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M1主战坦克的介绍
M1艾布拉姆斯(英语:M1 Abrams)系列主战坦克是美国通用动力陆地系统部门为美国陆军及美国海军陆战队设计生产的第三代主战坦克。M1系列主战坦克家族主要有M1、M1A1及最新型号M1A2,装有全新的装甲和电子设备。命名由来是前任美国陆军参谋长、第37装甲团指挥官和驻越美军司令官的克雷顿·艾布拉姆斯陆军上将。M1系列主战坦克在80年代后历次美国对外大规模军事行动(例如沙漠风暴或第二次波斯湾战争等)以其机动性强、火力精准强悍等优势完全见证了M1系列身为全球最佳主战坦克之一的地位,是让美国陆军引以为傲的装备,亦为美国陆军的代表。
M1A1主战坦克的介绍
M1A1艾布拉姆斯(英语:M1A1 Abrams)是M1主战坦克的第一种大规模改良型,最主要的改进是换装一门M-256 120mm坦克炮,此外还有不少细部的改良,并整合了M1IP所有的改良项目。M1A1在M1炮塔基础上焊接了80mm的钢板,另外改装了夹层材质,防穿甲弹达到400毫米以上。M1A1HA改装贫铀合金与新的陶瓷夹层后,防护能力突飞猛进成为三代坦克的领先水平。M1A1主战坦克在90年代后历次美国对外大规模军事行动中以其机动性强、火力精准强悍等优势完全见证了M1系列身为全球最佳主战坦克之一的地位,是让美国陆军引以为傲的装备,亦为美国陆军的代表。
艾布拉姆斯坦克的简介
艾布拉姆斯坦克是红色警戒2尤里的复仇MOD:心灵终结的美国特殊单位,其强大的攻击力和防御力远远超过犀牛坦克和其它的坦克,但是仍然逊色于天启坦克,不过它两门激光炮比天启坦克的反步兵武器要强得多,不过其原型绝对是现实中的M1艾布拉姆斯坦克(它在和谐中国MOD中也出现了) 名称:艾布拉姆斯坦克(Abrams Tank)副武器:AbramsLaser装甲:重甲(heavy)科技等级:8必要建筑:盟军战车工厂,盟军空指部,盟军作战实验室价格:1500速度:8 此坦克防御较强,结群甚至可以消灭百夫长攻城机甲,所以完全可以用来守城或攻城,不过单个力薄,不能起到这样的效果可以用来掩护光棱坦克/飞毛腿导弹发射车攻城。
美国M1A2SEP主战坦克的简介
美国陆军现阶段最终的目标是将所有的M1系列坦克改进成为M1A2SEP型。 SEP是英文:System Enhanced Package(系统增强组件)的缩写。美国美国陆军坦克汽车与军械司令部已宣布,通用动力公司下属的通用动力公司地面系统分部获得了一项价值2240万美元的合同。该公司将修理和升级111辆 M1A2 SEP“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这项工作在俄亥俄州利马的联合系统制造中心进行,于2005年7月30日之前完成。升级后的坦克装备美国陆军第3装甲骑兵团。M1A2 SEP“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是“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的最新型和最先进的型号,装备了二代热成像系统、车长独立热成像仪、真彩平面显示仪、数字化地形图、热控制系统和最新的数字化指挥、控制、通信装备。在国际武器评估小组日前公布的其对各国现役主战坦克的最新排名中,通过对坦克机动性能、火控系统和防护水平等方面的综合评估,M1A2 SEP“艾布拉姆斯”再次蝉联了世界最强坦克的称号。M1A2 SEP(系统增强计划)“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是美军二十一世纪军力计划陆军数字战场的核心,是美军现役最先进的数字化坦克。M1A2 SEP是M1A2的改进版本,在控制系统,毁伤性能和可靠性上有了很大的改进。而包括了车际信息系统和21世纪旅及旅以下部队战斗指挥系统的数字化指挥系统是其灵魂所在。车际信息系统能在整个装甲部队内实时传送己方、敌方坦克的位置和行动数据,在车长的显示器上,能看到敌友各方的配置和行动。更高一级战斗情报的获取则得力于21世纪旅及旅以下部队战斗指挥系统。 但在伊拉克战场上,仍有一辆M1A2 SEP“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在作战时被不明爆炸物炸毁,坦克上的两名士兵被炸死,一人受伤。不明爆炸物发出的巨大爆炸力将 近70吨重的M1A2 SEP掀翻。M1A2SEP的先进主要先进在SEP上。SEP是系统组件的英文缩写,涉及观瞄、火控、武器、动力、通信、防护和车辆管理等多个方面。