广场,周围用罗马塔斯干柱廊环绕,整个布局豪放,富有动态,光影效果强烈。 3、德国巴洛克风格教堂建筑外观简洁雅致,造型柔和装饰不多,外墙干坦,同自然环境相协调。教堂内部装饰则十分华丽,造成内外的强烈对比。著名实例是班贝格郊 区的十四圣徒朝圣教堂、罗赫尔的修道院教堂。十四圣徒朝圣教堂平面布置非常新奇,正厅和圣龛做成三个连续的椭圆形,拱形天花也与此呼应,教堂内部上下布满用灰泥塑成的各种植物形状装饰图案,金碧辉煌。教堂外观比较平淡,正面有一对塔楼,装饰有柔和的曲线,富有亲切感。罗赫尔修道院教堂也是外观简洁,内部装修精致,尤其是圣龛上部天花,布满用白大理石雕刻的飞翔天使,圣龛正中是由圣母和两个天使组成的群雕;圣龛下面是一组表情各异的圣徒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