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北京奥运会是谁点燃的火炬
北京奥运会是由“体操王子”李宁点燃的。2008年8月8日,第29届夏季奥运会在中国北京国际级体育场“鸟巢”内举行,而奥运会的主火炬是由李宁采用“空中飞人”的方式点燃的,在点燃的过程中,虽然只花费了短短的几分钟,但是依旧让人热血沸腾。
北京奥运会的火炬手是谁
在点燃火炬的时候哦,还李宁手持祥云火炬,背后用钢丝吊起来,接着在鸟巢上空拿着火炬缓缓地奔跑,并在国家体育场上空环绕奔跑,而随着其奔跑的步伐,在其脚下也展开了一幅祥云画卷。
随着李宁绕场一周,花卷的影像铺满全场,李宁也顺利来到北京奥运会的主火炬下,在空中完成了点燃圣火的动作,火焰沿着导线向上,来到圣火台呈螺旋状上升,至此圣火熊熊升起。
李宁简介
李宁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著名的男子体操运动员,在其运动员生涯曾摘去十四项世界冠军,被誉为“体操王子”,在参加运动会阶段,还独创了体操动作,这些动作被国际体联命名为“吊环李宁摆上”“吊环李宁正吊”自己“双杠李宁大回环”。退役后还创办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李宁”品牌,现已发展成为国家级体育用品品牌。
奥运会的火炬象征着什么
奥运会的火炬象征着和平、光明、团结与友谊等意义。在奥运会中,火炬的传递和点燃圣火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火炬中的火焰必须通过阳光采集,让阳光集中在一枚凹面镜的中央产生高温,然后引燃圣火,这是采集奥林匹克圣火的唯一方式,火炬传递的过程中,穿越不同环境的城市,任何恶劣天气都不可以让奥运火炬熄灭。
北京冬奥会火炬的寓意
北京冬奥会火炬“飞扬”外观呈现了极其天然的、极具东方的美感,同时传递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主张。主体的银色和红色象征冰火相约,照亮冰雪,也温暖了全世界。自下而上的内外双层结构如丝带飘舞,最后和飞扬的圣火融为一体。红色线条围绕着火炬上下贯穿,象征着激情的冰雪赛道,表达了人类生生不息、向往和平、追求卓越的期望和奥林匹克运动的力量。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圣火火种是用什么取得的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圣火火种是通过将太阳光集中在凹面镜的中央,产生高温引燃圣火取得的。传统仪式的奥林匹克圣火是由奥林匹斯山上的阳光点燃,传递者步行传递到奥运会会场;现代的奥林匹克圣火在奥运会开幕数月之前从希腊的奥利匹克发源地奥林匹亚采集。11位女祭司从凹面镜聚光采集圣火;圣火接下来便通过接力传递到下一届奥运会的主办城市。虽然传统上传递只能步行,但是如今使用交通工具是允许的。圣火传递者来自不同领域,包括运动员和名人,也有一些普通的老百姓参与其中;奥林匹克圣火传递在奥运会开幕式举行时结束。最后一位传递者总是很神秘,通常是举办国的体育界名人。最后一位传递者会以独特的方式点燃位于体育场上方的主火炬。奥运圣火在奥运会开始的那天点燃,结束的那天熄灭。
北京奥运会火炬燃料是什么
冬奥会火炬里面是氢能源。北京冬奥会火炬采用的是碳纤维材质,燃烧的是氢能源,在奥运史上首次实现了零排放。火炬的研制方,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生产方是中国石化,火种灯的生产方是中国石油。北京冬奥会火炬“飞扬icon”的制作材料采用了耐高温的“碳纤维”,它可以耐火、耐高温,在极寒的天气中使用,这在世界上还是首创,“飞扬”的外形是一个多曲面的空间体,为了体现它的曲线美、采用了三位编织工艺,再经过打磨、喷漆、雕刻,然后由机器人为其喷涂上色,最后由人工贴上冬奥会会徽。