有些组件的先进性不容小觑。如车长独立瞄准镜组件具有“猎-歼”能力。通过这种瞄准镜,即使炮长正在对敌坦克目标进行瞄准,车长也能搜索和瞄准新的目标,直接用手柄便能超越炮长进行火炮射击。再如热管理系统组件能确保乘员舱的温度在35℃以下,电子设备的温度在52 ℃以下,这对维持乘员健康身体状态和保护精密电子设备起着重要作用。第二代前视红外夜视仪组件也是M1A2SEP坦克上一个很突出的技术亮点。它的夜视能力比海湾战争中的M1A1有很大的提高。M1A1的最大探测距离为4公里,而M 1A2SEP达到了6.8公里。第二代前视红外夜视仪实行宽视场和窄视场转换,放大倍率可选择3倍、6倍、13倍、25倍乃至50倍,比M1A1第一代前视红外夜视仪放大率只能在3倍和10倍之间转换要强多了。在执行监视任务时,M1A2SEP的前视红外夜视仪可用低倍率来确保宽的视场和清楚的目标图像。在对目标进行敌友识别时用窄视场,M1A2SEP可采用50倍放大倍率去辨别目标特征。
镜与灯的作者简介
在欧美现当代文学理论家中,艾布拉姆斯(Meyer Howard Abrams ,1912- )算是一位大师级的人物。他出生于新泽西州的一个犹太家庭,是一个粉刷匠的儿子。他于1930年考入哈佛大学,是家族中第一个上大学的人。在谈到为什么选择文学专业时,艾布拉姆斯说:“因为当时(大萧条时期)其他专业都找不到工作,我想我至少可以做我喜欢的文学同时忍受饥饿,而不是忍受饥饿的同时做我不喜欢的工作。”(there weren’t jobs in any other profession, so I thought I might as well enjoy starving, instead of starving while doing something I didn’t enjoy.)在哈佛的四年里,他受到“哈佛文学史学派”的严格训练,1934年大学毕业后,他获得亨利奖学金(Henry fellowship ),赴英国剑桥大学师从I.A.理查兹,后于1940年毕业于哈佛大学,获博士学位,这种严格的训练为他日后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在哈佛的博士论文就是那本经过不断修改扩充并在日后产生巨大影响的《镜与灯》 。艾布拉姆斯毕业后长期在康乃尔大学任教,现任1916级英文荣休讲座教授 (Class of 1916 Professor of English Emeritus)。他一生著述甚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著作除了《镜与灯》外,还有《自然的超自然主义:浪漫主义文学中的传统与革新》 (Natural Supernaturalism: Tradition and Revolution in Romantic Literature, 1971), 《相似的微风:英国浪漫主义文学论集》 (The Correspondent Breeze: Essays on English Romanticism, 1984), 《探讨文本:批评和批评理论文集》 (Doing Things with Texts: Essays in Criticism and Critical Theory, 1989), 《文学术语词典》 (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 1957)等。此外他还长期担任不断修订、扩充、再版的权威性《诺顿英国文学选读》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的总主编和浪漫主义分卷的主编,这套具有权威性的教科书不仅长期以来一直是英语国家大学的文学学生的必读教科书,同时也是非英语国家专攻英语文学专业的学生的必读教学参考书。
亚伦·艾布拉姆斯人物介绍
亚伦·艾布拉姆斯亚伦·艾布拉姆斯是个演员,1978年5月12日出生于加拿大,作品为《回到从前》等。中文名:亚伦·艾布拉姆斯国籍:加拿大职业:演员代表作品:《回到从前》,《生化危机2:启示录》
美学前沿人物——艾布拉姆斯简介
