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既不神圣,也非罗马,更非帝国“伏尔泰这句名言的出处是哪里
- 伏尔泰为什么说神圣罗马帝国“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呢
- 神圣罗马帝国和罗马帝国的区别
- 为什么伏尔泰说神圣罗马帝国是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
- 神圣罗马帝国和罗马帝国有什么关系
“既不神圣,也非罗马,更非帝国“伏尔泰这句名言的出处是哪里
话出自他的Essai sur les mœurs et l’esprit des nations《论国家的形态和精神》: Ce corps qui s’appelait et qui s’appelle encore le saint empire romain n’était en aucune manière ni saint, ni romain, ni empire.这个曾被称为以及依旧被称作“神圣罗马帝国”的政体,在任何层面既不神圣,也非罗马,更非帝国。 貌似是这个
伏尔泰为什么说神圣罗马帝国“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呢
“这个国家过去称为神圣罗马帝国,现在还是这样称呼,但他既不是神圣的,也不罗马的,更不是什么帝国”
此处伏尔泰所指的神圣罗马帝国,主要是指神圣罗马帝国中后期的情况,即德意志时期的神圣罗马帝国。
▲法国大思想家伏尔泰
历史背景
公元800年,在成功帮助教皇利奥三世复位之后,教皇为了报答查理曼的恩情,亲手将皇冠戴在了查理曼的头上,称其为罗马帝国的皇帝,而这个罗马帝国,则是神圣罗马帝国的起源。
读者肯定要问,为何称其为神圣罗马帝国,而不直接称其为罗马帝国?
- 一个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查理曼所建立的法兰克帝国,其本质是由日耳曼民族所建立的,缺少合法性。日耳曼民族虽然在原罗马帝国的领土上面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但为了表明自己建立国家的合法性,查理曼建立的帝国急需要获得一个合法性的证明,从内心上来讲,查理曼更愿意称自己为西罗马帝国的继承者。但是在当时被认为是正统的东罗马帝国来说,承认一个由蛮族建立的帝国为罗马帝国的继承者是不可以忍受的,在东罗马帝国看来,西罗马帝国虽然灭亡了,自己仍然是罗马帝国的继承者。因此虽然查理曼大帝屡次派遣使者前往君士坦丁堡,要求东罗马帝国承认自己为西罗马帝国的继承者,但君士坦丁堡方面一直对于此事拒绝承认。
- 在这样的情况下,查理曼开始考虑求助于罗马城的教皇为代表的基督教宗教势力。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基督教仍然保留了下来,并且成为了西欧社会的主要宗教信仰。同时在东罗马帝国,基督教也处于一个统治地位,因此在得不到东罗马帝国承认的情况下,如果能取得教会的承认,也是一个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而罗马城则是基督教圣使徒彼得和保罗的埋葬处,罗马城的神圣性对于基督教而言不言而喻。因此如果能获得罗马教皇的认可,至少能够在宗教领域取得和东罗马帝国平等的地位。
- 因此查理曼虽然获得了罗马帝国皇帝的称号,但是这个皇帝是由教皇所授予的,是基督教宗教势力涉入世俗王权的一种体现,体现了宗教的神圣性,世俗王权的合法性需要由教皇来确认,因此这个罗马帝国也被称为神圣罗马帝国。在加洛林王朝的后续几代帝王当中,每当遇到难以处理的纷争时,都会请教皇出面来解决,在漫长的内战当中,只要获得了教皇的认可,就能够获得战争的胜利。比如833年,虔诚者路易(查理曼之子)与洛塔尔(虔诚者路易之子)之间爆发了父子战争,教皇最终站在了洛塔尔这一边,使得自己的父亲被迫退位。
▲查理曼被教皇加冕为罗马帝国的皇帝是神圣罗马帝国的开端
为何伏尔泰口中的神圣罗马帝国,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
原因一:宗教改革之后,罗马教廷的权力受到极大的削弱
- 1517年,德意志地区的教士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宗教改革的兴起和罗马教廷的腐败有很大的关系。当时的罗马教廷在德意志地区不仅征收传统的什一税(所谓什一税是指要将自己收入的十分之一上交给教会),还在德意志地区贩卖“赎罪券”,声称犯了罪的人只要购买了赎罪券,死后就不会下地狱。这种赤裸裸的剥削行为,引起了德意志地区各个诸侯的不满,因为教廷的沉重剥削,损害了德意志地区各个诸侯的利益。
