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查理曼的生平事迹有哪些
查理曼亦称作查理、查理大帝,是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的奠基人。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查理曼的生平 事迹 ,希望对你有帮助。 查理曼的生平事迹 查理的父亲对阿基坦发起过征伐,但并未 成功 ,之后查理继续对阿基坦的征伐,在平定阿基坦叛乱并统一法兰克王国后开始向外扩张。查理大帝多次东渡莱茵河进攻萨克森部落,最终在804年完成对萨克森地区的兼并。之后没过多久,查理大帝率军越过阿尔卑斯山攻占意大利北部伦巴德王国,自己还兼任国王。接著进军罗马,被教皇封为“罗马人长老”。 查理大帝于777年率军越过比利牛斯山,进攻西班牙的阿拉伯国家,但未能攻占萨拉戈萨城。次年回师,在比利牛斯山遭巴斯克人伏击。后又多次出征,于801年攻占巴塞罗那,占领埃布罗河以北地区。787年率军进入意大利南部,迫使本尼文托公国臣服。788年兼并巴伐利亚公国,尔后越过易北河征服斯拉夫人部落。791~796年派兵在多瑙河中游地区与阿瓦尔人多次交战,迫其臣服。800年以保护罗马教皇为名进军罗马,被教皇加冕为“罗马人皇帝”,建立起包括中欧和西欧大部地区的庞大帝国。 此后,查理大帝又与拜占庭帝国进行争夺亚得里亚海地区的战争,在地中海沿岸抵御阿拉伯人的袭击,在北海沿岸击退北欧海盗。814年,查理大帝病逝于帝国首都,他这一生在 军事 、 政治 经济上都有很大的建树,他的军事思想及改革 措施 在当时的欧洲颇有影响。 查理曼加冕为罗马皇帝的 故事 795年,查理大帝支持利奥三世当选为新的教皇,利奥三世为查理大帝大唱赞歌时引起了罗马贵族的不满,之后,利奥三世被逮捕入狱,后来逃出来后,利奥三世青请求查理大帝救他,于是查理大帝用武力平息了这场纠纷,护送了利奥三世回罗马,不仅帮助利奥三世复位,还对反对利奥三世的人处以重刑。 因此,利奥三世对查理大帝绝对是会感激涕零的,毕竟帮助自己复位,又救了自己。所以,利奥三世 决定 用自己的方式来感谢查理大帝。公元800年,查理跪在圣彼得大教堂做礼拜的时候,利奥三世便为查理大帝带上了一顶金皇冠,并封他为“罗马人的皇帝”,从此之后,法兰克王国被称为“查理帝国”,查理国王也变成了“查理大帝”,也叫“查理曼”。 虽然有人说查理大帝并不在乎自己是否被加冕,因为他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是不管怎么样,查理大帝成为了古罗马帝国的合法继承人和____世界的保护者。 对查理曼的评价是怎样的 众所周知,查理大帝被称为查理曼,“罗马人的皇帝”。他是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国王,查理帝国的创建者。查理大帝,在执政的四十六年间,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很有建树,励精图治,几乎统治了整个西欧地区,使得法兰克王国达到了鼎盛时期。 为了取得在民众心目中的影响和支持率,查理大帝和教皇结盟,强化了自己在宗教上的力量。查理大帝在位时,一直都主张扩张政策,先后一共发起了五十多次的战争,查理大帝所到之处几乎都成为了他的疆土,之后,查理大帝占有了西欧大陆的绝大部分土地,几乎相当于古代西罗马帝国版图。 800年,查理大帝被利奥三世教皇加冕,这就意味着,查理大帝不再是征服者日耳曼蛮族国家的国王而是日耳曼一罗马人的皇帝,并且是上帝认定的罗马皇帝的合法继承人;查理大帝的使命已不再单纯是管理日耳曼国家而是管理包括宗教事务在内的整个西欧____世界。因此,查理曼帝国的 国际 地位空前提高。 