当今时代,任何一个从事西方文学理论或浪漫主义文学或文论研究的学者大概都不会不知道M.H.艾布拉姆斯这个名字,尤其是他的经典性著作《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The Mirror and the Lamp: Romantic Theory and the Critical Tradition),这不仅是因为这本书自1953年出版以来就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地重印,并且广为东西方学者们所引用和讨论,作者在书中提出的作为总结西方文论发展史的四要素至今仍不断地为学者们用于比较文学和文学理论研究。 在欧美现当代文学理论家中,艾布拉姆斯(Meyer Howard Abrams (1912- )算是一位大师级的人物,他于20世纪30年代考入哈佛大学,受过“哈佛文学史学派”的严格训练,其间曾赴英国剑桥大学师从I.A.理查兹,后于1940年毕业于哈佛大学,获博士学位,这种严格的训练为他日后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在哈佛的博士论文就是那本经过不断修改扩充并在日后产生巨大影响的《镜与灯》。艾布拉姆斯毕业后长期在康乃尔大学任教,现任1916级英文荣休讲座教授 (Class of 1916 Professor of English Emeritus)。他一生著述甚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著作除了《镜与灯》外,还有《自然的超自然主义:浪漫主义文学中的传统与革新》(Natural Supernaturalism: Tradition and Revolution in Romantic Literature, 1971), 《相似的微风:英国浪漫主义文学论集》(The Correspondent Breeze: Essays on English Romanticism, 1984),《探讨文本:批评和批评理论文集》 (Doing Things with Texts: Essays in Criticism and Critical Theory, 1989),《文学术语词典》(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 1957)等。此外他还长期担任不断修订、扩充、再版的权威性《诺顿英国文学选读》(The 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的总主编和浪漫主义分卷的主编,这套具有权威性的教科书不仅长期以来一直是英语国家大学的文学学生的必读教科书,同时也是非英语国家专攻英语文学专业的学生的必读教学参考书。 艾布拉姆斯不同于那些仅擅长于文本阅读的“实用批评家”,也不赞成专事纯理论演绎的“元批评家”,他在骨子里是一位人文主义者,或者是一位类似(他的学术同行)诺思洛普·弗莱和(他的学生)哈罗德·布鲁姆那样的具有诗人气质的理论家。因此阅读他的著作,一方面能感到他学识的渊博,另一方面又能欣赏他那气势磅礴同时又行云流水般的文风。《镜与灯》就属于这样一类理论著作。关于《镜与灯》的隐喻意义,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指明的,“本书的书名把两个常见而相对的用来形容心灵的隐喻放到了一起:一个把心灵比作外界事物的反映者,另一个则把心灵比作发光体,认为心灵也是它所感知的事物的一部分。前者概括了从柏拉图到18世纪的主要思维特征;后者则代表了浪漫主义关于诗人心灵的主导观念。这两个隐喻以及其他各种隐喻不论是用于文学批评,还是用于诗歌创作,我都试图予以同样认真的对待,因为不管是在批评中还是在诗歌中,使用隐喻的目的尽管不同,其作用却是基本一致的。”事实上,古今中外用镜子充当比喻的例子不胜枚举,但艾布拉姆斯的这种比喻已经有意识地将浪漫主义文论与柏拉图的传统连接了起来,对于我们完整地理解西方文论的各个阶段的发展历程有着画龙点睛之作用。 《镜与灯》虽然主要讨论的是浪漫主义文学理论,但我认为,它对我们今天的文学理论工作者所具有的普遍指导意义和价值远远超出了他对浪漫主义文论本身的讨论,这种意义在更大的程度上体现在他所提出的文学批评四要素,也即世界、作品、艺术家和欣赏者。这四大要素放在一起几乎可以包括西方文论史上各理论流派的批评特征,使得初步涉猎西方文论领域者对这一领域的历史演变、流派纷争以及其当今现状很快就有一个大致的轮廓。在这四大要素中,始终占据中心地位的无疑是作品,这也反映了作者的批评立场始终就是与阅读文学作品密切相关的,这同时也是他为什么要与解构主义的元批评方法进行论战的原因所在,而那些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批评理论所侧重的也恰恰是其与作品最为密切相关的一个方面。 崇尚现实主义批评原则的批评家们尤其重视作品所反映的世界,也即作品所赖以产生的大的社会文化语境。