“飞扬”在燃料的选择上秉持着绿色、可持续性理念,采用了氢气为燃料,氢燃料icon可以保证火炬在极寒的天气中使用,还能抗10级大风,燃烧的时候产物只有水,没有二氧化碳,是最清洁的燃料,完全是零排放,但氢气的火焰在日光下是不可见的,为了满足视觉和拍摄的需要,他们研发出一种可以调节氢气火焰颜色的配方,这样在日光下也可以清晰的看见漂亮的火焰颜色,他们还攻克了高压储氢、氢的安全利用等技术难题。2022年2月2日至4日,在北京、延庆、张家口三个赛区将开展传统的火炬传递活动,共有约1200名火炬手参与传递。同时,火炬接力活动还包括火种展示和网络传递。传递路线立足冰雪文化、历史文化、长城文化,呈现沿途的自然风光、人文特色和城市风貌。
2022北京奥运会火炬值多少钱
没有具体的数字。2008年奥运会火炬能卖3000元钱。根据相关规定,奥运火炬将生产数万支,而北京奥运火炬“祥云”的造价为1300元一支。国内有数万名火炬手,加上送给各地的纪念原版火炬,这意味着,国内的火炬存世量不会少于10万枚。奥运火炬祥云的确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但由于火炬数量较多,20年内是不会体现出来它的收藏价值的。
北京奥运会火炬有什么特点
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创意灵感来自“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祥云”图案。祥云的文化概念在中国具有上千年的时间跨度,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火炬造型的设计灵感来自中国传统的纸卷轴。纸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人类文明随着纸的出现得以传播。源于汉代的漆红色在火炬上的运用使之明显区别于往届奥运会火炬设计,红银对比的色彩产生醒目的视觉效果,有利于各种形式的媒体传播。火炬上下比例均匀分割,祥云图案和立体浮雕式的工艺设计使整个火炬高雅华丽、内涵厚重。 目录 火炬简介 外观创意 技术特点 工作流程 火炬组件 设计研发 设计团队 全新亮相 本段火炬简介 奥林匹克火炬是经国际奥委会批准的、用于奥林匹克圣火燃烧的、可手持的火炬。奥林匹 火炬设计创意过程 克火炬是奥林匹克圣火的载体。从1936年柏林奥运会开始,每届奥运会都诞生一支体现主办国家文化特色并符合高科技要求的火炬并成为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遗产。 本段外观创意 北京奥运会火炬长72厘米,重985克,燃烧时间15分钟,在零风速下火焰高度25至30厘米, 在强光和日光情况下均可识别和拍摄。在工艺方面使用锥体曲面异型一次成型技术和铝材腐蚀、着色技术。火炬外形制作材料为可回收的环保材料。 北京奥运会火炬创意灵感来自“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祥云”图案。祥云的文化概念在中国具有上千年的时间跨度,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火炬造型的设计灵感来自中国传统的纸卷轴。纸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人类文明随着纸的出现得以传播。源于汉代的漆红色在火炬上的运用使之明显区别于往届奥运会火炬设计,红银对比的色彩产生醒目的视觉效果,有利于各种形式的媒体传播。火炬上下比例均匀分割,祥云图案和立体浮雕式的工艺设计使整个火炬高雅华丽、内涵厚重。 本段技术特点 北京奥运会火炬在燃烧稳定性与外界环境适应性方面达到了新的技术高度,能在每小时65公里的强风和每小时50毫米的大雨情况下保持燃烧。在工艺上采用轻薄高品质铝合金和中空塑件设计,十分轻盈。下半部喷涂高触感塑胶漆,手感舒适不易滑落。