在他统治期间,查理大帝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他不仅仅文治武功显赫,而且还注意发展 文化 教育 事业,兴办学校,建立修道院和图书馆等,使得他在位的这一时期成为“加洛林文艺复兴”。而查理大帝还有一点最重要的地方就是,他超越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版图和世界,他成为史无前例的最伟大的帝王。查理曼的生平事迹有哪些相关文章: 1. 查理大帝的生平事迹有哪些 2. 历史上的查理曼是谁 3. 军事家克伦威尔的生平事迹 4. 军事家查理曼大帝的简介 5. 中国历史文化 6. 历史上查理大帝是谁
简述说明查理曼大帝为改善其帝国的文化状况而采取的措施以及这些措施的结果
查理曼大帝为改善其帝国的文化状况,采取了多项措施。这些措施包括:1. 建立学校和图书馆:查理曼大帝在国内建立了许多学校和图书馆,推广知识和文化教育。2. 倡导学术研究:查理曼大帝鼓励学者进行学术研究,推动了对古典文化和宗教信仰的研究。3. 支持艺术和文学:查理曼大帝支持艺术和文学的发展,推动了帝国的文化和艺术繁荣。这些措施的结果是,查理曼大帝统治时期成为欧洲文化教育的黄金时期,帝国的文化和艺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同时,这些措施也促进了帝国的统一和繁荣,为后来的欧洲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法兰克王国的介绍
中法兰克王国(拉丁语:Francia media)为欧洲中世纪的一个国家。814年,查理曼大帝去世,法兰克帝国随之分裂。843年,查理曼大帝的三个孙子订立《凡尔登条约》,遵照查理在806年就已经规定了他死后王国按日耳曼传统由他的儿子瓜分的遗言而瓜分法兰克帝国。查理曼大帝的长孙洛泰尔一世承袭皇帝称号,并获得法兰克帝国中部的领土。中法兰克王国领土涵盖自莱茵河下游以南、经罗纳河流域,至意大利中部地区的疆域。855年,洛泰尔一世死后,中法兰克王国一份为三,分别是北部的洛林(洛林一词源于洛泰尔)和勃艮第王国(包括了普罗旺斯)及南部的意大利王国(此时所称的意大利王国,其国土只有意大利半岛北部的伦巴底)。870年《墨尔森条约》签定后,西法兰克及东法兰克瓜分了洛林及普罗旺斯两地,而意大利王国则继续维持现状(896年意大利王国被东法兰克王国兼领,从此,意大利半岛北部便成为了日后德意志第一帝国、奥地利帝国的重要组成部分,直到1861年意大利统一成立新的意大利王国)。
查理曼大帝简介
职业:神圣罗马皇帝
国籍:弗兰克
为什么出名:查理曼大帝自罗马帝国以来首次统一了西欧大部分地区,并 *** 了加洛林文艺复兴。有时被称为“欧洲之父”。
出生:742年4月2日出生地:列日,法兰克王国星号:白羊座
死亡:1月28日,814(71岁)死因:查理曼大帝0768-10-09和他的兄弟卡洛曼一生中的胸膜炎
事件查理曼大帝和他的兄弟卡洛曼一世加冕为法兰克国王0771-12-05查理曼大帝成为法兰克唯一的国王后,他的兄弟卡洛曼0774-04-06查理曼大帝(查理曼大帝)证实了给教皇的礼物属于拉文纳的领土,由他的父亲佩宾在卢瓦尔河畔奎尔西的肖特于7530778-08-15隆塞沃战役中建立:罗兰,查理曼大帝军队后防司令被巴斯克人击败0794-06-01查理曼大帝(又名查理曼大帝)在法兰克福召开大会0800-11-23查理曼大帝抵达罗马调查教皇利奥三世的指控罪行。0800-12-01查理曼大帝在梵蒂冈审判对教皇利奥三世的指控。0800-12-25教皇利奥三世加冕查理大帝(查理曼大帝),罗马皇帝在Facebook上分享
概括查理曼大帝治天下的措施
查理曼大帝的文治武功一直都被后世的人所敬仰,武功主要表现在拓广了帝国的统治范围,文治则主要表现在查理曼大帝实行了旨在促进基督教文化的复兴一系列的措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其统治后期实行的加洛林文艺复兴。加洛林文艺复兴在法兰克帝国,乃至西欧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欧洲历史的简介有哪些
