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马斯洛是谁
- 马斯洛对心理学有什么贡献
- 美国心理学家、行为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几个层级
-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是哪一位心理学家提出的
-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学习理论的观点包括( )
- 马斯洛的生平简介
- 心理学人物——马斯洛
-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几个层次
- 请简述马斯洛的人格理论
-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有五大需求是什么
马斯洛是谁
马斯洛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提出了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于其中融合了其美学思想。中文名:马斯洛外文名:AbrahamH.Maslow国籍:美国民族:犹太出生地:纽约布鲁克林出生日期:1908年4月1日逝世日期:1970年6月8日职业:心理学家毕业院校:威斯康辛大学信仰:人本主义主要成就:提出了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了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代表作品:《动机和人格》,《存在心理学探索》,《人性能达到的境界》
马斯洛对心理学有什么贡献
贡献:
提出了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人本主义心理学, 于其中融合了其美学思想。他的主要成就包括提出了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其美学理论提供了心理学基础。其心理学理论核心是人通过“自我实现”,满足多层次的需要系统,达到“高峰体验”,重新找回被技术排斥的人的价值,实现完美人格。
亚伯拉罕·马斯洛是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
扩展资料
超越特征:
马斯洛的工作和生命历程本身就是人本心理学如何向超个人心理学自然发展的见证。马斯洛以研究成为一个充分发展的人(fully human)意味着什么开始,以探索超个人问题结束。关注人的充分发展是人本心理学的灵魂,而超个人正是人性充分发展的结果。
社会评价:
《纽约时报》评论说:"马斯洛心理学是人类了解自己过程中的一块里程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斯洛
美国心理学家、行为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几个层级
5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但这样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也有种种例外情况。
需求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人人都有需要,某层需要获得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出现;二是在多种需要未获满足前,首先满足迫切需要;该需要满足后,后面的需要才显示出其激励作用。
扩展资料: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也称级别最低、最具优势的需求,如:食物、水、空气、性欲、健康。激励措施:增加工资、改善劳动条件、给予更多的业余时间和工间休息、提高福利待遇。
安全需求(Safety needs),同样属于低级别的需求,其中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激励措施:强调规章制度、职业保障、福利待遇,并保护员工不致失业,提供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退休福利、避免员工收到双重的指令而混乱。
社交需求(Love and belonging needs),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如: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是哪一位心理学家提出的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于 1943 年在《人类动机理论》中所提出的理论。书中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需要系统,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科目二中是高频考点。无论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都需要重点掌握。考生须掌握每个需要的定义,以及彼此的关系。需要的五个层次:马斯洛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由需要引起,而需要系统又包括五种由低级到高级的不同层次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呈现出金字塔形的形状,在最低端是生理需要,在最顶端是自我实现需要。(1)生理需要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饥、渴、衣、住、性的方面的要求。也就是满足人衣食住行最基本的生理需求的需要,重点掌握地位,是最基本的需要。(2)安全需要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资源所有性、财产所有性、道德保障、工作职位保障、家庭安全、社会安定和国际和平。人在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后,会寻求安全感的满足,希望自己居住的环境是安全的,有一个安全的保障。(3)归属和爱的需要也称为社交需要,包括被人爱与热爱他人、希望交友融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被团体接纳的归属感等。在题干中,看到人与人之间要建立情感联系,寻求情感的支持,渴望在集体中获得归属感与关心关爱,属于归属与爱的需要,也叫做社交需要。