- 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宣言发布后,得到了德意志地区各个诸侯的支持,因为马丁·路德声称,信仰上帝不需要通过罗马教廷作为中介机构,教皇也没有存在的意义。既然人人都能直接信仰上帝,不需要通过了罗马教廷和教皇作为中间人,那就更不需要向教皇缴纳税收了,也就废除了什一税。
- 很明显这样的改革是教皇所不能够接受的。这直接导致了欧洲宗教战争的爆发。其中德意志地区所爆发的三十年战争最为典型。福音新教联盟和天主教同盟大大出手,宗教战争的结果是新教与天主教达成了和解,新教诸侯不用返还侵占的天主教教廷的财产,神圣罗马帝国境内,同时允许新教和天主教的存在。
- 罗马天主教廷宗教势力的衰退和德意志地区诸侯世俗王权的强大,大大削弱了神圣罗马帝国的宗教“神圣性”,宗教力量已经开始无法左右世俗王权了。
▲马丁·路德,其掀起的宗教改革运动削弱了罗马教廷的势力
原因二:神圣罗马帝国没有很好的继承罗马文化,只有罗马的“形”,没有罗马的“魂”
神圣罗马帝国和罗马帝国的区别
估计看到都有罗马帝国四个字就傻傻分不清楚了,缔造者不同如下:1、罗马帝国 (东西罗马)罗马人建立,(当时统治西亚、北非、欧洲大部分,实力杠杠的)2、神圣罗马帝国,是一堆日耳曼人建立的小国家的联合体(譬如阿联酋)。就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跟罗马有那么点点的关系,所以打着罗马这个招牌很拉风,再加上神圣俩字就觉得自己干什么事都是对的,所以就这么叫啦。其实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不是帝国
为什么伏尔泰说神圣罗马帝国是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
伏尔泰 启蒙时代的重要思想家
应当说,伏尔泰这句名言对许多历史爱好者产生了极为不良的影响。在他们看来,“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就是神圣罗马帝国历史的全部。
更加糟糕的是,有些人甚至连伏尔泰的原文都没看过,就不假思索地将这句话奉为圭臬。甚至以此为依据,将神圣罗马帝国贬低得一文不值。这种简单粗暴的读史态度,是非常不可取的。
神圣罗马帝国的历史发展远非只言片语可以概括,伏尔泰的这句话也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金科玉律。要想正确认识这句话的含义,需要我们结合伏尔泰的原文、原书的写作背景和神圣罗马帝国的历史进行综合分析。
伏尔泰的这句名言,出自他的著作《风俗论》第七十章。原句如下:这个国家过去称为神圣罗马帝国,现在还是这样称呼,但它既不是神圣的,也不是罗马的,更不是什么帝国。
中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的最大版图
若我们结合第七十章的前半部分进行阅读便不难发现,伏尔泰的观点其实是:在巴伐利亚的路易(1328-1347年的神圣罗马皇帝,称路易四世)统治末期,神圣罗马帝国才变得名不副实。而查理四世于1356年所颁布的《金玺诏书》由于强化了选侯权力,使得选侯们得以利用这些权力反对查理四世之子。最终导致皇帝的尊号本身在当时并没有实际权力。
另外,由于神圣罗马帝国丧失了在意大利的领地,失去对罗马教廷的控制等事实,也导致皇帝权威屈居于教宗之下,因此变得名不副实。
因此,伏尔泰的本意其实是:在路易四世和查理四世统治时期,神圣罗马帝国是一个“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的政治体。14世纪以前的神圣罗马帝国历史则显然不适用于这一评价。
伏尔泰虽然在这里否定了神圣罗马帝国的“帝国”属性,但他在《风俗论》第70章之后的章节中仍然使用“德意志帝国”这一称呼。如第120章标题为“15世纪和16世纪的德国和德意志帝国”。
在叙述神圣罗马帝国的早期历史时,伏尔泰也将其称为帝国,也多次提及它与罗马教廷和罗马帝国的联系。总之,伏尔泰在书中并未否定神圣罗马帝国的历史。
神圣罗马皇帝路易四世的雕像
此外,我们还应考虑到伏尔泰的个人属性和时代背景。受历史上法兰西与德意志的世仇观念影响,伏尔泰不可避免地会对德意志产生偏见,由此导致他在叙述德意志史时产生偏差。
作为启蒙主义者,伏尔泰对中世纪历史采取完全否定的态度,认为这个“黑暗时代”毫无可取之处。作为中世纪欧洲重要政治体的神圣罗马帝国,也自然不会获得他的肯定。
在伏尔泰的笔下,中世纪是一个思想混乱、愚昧无知、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时代,中世纪的雕刻、艺术、音乐、文学则更是毫无可取之处。考虑到伏尔泰在写作《风俗论》时对中世纪的否定态度和预设立场,他对中世纪历史的评价很难说是客观公正的。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与七大帝选侯的纹章