北京奥运会火炬是我国自主设计研发的产物,拥有完全的知识产权。 北京奥运会火炬使用燃料为丙烷,这是一种价格低廉的常用燃料。其主要成分是碳和氢,燃烧后只有二氧化碳和水,没有其他物质,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本段工作流程 航天芯,也就是2008年北京奥运火炬的燃烧系统,包括燃料供应系统(燃料瓶、稳压装置和回热装置)和燃烧器两大部分。工作时,利用开关工具顺时针打开燃料瓶上的常闭开关阀,瓶内的高压丙烷蒸汽经过稳压装置进行减压,并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某一压力值附近,然后经过有五个通气孔的燃料分配器的侧孔进入回热铜管,在流经燃烧室和燃料瓶后重新进入燃料分配器,并从两路分别进入预燃室和主燃室进行燃烧。 本段火炬组件 燃料瓶 燃料供应系统的主要构成部件是稳压装置和燃料瓶,都是采用国内先进工艺和技术自主研发的。燃料瓶采用无缝冷拉工艺,直径为32毫米,即用一整块板拉成现在的形状,因此非常耐压(达14兆帕),相当于可承受水下1400多米的压力。由于火炬燃烧有时间要求,一瓶燃料需要保证燃烧15分钟以上,而燃烧器除要保证火炬形态外,也有一定的流量要求,因此为了既能保证和火炬外壳的匹配,又能满足燃烧时间,燃料瓶只能做得又细又长。这从工艺上讲,难度大大增加。因为是整体成型,且燃料瓶壁的壁厚不到1毫米,在长细比达到7.5倍的情况下是很容易拉裂的。 燃料的选择 燃料用的是99%以上纯度的丙烷。历史上的奥运火炬用混合燃料的较多。采用丙烷燃料是为了能在火炬传递路线范围内,满足环境温度的要求。其次颜色也是一个考虑,丙烷燃烧后火焰是橙色,具有较好的可视性。 稳压装置 稳压装置也是特别研制的。从燃料瓶里出来的气体压力是不稳定的,随着温度降低而减小。而火炬的燃烧需要一个稳定的流量,稳压装置的作用就是提供一定压力,一定流量的燃料供应,这和一般稳压装置的原理是一样的。气态的燃料以相对较高的压力进入稳压装置的进口,以高出环境压力一定范围的压力流出,保证燃烧所需的燃料压力和流量。稳压器的设计要求一般就是小巧轻便和多功能。现在的稳压装置共有四个功能:第一是将火炬开关设计到稳压装置上,这就少了一个零件;第二是减压;第三是稳压;第四就是在意外跌落的情况下,还能确保火炬继续燃烧,不会发生危险。 燃料瓶和稳压装置的连接 燃料瓶和稳压装置采用螺纹连接,燃料瓶口用外螺纹,稳压装置用内螺纹。这个虽不是独创,但在火炬上用得比较少。以前的一些火炬用的是现成的燃料瓶,多数是采用直接的顶压方式。这种没有螺纹的连接方式,如果气体压力过大,顶针会顶得很紧,用起来费劲;如果压力过小,由于使用时的振动,容易松脱,造成漏气;同时由于是非精确定位密封,在压紧的过程中或使用过程中也容易密封不严而漏气,既不安全,也容易熄火。我们吸取了国外火炬的经验和教训,采用了螺纹接口。 回热管 2000年悉尼奥运会和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的火炬都采用了保温装置。因为对于气相燃烧而言,若没有有效的热量补充,燃料瓶的温度是下降的。燃料在低温状态下,蒸汽压会降低,有可能会影响火炬燃烧性能。最初的设计就遇到了这个问题。刚研制时燃料瓶容积较大,因此它降温慢。现在燃料瓶小了,而燃烧时间要求提高,所以必须要加回热装置。要给它加热,就要有热源,于是很自然地想到利用火炬自身的火焰热量——燃料出来后不是直接进燃烧室,而是通过回热系统给燃料瓶进行加热,减缓温度降低的速度,满足燃烧时间。回热管还有个好处,就是热交换不可能把所有热量都交换掉,所以管内的气体温度也是升高的,有利于燃烧,这是个额外的好处。 燃烧器 双火焰是一个核心设计,并在国内第一次运用。燃料经过回热之后,分两路,一路进入预燃室,一路进入主燃室,基本上按1:2的比例进行分配。预燃室底部中心是喷嘴,其周围是进空气的孔。火炬外壳底部也有一定面积的进气通道。预燃室燃料往上喷时,会带动周围空气上升进入预燃室,这就是引射作用。 