早在公元前4000年-前2500年欧洲就出现了巨石文化,现在还留有欧洲巨石建筑遗迹。公元前2000年左右,古希腊人的祖先就定居在爱琴海的克里特岛,它也成为了古希腊文明的发源地。继希腊后,古罗马帝国建立,成为了一个统治半个欧洲的大帝国,意大利半岛是当时欧洲政治和经济的中心地区,与中国文明互相辉映。3世纪后,罗马帝国逐渐衰弱,北欧的日耳曼人及东欧的斯拉夫人相继兴起,直至476年灭了罗马帝国,西欧进入中世纪,但帝国的东半部(东罗马帝国)则持续发展至1453年被土耳其人所灭。中世纪时期,许多王国相继而立,实行封建采邑制,战争不断。查理曼大帝(公元732-814年),法拉克国王,是罗马帝国的奠基人。公元962年,德意志国王、萨克森王朝的奥托一世在罗马由教皇约翰十二世加冕称帝(962~973在位)成为罗马的监护人和罗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统治者。从1157年起,帝国被称为神圣罗马帝国(Holy Roman Empire),帝国极盛时期的缰域包括近代的德意志、奥地利、意大利北部和中部、捷克、斯洛伐克、法国东部、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瑞士,但到后期,它只剩下一个名号。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许多国家的雏型都是在这一时期形成建立起来的。天主教教会握有极大力量,所有知识传承都在修道院中进行,宗教迫害和十字军东征给欧洲,尤其中东欧人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这一时期被启蒙时代的学者称为黑暗时代。源起于中国北方阿尔泰山巴里坤,被中原皇朝击败的汉藏语系阿尔泰人匈奴、突厥则在此时期进入欧洲,代表东亚人称雄于世界的欧亚贸易交接地区-古代陆上丝绸之路之要冲!从15世纪开始,在南欧和西欧的一些国家中,特别是西班牙、葡萄牙、和英国,资本主义开始萌芽,通过地理大发现和对海外的冒险,足迹遍及了非洲、美洲和亚洲,荷兰也在随后的贸易中雄霸一时。由于西班牙、葡萄牙对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盛,也由于缺乏进一步发展,反而使英国先一步获得了更好的机会得到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在伊丽莎白时期,英国战胜了西班牙的海军。同一时期欧洲开始发生文化的大量精进,被称为文艺复兴,这也引发了宗教革命,许多国家脱离天主教教会的管辖而改奉新教,政教合一的各国常因教派不同而引发政争,甚至有许多的宗教战争。在西欧的政教纷扰之际,东方信奉东正教的俄罗斯则在彼得大帝及随後的几位沙皇领导下逐渐强盛。 17世纪末,英国政治上发生了光荣革命,18世纪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随即影响了欧洲大陆,也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兴起,北美十三州从英国殖民地的地位独立建国,欧陆上的法国则发生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称帝;德国、意大利则在19世纪完成统一,随着科技的进步、对外界的不断探索及进化论的提出,欧洲成为帝国主义的摇篮,撂夺全世界的资源。 20世纪初,帝国主义的极度扩张终于导致欧洲变为战争策源地,发生两次世界大战,使欧洲遭受了很大的创伤。