(4)尊重的需要表现为自尊和受到别人尊重,具体表现为认可自己的实力和成就、自信、独立、渴望赏识与评价、重视威望和名誉等。因为在实际生活中,首先做到自尊自爱,然后最重要的是获得别人的尊重。(5)自我实现的需要所谓自我实现是指追求自我理想的实现,是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和才能的心理需要,也是创造力和自我价值得到体现的需要。首先需要掌握的是地位,它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最高需要,在题干中,看到搞小发明小创作,实现自我价值和自我理想,选择自我实现。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学习理论的观点包括( )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学习理论的观点包括自我实现的人格观和内在学习论。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其美学理论提供了心理学基础。其心理学理论核心是人通过“自我实现”,满足多层次的需要系统,达到“高峰体验”,重新找回被技术排斥的人的价值。
实现完美人格。他认为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多种动机和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扩展资料:
马斯洛认为,当人的低层次需求被满足之后,会转而寻求实现更高层次的需要。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超越性的,追求真、善、美,将最终导向完美人格的塑造。
高峰体验代表了人的这种最佳状态。创造美和欣赏美,成为自我实现的一个重要目标,审美需要源于人的内在冲动,审美活动因而成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满足的必要途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斯洛
马斯洛的生平简介
亚伯拉罕·马斯洛是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提出了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人本主义心理学, 于其中融合了其美学思想。
他的主要成就包括提出了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代表作品有《动机和人格》、《存在心理学探索》、《人性能达到的境界》等。
扩展资料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其美学理论提供了心理学基础。其心理学理论核心是人通过“自我实现”,满足多层次的需要系统,达到“高峰体验”,重新找回被技术排斥的人的价值,实现完美人格。他认为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多种动机和需要,包括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要(security needs)、归属与爱的需要(love and belonging needs)、自尊需要(respect & esteem needs)和自我实现需要(self-actualization needs)。
马斯洛认为,当人的低层次需求被满足之后,会转而寻求实现更高层次的需要。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超越性的,追求真、善、美,将最终导向完美人格的塑造,高峰体验代表了人的这种最佳状态。
心理学人物——马斯洛
亚伯拉罕·马斯洛 ( Abraham Harold Maslow , 1908-1970) 出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 人本主义心理学 的主要发起者和理论家, 心理学 第三势力的领导人。 一、背景 伯拉罕·哈洛德·马斯洛于1908年4月1日 出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区一个犹太家庭。美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 比较心理学 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和理论家,心理学 第三势力 的领导人。1926年入康奈尔大学,三年后转至 威斯康辛大学 攻读心理学,在著名心理学家哈洛的指导下,1934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1935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桑代克学习心理研究工作助理。1937年任纽约布鲁克林学院副教授。1951年被聘为 布兰戴斯大学 心理学教授兼系主任。1967年任美国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 会主席和 美国心理学会 主席。1969年离开布兰戴斯大学,成为加利福尼亚劳格林 慈善基金会 第一任常驻评议员。1970年6月8日因心力衰竭逝世。1970年8月国际人本主义心理学会成立,并在荷兰首都 阿姆斯特丹 举行首届国际人本主义心理学会议。1971年美国心理学会通过设置人本主义心理学专业委员会,这两件事标志了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获得美国及国际心理学界的正式承认。 二、师承和对手 构造主义学派的创始人 E. 铁钦纳 、行为主义代表之一 C.赫尔、 格式塔心理学 和 S.弗洛伊德心理学、研究依恋行为知名的 H.哈洛、格式塔心理学家 M.魏特海默、 行为主义心理学 家 E. 桑代克 、W.柯勒和 考夫卡 、 精神分析心理学 家 K. 霍妮 、阿德勒及 E. 弗洛姆 等,这些人的思想都对他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 理念产生了影响。 可见马斯洛虽反对行为主义,但受的却是行为主义教育。直到 1937 年到纽约市 布鲁克林学院 担任心理学副教授时,他在思想上才放弃行为主义,改而走向人本主义。 三、对友 罗杰斯 四、代表作 《人的动机理论》 (1943) 《动机和人格》(1954) 《存在心理学探索》(1962) 《 科学心理学 》(1967) 《 人性能达到的境界 》1970 五、核心观点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兴起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主要创始人,他提出了需要层次论。