预燃室中燃料和空气混合后再燃烧,火焰像我们家里的煤气灶一样,掺混得比较好,燃烧充分,火焰温度比较高,形状短,是蓝色的,在强光下不易看见。而主燃室的燃料没有经过预混,燃料喷出后和空气混合,先扩散再燃烧,火焰温度稍低些,呈不透明的橙色。火焰高度高于25厘米。预燃室相当于一个稳定的火源,保证它始终不灭,即使外面的主燃室火焰熄灭,它会马上把主火焰点燃。 国外也有类似双火焰的设计,但不太一样,不是预混气的。像2006年都灵冬奥会,也是前后两个燃烧室,但两个都是扩散火焰。我们考虑用预混火焰,主要是它的温度比较高,复燃主火焰比较容易些。另一方面,主火焰在上,预燃火焰在下,受外界影响相对就小,保护火焰就容易些。 这个设计实际上是受了吸气式发动机的启发。因为有的发动机也有一个小的预燃室。应该说这种方案在火炬的使用中是第一次。主火焰从圆形管道上均匀的小孔中喷出,这也是特别之处。国外有很多是从一个小口喷出,或者虽是多个喷口,但尺寸较大。我们也做过这样方案的试验,一方面不太利于火焰的稳定,另一方面燃烧时烟较大。我们现在这个设计,火焰能从一个环的小孔中喷出,好处之一是喷出的燃料比较均匀,是圆形的火焰;另一个就是喷出来的燃料能与空气掺混的比较均匀,燃烧比较充分,烟就会小,有利于观赏性和环保。 在火炬研制中发现,风速对火炬工作的影响最大,在专用设备上进行了大量实验,做到大风小风条件下,都不熄火。我们很希望得到一支性能可靠、稳定的火炬。我们认为今后应在实际环境中,继续对火炬进行各项参数考核,并经严格的生产过程,保证研制质量。我们期待着北京奥运火炬将在同一个世界,传播同一个梦想。 本段设计研发 北京奥运会火炬设计研究规划工作从2005年8月开始。结合北京奥运会举办理念,通过对往届奥运会火炬设计经验的分析,确定了火炬设计理念、设计要求和创作方式。根据火炬工业设计的特点,为使设计方案达到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经北京奥组委办公会批准,确定了火炬设计方案以艺术造型为主导,燃烧技术与工业设计同时征集、公开征集和定向委托创作相结合的创作方式。 2005年12月6日,北京奥组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出公开征集火炬设计的邀请。截至2 鸟巢上方的巨型火炬 006年2月28日,北京奥组委共收到海内外设计机构和设计师提交的应征参赛作品847件,其中有效应征作品388件。 经过北京奥运会火炬设计征集活动初评评审委员会对应征作品初评和复评,按照评审程序的规定,选出3件作品提交北京奥组委执委会审议。2006年6月至8月,根据选择最好艺术设计和技术设计方案的原则,北京奥组委执委会审议确定由联想(北京)有限公司创新设计中心设计的火炬外形祥云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艺术设计方案,由航天科工集团设计研发的火炬内部燃烧系统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技术方案,并确定由航天科工集团在联想(北京)有限公司协助下完成火炬外形与燃烧系统结合的火炬样品制作工作,形成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的完整设计,并于2007年1月经国际奥委会批准。 本段设计团队 祥云火炬由联想集团创新设计中心设计 火炬设计总指导:姚映佳 创作总负责人:李凤朗 创作指导:仇佳钰 创作工艺:负责人韩小勤 火炬主创设计:章骏。 本段全新亮相 2011年1月18日,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又添一处新景观。完成“搬家”移建施工的北全新火炬(5张)京奥运主火炬塔正式在鸟巢东北侧的空地亮相,色调与奥运期间保持一致。据介绍,全新的奥运主火炬塔地面高31米 ,基座埋入地下7.8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