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欧洲各国间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除了中国、日本与美国之外,欧洲还是主要的战场。其间,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二战后,在苏联的影响下,又出现了一批社会主义国家。从1950年代开始,出现了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及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缔约国两个集团对峙的局面。欧洲被划分为两个主要的政治经济阵营:东欧的共产主义和西欧的资本主义,直到1990年左右,随着苏联解体,冷战结束,欧洲的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战象资料简介
自古各国的兵家就十分注重利用本地的特有动物——象来冲锋陷阵,这样做也常常收到出人意料的战绩。藉此在某些特殊环境下产生了以「象」为基础的兵种,即为"象兵 "或"战象"。"战象"是古代一些地区的重要作战武器。在战场上主要用于冲散敌军的阵列以及踩踏敌军。一般为七人战斗,行成一个小型战队。战象都是公象,因为公象速度更快而且更好斗。战象也许算是战场上应用最早的恐怖武器了。它们主要的作用是在冲锋时踩踏并冲破敌军阵线。冲向敌军的战象不仅能在敌军中制造惊恐和慌乱情绪,而且还可利用马不习惯大象散发的气味这一特点,令敌军战马受惊失蹄。与骑兵的战马不同,战象的皮很厚,不会轻易受伤,即使步兵的长矛阵也很难挡住 大约四千年前,印度河文明开始驯象。但是象并未完全家养化,人们必须在野外捕捉象来使用。首先被驯化的品种是亚洲象,主要用于农业。人类首次驱使象上战场是在公元前1100年左右的古印度。当时吠陀时代的印度有几首圣歌对此加以记载。大约同时的中国商朝人也最先将象编入军队。商朝人驯化的是栖息于黄河流域的象。 非洲、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和东南亚泰国、缅甸等国家都盛产大象,被称为象的故乡。我国的云南等热带丛林地区也是大象繁衍栖息的胜地。 象的躯体魁伟庞大,是世上现存最大的陆地动物。但象并不笨拙。它生性聪明,通人性。象虽行动缓慢,然而跋山涉水如履平地,陡峭山路视若坦途。所以,盛产大象的亚非地区自古就有利用象做运输工具、当邮差的传统。它那让人望而生畏的体态巨力更是兵家青睐的战斗力。 波斯帝国在数场战役中使用从印度获取的战象。公元前331年10月1日波斯帝国与亚历山大大帝的高加米拉会战,很可能是欧洲人首次面对战象。布置在波斯军队阵列中央的十五头战象给马其顿军带来极大的震撼。以致亚历山大在会战前夜感到有必要为此向恐惧之神献祭。高加米拉会战是亚历山大的辉煌胜利。但是他对敌军的战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征服波斯后,亚历山大认可了战象的使用,并将一队战象编入自己的军队。五年后,攻入印度的亚历山大在与皮鲁斯的海达斯佩斯河会战中,已经知道如何对付战象了。当时统治(如今的)旁遮普和巴基斯坦国的皮鲁斯在此会战中投入了八十五头战象,形成对亚历山大的巨大威胁。但是最终亚历山大战胜。正当此时,在当代孟加拉国和印度东北部的摩揭陀国拥有六千余头战象。不久之后,「旃陀罗笈多·孔雀」拥有九千多头战象。这两个巨大的数字是波斯人和希腊人使用的战象数量望尘莫及的。 战象的使用开始传播。亚历山大的继业者们在战争中投入了数百头来自印度的战象。托勒密王朝的埃及人和迦太基人开始为了战争驯化非洲象。努米底亚人和库什人也开始驯象。他们驯化的是非洲的森林象。可以肯定地说,北非残余的象因为人类的过度捕捉而最终灭亡。森林象这个品种比塞琉古王朝使用的亚洲象体型小。