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动机理论》中提出人类需要五层次理论。1954年在《动机与人格》中补充了认知需要和审美需要,形成了由低到高不同层级排列的需要系统。 1.需要层次理论基本内容 (1)生理需要 生理需要是人对食物、水分、空气、睡眼、性等的需要。它是人的所有需要中最基本、最原始,也是最强有力的需要,是其他一切需要产生的基础。当一个人为生理需要所控制时,其他一切需要均退居次要地位。 (2)安全需要 安全需要是人类期盼稳定、安全、保障而避免灾害、威胁、混乱的需要。 (3)归属与爱的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也称社交需要,是指每个人都有被他人成群体接纳、爱护、关注、鼓励及支持的需要。它是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的更高一级的需要,包括被人爱与爱他人、希望交友融治、保持友谊、和谐人际关系、被团体接纳、成为团体一员、有归属感等。 (4)尊重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是个体基于自我评价产生的自尊和期望受到他人尊重的需要。 (5)认知的需要 求知需要,又称认知与理解的需要,是指个人对自身和周围世界的探索、理解及解决疑难问题的需要。 马斯洛将其看成克服障碍的工具,当认知需要受挫时,其他需要的满足也会受到威胁。如何找到食物,如何摆脱危险,怎样得到别人的好感等,都离不开认知。 (6)审美需要 审美需要是指对对称、秩序、完整结构以及对行为完美的需要。审美需要是与其他需要相互关联,不可截然分开的,如对秩序的需要既是审美需要,也是安全需要、求知需要(如数学、数量方面)。 (7)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人希望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才能,不断完善自己,实现自己理想的需要。也是一种创造和自我价值得到体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是在上述几种需要得到满足后产生的。 2.需要层次理论中层次的关系 (1)最低层次的需要是生理的需要,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都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它们构成了不同的等级或水平,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 (2)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两种类型:“匮乏性需要”和“成长性需要”。 所谓“匮乏性需要”,也叫基本需要或缺失性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是指人在满足这些需要的时候,完全依赖于外界。当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将直接危及个体的生命。 所谓“成长性需要”,包括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不回避挑战,甚至刻意追求挑战;不回避紧张状态,甚至刻意保持适度的紧张状态。 (3)马斯洛认为,需要的层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强,潜力越大。一般情况下,当某种低层次的需要得到部分满足之后,就会向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如“衣食足而后知荣辱”。但这种需求层次的等级也不是绝对的,有时人会在低级需要尚未得到满足之前,去寻求高级需要(如自我实现的需要)。 (4)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 (ニ)马斯洛的学习理论 1.自我实现的人格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格形成发展、扩充成熟的驱力。所谓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就是“人对于自我发挥和完善的欲望,也就是一种使他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 正是由于人有自我实理的需要,才使得有机体的潜能得以实现、保持和增强。人格的形成就是源于人性的这种自我的压力。 人格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形成和发展正确的自我概念。而自我的正常发展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无条件的尊重和自尊。 2.内在学习论 马斯洛认为,外在学习是单纯依赖强化和条件作用的学习,其着眼点在于灌输而不在于理解,属于一种被动的、机械的、传统教育的模式。马斯洛批判传统的学习是一种外在学习,学习活动不是由学生决定的,是由教师强制的。 马斯洛认为,理想学校应反对外在学习,倡导内在学习。所谓内在学习就是依靠学生内在驱动,充分开发潜能,达到自我实现的学习。这是一种自觉的、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模式。这种内在教育的模式会促使学生自发地学习,打破各种束缚人发展的清规戒律,自由地学他想学的任何课程,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学习动机理论——需要层次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要揭示动机的本质,必须关注人的需要。他把需要区分为一些基本的层次,对这些需要层次进行研究,从整体上把握动机的实质。虽然马斯落的需要层次理论本身没有直接的教育意义,马斯洛也并未直接研究学习动机问题,但是需要层次理论却对教育、教学、学习等产生了间接的影响。 需要层次理论说明,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缺失性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而引起的。所以,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感情,以排除影响学习的一切干扰因素。 (1)教师发现学生行为异常时,要了解学生的日常状况,看其低级的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2)个体要有一个有秩序、规范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这是一种生存的需要,是在生理的需要满足以后产生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虽然并不直接推动学习,却是保证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前提条件。这两种需求得不到满足,不仅学习活动无法进行,而且会导致学生出现身心族病。(3)归属与爱的需要是学生交往的动力,在学校环境中,师生交往、同伴交往既是学习的条件,也是学习的内容。教师和家长要尽可能地给学生以爱,要创造一个良好和的学习环境;要重视师生之间的交互作用,要让学生在集体中受到欢理和接纳,得到友情、友谊,尽可能使学生不通到拒绝或排斥。(4)尊重需要是推动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学生具有好胜心、求成欲、自尊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心愿,因此,教师要很好地利用这一特点,要使学生有成功和获得赞许的机会,使他们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要重视和珍惜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和每一次成功。(5)求知需要就是学习动机,审美需要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学习动机,它们推动人去求真、求善、求美。(6)自我实现的需要推动人发挥自己的潜能,是学校教育应重点加以培养的。培养自我实现的人在学习上至关重要,同时也是教育的主要目标。 学校里最重要的缺失需要是爱和自尊。如果学生感到没有人爱,或认为自己无能,他们就不可能有强烈的动机去实现较高的目标。那些不确定自己是否惹人(特别是教师)喜欢或不知道自己能力高低的学生,往往会作出较为“安全”的选择,随大流,为测验而学习,而不是对学习本身感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几个层次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第一层次:生理上的需求:主要是:呼吸、 水、食物、睡眠、生理平衡、 分泌、性 。如果这些需要(除性以外)任何一项得不到满足,人类个人的生理机能就无法正常运转。换而言之,人类的生命就会因此受到威胁。在这个意义上说,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最首要的动力。马斯洛认为,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而到了此时,这些已相对满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第二层次:安全上的需求:人身安全、 健康保障 、 资源所有性、财产所有性、 道德保障、 工作职位保障、 家庭安全。马斯洛认为,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当然,当这种需要一旦相对满足后,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第三层次: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友情、爱情、性亲密。人人都希望得到相互的关系和照顾。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来的细致,它和一个人的生理特性、经历、教育、宗教信仰都有关系。第四层次:尊重的需求:包括自我尊重、信心、 成就、对他人尊重、 被他人尊重。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尊重的需要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总之,内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价值。第五层次:自我实现的需求:包括道德、 创造力、自觉性、问题解决能力、公正度、接受现实能力。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善于独立处事,要求不受打扰地独处,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也就是说,人必须干称职的工作,这样才会使他们感到最大的快乐。马斯洛提出,为满足自我实现需要所采取的途径是因人而异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请简述马斯洛的人格理论
马斯洛的人格理论又称为“人格自我实现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整体论、动力论和对文化因素的强调三者结合起来,通过他对一些杰出人物的研究,而形成的一种比较全面的人格理论。马斯洛通过对这些人以及他们的习惯、特点、个性和能力的研究,得出了精神健康的定义,并提出了人的动机的理论。动机理论是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的重心和精髓,他的人格理论是建立在他的需要和动机学说基础之上的,并说需要是人格的核心。所以他的人格理论又被称之为“人格需要层次说”或“人格需要层次理论”。人的基本需要应得到满足,潜能要求实现是马斯洛人格的理论的基本点,这种学说强调个人的潜能、创造力、理想和信念的实现。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有五大需求是什么
五大需求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HaroldMaslow,1908-1970)提出来的,也被称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它包括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1、生理需求,是个人生存的基本需求。如衣、食、住、行;2、安全需求,包括心理上与物质上的安全保障,如不受盗窃和威胁,预防危险事故,职业有保障,有社会保险和退休基金等;3、社交需求,人是社会的一员,需要友谊和群体的归属感,人际交往需要彼此同情互助和赞许;4、尊重需求,包括要求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自己具有内在的自尊心;5、自我实现需求,指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对生活的期望,从而对生活和工作真正感到很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