要想理解神圣罗马帝国的历史,我们可以从构成神圣罗马帝国的三要素——君权神圣、罗马传统和皇帝头衔进行分析。由此,我们也将可以了解神圣罗马帝国是否真的名不副实。
神圣罗马帝国的国名中最初并没有“神圣”二字,“神圣罗马帝国”这一称呼直到1157年腓特烈?巴巴罗萨统治时期才首次出现。1512年的《科隆帝国敕令》则将帝国改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一直沿用到了1806年。因此,从名号的角度来说,欧洲历史上确实存在过一个名为神圣罗马帝国的政治体。
在欧洲中世纪历史中,国王在加冕式上都需要大主教为其施行涂油礼。加冕涂油礼不仅象征着国王与教会的联合,同时也表明了国王的统治合法性。由此也产生了君权神圣的观念,这就是神圣要素的来源。
按照惯例,神圣罗马皇帝加冕时需要罗马教宗为其进行涂油礼,以此赋予皇帝统治合法性。从查理曼加冕到哈布斯堡的查理五世之间,数十位神圣罗马皇帝中,只有路易四世一人未经教宗加冕涂油(他是从罗马贵族斯齐亚拉?科伦纳获得的皇帝头衔)。绝大多数皇帝均经过教宗加冕涂油礼,具备统治合法性,符合君权神圣的基本定义。
综上所述,伏尔泰的这句名言“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并不适用于概括整个神圣罗马帝国的历史。从统治实权角度来说,伏尔泰的这一评价仅适用于描述《金玺诏书》颁布后的神圣罗马帝国。而从君权神圣、罗马传统和皇帝头衔三大要素来看,神圣罗马帝国无疑符合西部罗马帝国继承者的身份,皇帝具有正当的统治合法性。
神圣罗马帝国和罗马帝国有什么关系
神圣罗马帝国和罗马帝国实际上没有直接且合法的关系,18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运动思想家伏尔泰就曾评论道:“神圣罗马帝国,既不神圣,也非罗马,更非帝国。”
962年,东法兰克王国国王奥托一世在罗马被教皇约翰十二世加冕为罗马帝国皇帝,随即罗马教廷承认神圣罗马帝国为西罗马帝国的继承者。
后来,拜占庭帝国也承认了它的这一地位。直到1806年,拿破仑一世勒令弗朗茨二世于8月6日放弃神圣罗马皇帝尊号,仅保留奥地利皇帝称号,神圣罗马帝国瓦解为奥地利帝国、莱茵邦联等,宣告解体。
扩展资料
911年东法兰克王国国王“孩童路易”驾崩无嗣。法兰克公爵康拉德一世被选为国王,他是第一位德意志国王。
公元962年。德意志国王、萨克森的奥托一世在罗马由教皇约翰十二世加冕称帝(962~973在位),成为罗马的监护人和罗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统治者。
从1157年起,帝国被称为神圣罗马帝国,帝国极盛时期的疆域包括近代的德意志、奥地利、意大利北部和中部、捷克、斯洛伐克、法国东部、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瑞士。
帝国统治者以罗马帝国和查理大帝的继承者自命,对外大肆扩张。11~12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同罗马教皇为争夺主教继任权发生激烈斗争,这不仅是争夺教会控制权的斗争,也是中央王权同地方封建分离主义势力的斗争。
帝国统治者为称霸欧洲,多次入侵意大利,旷日持久的战争消耗了帝国的实力。霍亨施陶芬王朝统治时期,中央权力衰落,国内各地缺乏经济联系,帝国成为承认皇帝最高权力的各封建公国和自由市的不巩固的联盟。
1254~1273年是德意志历史上的空位时期。这个时期,各诸侯、骑士和城市间的纷争和内讧连绵不断。13世纪末,帝国出现许多独立的封建领主,皇帝对其直辖领地外的封建诸侯没有管辖权。
1356年,查理四世颁布金玺诏书,确认皇帝须由七大选帝侯推选。
13世纪下半叶后,由于勃艮第和意大利脱离帝国,其领土主要限于德语地区。
从15世纪初起,帝国各地开始割据,皇位均由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占据。
1474年起,帝国被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已成为徒具虚名的政治组合。
15世纪末16世纪初,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试图重振帝国,但遭到失败。罗马天主教和德国封建统治者对农民和市民的剥削和压迫日甚。
16世纪初爆发宗教改革运动和德意志农民战争,农民战争是宗教改革运动的顶点。宗教改革后,帝国实际上分裂为信奉路德教的东部、北部和中部;信奉加尔文教的西部、西南一部分和信奉天主教的南部。
1806年为拿破仑一世的打击下,名存实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