它们经常由于恐惧而无法被驱入战斗。非洲的草原象的体型比森林象和亚洲象大。事实证明,驯化草原象用于战争非常艰难,对其的使用也不广泛。公元前217年,托勒密埃及和塞琉古王朝之间的拉菲亚会战,埃及军队的森林象体型小于对手的亚洲象。但是塞琉古王朝的安条克三世(大帝)并未因此而胜利。 斯里兰卡的历史文献记载,战场上率领军队的国王们的坐骑是象。在两王公元前200年的历史上著名的遭遇战中,名为「Kandula」的象是「Dutugamunu」王的坐骑,名为「Maha Pabbata」的象是「Elahara」王的坐骑。古罗马历史学家「普林尼」提到,「Megastenes」记载了「Onesicritus」的一个说法。说是斯里兰卡象相对于其他品种的象体型更大性情更凶猛更适合在战场使用。这个原因加上斯里兰卡象生活的地域靠近海港使贩卖斯里兰卡象成为有利可图的贸易活动。甚至在和平时期,象踩踏的死刑使用于叛国者和其他违反国法侵犯王权的罪犯。 古代的战象参加演出亚历山大去世之后的数百年,欧洲战场上的各支军队使用战象对抗罗马。从公元前280年皮洛士的「Heraclea」会战,到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战象震慑着罗马军团。同亚历山大一样,罗马人找到了对付战象的战术。公元前202年的扎马会战,汉尼拔麾下的战象队的冲锋没有效果。因为罗马军的阵列给敌方战象的冲锋留出了通道。一百多年后,公元前46年的塔普苏斯会战中,恺撒以战斧装备第五军团,指挥军团兵集中攻击战象的腿。该军团抵挡住了战象的冲锋。之后战象成为第五军团的标志。塔普苏斯会战是西方战场上使用战象的最后一次比较重要的事例。据说猪是对付战象的有效武器。老普林尼记载:“战象对最小的猪的尖叫都会感到恐惧。”据说一次麦加拉城的成功解围。麦加拉人将滚油倒在一群猪身上,使得猪身上着了火,并把他们驱往敌人的战象队。面对身上有火苗的惨叫的猪群,战象在恐惧中四散奔逃。 帕提亚帝国在与罗马人的战争中偶而使用战象。不过继起的萨珊波斯帝国军队中战象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萨珊波斯在与其西方敌人的战争中多次使用战象。以此著名的「Vartanantz」会战,波斯战象导致亚美尼亚军的畏惧,进而粉碎了亚美尼亚的叛乱。另一个事例是「al-Qādisiyyah」会战,波斯军使用了为数众多的战象。 中世纪的欧洲,人们很少使用战象。查理曼大帝在804年征讨丹麦人的战争中,带上了他的战象「Abul-Abbas」。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的十字军在圣域俘获了一头象,并在1214年攻占「Cremona」的战斗中使用了它。 印度的一个伊斯兰教君主使用战象几乎终结了帖木儿的征战生涯。在1398年的一次战役中,帖木儿的军队面对敌军一百头以上的战象几乎因为恐慌而溃败。历史学家评论,这场战役帖木儿胜在了一个天才的计谋:交战前他命令在骆驼背上堆燃烧的麦秆,燃烧产生的烟尘驱使骆驼向前狂奔,使得战象受惊而向后溃散,并导致敌军撤退的企图失败。对本战役的另一种评价来自「Ahmed ibn Arabshah」,他说帖木儿使用大量的骑兵迟滞了战象队的冲锋。此战之后,帖木儿军使用战象对付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据记载国王「Rajasinghe the First」于1558年围攻位于科伦坡(当代斯里兰卡首都)的葡萄牙堡垒时,他麾下有一支由两千余头战象组成的方阵。国王「Rajasinghe」的王家马厩总管被称为「Gaja Nayake Nilame」。马厩总管的一名同僚是「Kuruve Lekham」。他负责统领驭象人即所谓的「Kuruwe」。驭象人的职责就是训练战象。 十五世纪后期开始,欧洲的战争进入火器时代。从此组织战象冲锋实在荒谬,因为火炮能轻易击败它们。人们从此不再驱使象冲锋陷阵,而是承担其他的军事任务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象在一些地区承担着机器无法完成的任务。 【战术】 象在军事上有诸多用途。象庞大的体型可运载沉重的物资,在近代机动车辆取代它们之前,象一直是一种有效的运输方式。在会战中,战象通常被布置在军阵的中央。位于中央使战象能有效地挫败敌方的冲锋,也便于它们自己发动冲锋。 战象在冲锋时可达到30千米每小时(20英里每小时)的速度。战象的冲锋并不能简单地被装备长矛的步兵方阵化解,这一点与骑兵不同。战象冲锋的威力在于它们巨大的力量。它们冲垮敌人的阵型,践踏敌方的士兵,挥舞长牙破坏厮杀。敌方没有被冲垮的那部分军队,至少会被战象的冲锋驱赶到一边,或者是其压迫下后退。除此之外,战象并不需要与敌人接触就能引起恐慌,在它们的冲锋面前敌人会因为恐惧而望风披靡。即使是训练有素的罗马军团有时也不免如此。骑兵在战象面前也不能幸免,因为战马不熟悉象的气味,很容易在象面前受惊。 由于象的厚实皮肤,使得在战场上杀死或者击败战象极端困难。而战象高度和重量的巨大优势对它们的骑手们起了可观的保护作用。除了执行冲击敌阵的任务,战象为投射兵器稳固的发射阵地。战象队布置于战线中央,投射兵器在这个位置可以发现和攻击更多目标。战象驭手和位于象舆中的战士装备弓弩攻击敌军,另有长矛以供敌人近身时自卫。战象搭载的投射兵器愈加发达。若干高棉族国王和印度族国王为他们的战象装备了如同投石机那般巨大的床弩,用来发射能穿透甲胄的长矛攻击敌人的战象骑兵和战车。十六世纪后半叶,曾有人将大炮架在战象背上。但是,火器时代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这种行动缓慢易遭炮火打击的动物驱逐出火线。 然而有时在经受数创或者驭手死亡的情况下,战象会发狂。它们疯狂地奔跑,一视同仁地引发战斗双方的伤亡。发狂的战象会给双方带来巨大损失。经验丰富的罗马军团兵会试图砍断战象的鼻子,故意引起它们发狂从而使得使用战象的敌人阵线混乱。装备标枪的轻装散兵也被用来驱赶战象向后奔跑,因为标枪的打击能引发它们发狂。 斯里兰卡的历史记载,经训练的象能娴熟地用鼻子挥舞两端为铁球的铁链条。这样的象能够驱使军队在绝境中继续前进。 布匿战争中迦太基军的战象背部安有象舆。象舆中搭载三人,这三人要么是弓箭手要么装备六米长的长矛。非洲森林象比非洲草原象和亚洲象小的体型使得它们无法驮起如高塔台般的象舆,它们仅能搭载二到三人。战象必须由一名驭象人驾驭,驭象人被称为「mahout」,通常是努米底亚人。驭象人带有一带刃凿子和一锤子,在战象发狂的时候驭象人便使用凿锤切断象的脊骨杀死它。战象被比作二战时的坦克。不过战象和坦克的战术使用方式实在是相差太远。 「Jayantha Jayawardhene」1994年在他的《斯里兰卡的大象》中认为,战象是不可靠的武器,只能吓唬敌人。他说:“人们发现战象很敏感,容易被陌生的声音或者其他原因所影响而丧失意识,陷入疯癫四散奔逃。” 据传,公元前600余年,印度就开始训练「象兵」。古印度亚柏格皇帝曾驱遣三百余只「象兵」向敌八千余名重兵据守的希托安要塞进攻。群象冲来,黑压压的一片,刀枪不入,势不可挡;它那长长的鼻子轻轻地一点就将人卷起,然后将人摔得粉身碎骨:那巨大的象蹄踩到人身上,人便成为肉饼。敌军惊慌失措,丢盔弃甲,抱头鼠窜。亚柏格挥军一举夺占希托安要塞。 在泰国曼谷以北百十米,有个旅游名城素攀府,这里每年都要举行象节游行,纪念象战的伟大胜利。来这里观光旅游的人们,无不对那披红戴绿装饰得威武缤纷的「象兵」队列赞叹不已。那器宇轩昂的古泰王纳黎萱骑象雕塑更让人驻足仰目,遐想泰、缅象战的盛况。 泰缅「象兵」对决 历史追溯到1569年。泰国大城王朝被缅甸灭亡。泰王子纳黎萱不甘亡国屈辱,卧薪尝胆,积蓄力量,在爱国遗官志士的拥戴下,于1584年在肯城自立为王。缅甸国王闻讯大怒,但又一时无可奈何,经过八年时间的周密准备,于1592年派遣缅王储帕玛哈乌拔拉率「象兵」讨伐。早有准备的纳黎萱和其弟弟挥师奋起迎战。他们依托热带山岳丛林的有利地形,设下层层伏兵。当缅军进入泰军埋伏圈时,伏兵猛然蹿出。纳黎萱亲率「象兵」冲杀在前。霎时缅军死伤遍野,阵线大乱,四奔逃遁。哈在此时,纳黎萱及其弟所骑之象春情勃发,撒开四蹄没命地追赶奔跑中的缅军「象兵」。泰军乘「象兵」之威奋力追击,不料反陷入缅军阵列圈里。来到一处,泰王纳黎萱抬头环视四周,猛见缅王储帕玛哈乌拔拉骑在象背上,停在不远处的树阴之下,周围簇拥着众卫士,好一派笑傲天下的气势。纳黎萱不禁一愣,但很快便从惊愕中镇定下来,不失王者风范,激将之言脱口而出:“皇兄!为何呆立树下,敢来决一雌雄否?良机莫失啊!” 缅王储帕玛哈乌拔拉听罢此言,刚要发怒,却见纳黎萱身边只有寥寥几名侍卫,心想倘若即令部下上前拿下这落网之徒,岂不有恃强凌弱之嫌,便二话没说,挥鞭策象朝纳黎萱的骑象猛冲过去,一下将纳黎萱的坐象撞得横在面前。他就势举刀向纳黎萱猛力劈下去。泰王闪身躲过刀锋,但头盔已被砍破。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纳黎萱临危不惧急忙回过身来;使出全身力气,驱象撞向缅王储的骑象,并挥刀猛砍下去。这一刀从缅王储右肩斜劈下来,伤及中枢神经。缅王储当即毙命。帅亡兵溃。缅军见到这般情景丧魂落魄,惊慌逃遁。泰军大胜。从此,泰王纳黎萱名震四方。他与他的「象兵」以英勇无畏的气概,成为泰国男女老幼赞美的偶像,也使周边蓄意染指这个美丽国家的人望而却步。在这之后的150余年间,再无外敌敢来侵犯,对泰国的政局稳定、经济发展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影响。 「狮兵」退「象兵」 纵然,大象是当今地球上最大的陆生动物,体重超群力大无比。对一般的动物它不屑一顾。但是,它却惧怕狮子。聪明的兵家抓住这一点,来制服「象兵」。相传在我国南北朝时期,宋文帝刘义隆任命宗悫为振武将军,讨伐林邑国。林邑国王临危急令王牌军「象兵」部队迎战。这刀枪不入的庞然大物使宋军犹如现今的步兵遇见坦克,无法招架,死伤累累。但是,宗悫并不畏敌避战。他想到大象的劲敌是狮子,可是,又不可能马上驯化出一批「狮兵」与敌抗争,便灵机一动,命令部属连夜赶制了一批狮子模型,运到阵前,威慑敌「象兵」。这一招还真灵。当林邑国的「象兵」冲来时,大象猛见只只雄狮严阵以待,如临天敌,调头就跑,任凭驭手怎么鞭笞也不回头迎战。这时,宗悫一声令下,率兵紧迫不合,一举打败了林邑国。 邓子龙破「象阵」 讲起破「象阵」,倒是莫过于明朝骁将邓子龙。那是1583年,邓子龙被任命为云南永昌卫(今保山地区)参将,率兵反击由汉奸木邦部罕虔引入境内的缅甸侵略军。当时,缅军凭借十万重兵,尤其是浩荡的「象兵」、马队,所向披靡,涂炭百姓,危及云南全省。邓子龙临危受命,却不急不躁。不管敌人如何骂阵挑战、部下如何求战心切,他泰然自若。邓子龙到任后,先是遍察战场,筹谋降敌之良策。经过苦思运筹,他决定将敌诱人一狭窄的谷地,以扼制其「象兵」、马队的行动。这时,敌人有些不明底细,便派出说客,试图对邓子龙施以诈降,并查明有关军情和周围地形。邓子龙一眼就识破了敌人的诡计,便将计就计,不仅对说客款待备至,而且还任其在营区中随意走动察看,并指示将士们尽量显得松弛、涣散一些。说客看到,邓子龙的部队不足万人,而且武器不精、士兵厌战不羁,差点笑出声来。夜幕降临时,邓子龙又令部下在营中竖起两个巨大的纸糊怪物,里面点着油灯。说 客纳闷地问;“这是什么东西?”邓子龙认真地说:“是「怯象灯」。敌人的象队见到此物必然后退。”说客把邓子龙的营地看了个够,暗暗窃喜,心想,这样的部队真是不堪一击,便趁夜不辞而别。其实,他的一举一动全在邓子龙的洞察之下。他几乎看透了说客的心理,通知各处哨卡,佯装打瞌睡,疲塌厌战,让说客安然离去。 敌军统领听了说客的禀报后,大喜过望,当即派出「象兵」、马队、步兵浩浩荡荡有恃无恐地直扑邓营。哪知,邓子龙早已在谷口、狭道两旁设下了伏兵。敌军一到,火弩齐发,利箭如雨……霎时,「象兵」大乱。此时,邓子龙的伏兵猛然蹿出,手持利剑长矛,怒吼着冲向敌军,专照长长的象鼻子狠砍。被砍断鼻子的大象惨叫着乱窜,与马队相撞,人仰马翻。跟随在后的敌步兵还没明白过来,就被折返回逃的「象兵」、马队踩得血肉模糊。这时。邓子龙率大部队冲杀过去。入侵缅军一败涂地。后来,邓子龙率兵激战攀枝花,阵斩汉奸木邦部罕虔。这场英勇捍卫祖国边疆的驱敌之战永载史册。 古印度亚柏格皇帝以三百只「象兵」战胜依托要塞坚守的八千余名敌兵,得力于充分发挥「象兵」的独特威力。宗悫将军以狮像模型,隐真示假,智退林邑国的「象兵」。邓子龙靠智勇兼备、运筹用兵,而打败凭借「象兵」、马队十倍于己的十万人的入侵大军。这一切都生动地说明:兵家水平的高低就看其扬长抑短的功夫。 我国古代兵法曰:“能夺敌之所恃,则敌屈矣,能出敌之不意,则敌溃矣。总以所长攻所短,不以所短攻所长,勿舍易而图难,勿知己而忘彼。”这段话明白地告诉人们:能夺取敌人所依靠的条件,敌人就会屈服:能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敌人就会溃败。总要以我之所长攻击敌之短处,不要以我之所短攻击敌之长处,不要舍弃容易解决的敌人而谋求难以解决的敌人,不要只考虑自己而忽略对敌人的了解和研究。 【关于战象的课文】 西双版纳曾经有过威风凛凛的象兵。所谓象兵,就是骑着大象作战的士兵。士兵骑象杀敌,战象用长鼻劈敌,用象蹄踩敌,一大群战象,排山倒海般地扑向敌人,势不可挡。 1943年,象兵在西双版纳打洛江畔和日寇打了一仗。战斗结束后,鬼子扔下了七十多具尸体,我方八十多头战象全部中弹倒地。人们在打洛江边挖了一个巨坑,隆重埋葬阵亡的战象。曼广弄寨的民工在搬运战象的尸体时,意外地发现有一头公象还在喘息,它的脖颈被刀砍伤,一颗机枪子弹从前腿穿过去,浑身上下都是血,但它还活着。他们用八匹马拉的大车,把它运回寨子。这是唯一幸存的战象,名叫嗄羧。好心肠的村民们治好了它的伤,把它养了起来。 http://baike.baidu.com/view/172988.html?tp=0_01
查理曼大帝生平
查理大帝 中文名称:查理大帝 又 名:查理曼罗马人长老 生卒年:814年 国 别:古罗马帝国法兰克 生平简介 法兰克国王(768~814),罗马人皇帝(800~814)。又称查理曼。加洛林王朝第一代国王矮子丕平之子。768年与其弟共即王位,三年后独掌王权。 在平定阿基坦叛乱并统一法兰克王国后开始向外扩张。772年起多次东渡莱茵河进攻萨克森部落,最终于804年完成对萨克森地区的兼并。 773~774年率军越过阿尔卑斯山攻占意大利北部伦巴德王国,自兼国王。接著进军罗马,被教皇封为“罗马人长老”。 777年率军越过比利牛斯山,进攻西班牙的阿拉伯国家,但未能攻占萨拉戈萨城。次年回师,在比利牛斯山遭巴斯克人伏击。 后又多次出征,于801年攻占巴塞罗那,占领埃布罗河以北地区。 787年率军进入意大利南部,迫使本尼文托公国臣服。788年兼并巴伐利亚公国,尔后越过易北河征服斯拉夫人部落。 791~796年派兵在多瑙河中游地区与阿瓦尔人多次交战,迫其臣服。 800年以保护罗马教皇为名进军罗马,被教皇加冕为“罗马人皇帝”,建立起包括中欧和西欧大部地区的庞大帝国。 此后,又与拜占庭帝国进行争夺亚得里亚海地区的战争,在地中海沿岸抵御阿拉伯人的袭击,在北海沿岸击退北欧海盗。 814年病逝于帝国首都亚琛。生前积极推行军事改革,建立严密的军队组织与指挥系统;根据地产数量规定服役人数和提供武器装备的数量;发展重装骑兵,组建攻坚队和后勤队,统一军队组织和作战原则;严明军纪;建立边防特区,构筑堡垒,驻兵屯粮;维修道路桥梁,保持边境与内地之间的交通联系等。其军事思想及改革措施在当时的欧洲颇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