实际上,无论是现实主义作品,还是浪漫主义作品,甚至现代主义作品或者后现代主义作品,都无法脱离对世界的自然主义式的或突出典型意义的或反讽的或荒诞的或夸张的反映。有人侧重的是作家头脑中设计的真实,也有人则强调折射在作品中的客观的贴近自然本来面目的真实,更有人干脆就宣扬文学作品所创造的实际上就是一种“第二自然”。《镜与灯》所讨论的浪漫主义所侧重的是后一种美学倾向。 在四大要素中,作品与艺术家(也及其作者)的关系也是艾布拉姆斯讨论的重点,崇尚浪漫主义批评原则的批评家很容易在浪漫主义的作品中窥见其作者的身影、性格、文风和气质,所谓“文如其人”。传统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批评家特别强调作家创作的无意识动机,甚至公然声称创造性作家就是一个“白日梦者”,所有艺术“都具有精神病的性质”,这恐怕与他们十分看中文学作品与其作者的密切关系有关。中国古典文论中的不少美学原则都很接近这一对关系,因此艾布拉姆斯的这四大要素后来经过比较文学学者刘若愚和叶维廉的修正和发展后又广为运用于中西比较文学和文论,影响了不少从事中西比较文学研究的学者。 我有时甚至设想,假如艾布拉姆斯能够通晓中文,他必定会从中国古代文学和文论中受益非浅。年迈的艾布拉姆斯于80年代中期曾表示过退休后来中国访问讲学的愿望,可惜我当时还在北大攻读博士学位,再加之当时中国大学的财力与现在有着天壤之别,我根本无法为他的来访申请到费用。而现在,对于这位年逾九十的老人来说,访问中国只能留作他美好的记忆了。每每想起此处我就感到问心有愧。好在在我本人以及我的同事们的努力下,艾布拉姆斯教授的不少学生、朋友和同事甚至论敌,如拉尔夫·科恩、汤姆·米切尔、雅克·德里达、希利斯·米勒、乔纳森·阿拉克等,都已先后来中国访问讲学,这也许可以使老人感到一些宽慰了吧。 作品与作品本身的关系也许正是那些摆脱大的社会文化语境、致力于表现纯粹个人情感和美学理想的抒情诗类作品所侧重的方面,在那些作品的作者那里,文学作品被当成自满自足的封闭的客体,作家的创作几乎是本着“为艺术而艺术”的目的,这些作品常常被那些曾在批评界风行一时的英美新批评派批评家当作反复细读的“文本”。文本中心主义的批评模式后来被结构主义批评推到了一个不恰当的极致而受到各种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文论的反拨。而作为主张批评的多元价值取向的艾布拉姆斯则同时兼顾了批评的各种因素,当然这也正是他能和各批评流派进行对话但他本人的批评倾向则不那么鲜明的原因所在。 至于作品与欣赏者的关系,这在早期的实用主义批评那里颇受重视,但强调批评过程中读者的作用并将其推向极致则是20世纪后半叶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的一大功劳。在后现代主义文论那里,读者本人有着对文本的能动的甚至创造性的解释权,而一部未经读者-欣赏者阅读欣赏的作品只能算是一个由语言符号编织起来的“文本”,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和解释它的意义的建构才能得到完成,因此读者-欣赏者的参与实际上便形成了对作品的“二次创作”。虽然艾布拉姆提出这一关系时接受美学尚未在理论界崛起,但他的理论前瞻性却为后来文学理论的发展所证实。 《镜与灯》的出版,为浪漫主义文论的研究树立了一座令后人难以逾越的丰碑。和作者同时代的诺思洛普·弗莱以及后来的保罗·德曼和哈罗德·布鲁姆等致力于浪漫主义研究的文论大师都在某种程度上受惠于本书。作者凭着自己对古今文论发展的了如指掌,从纵的历时方面也对历史上和当今文学理论的范式给予了颇为恰当的归纳:模仿说,这不仅是现实主义文论所要追求的崇高审美理想,同时也是浪漫主义文论孜孜追求的目标;实用说,往往强调艺术的直接教益性功用,这在西方的实用主义批评那里被推到了极致,后来又在注重读者作用的批评流派那里得到进一步弘扬;表现说,则是本书着重讨论的浪漫主义文论的基本特征,也是传统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注重的方面;客观说,强调的是批评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这一点尤其体现在20世纪的各种形式主义批评学派的实践中。可以说,艾布拉姆斯的这种宏观的总结是相当全面的。这也就是为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不少同时代人及其著作早已被人们遗忘,而他和他的经典著作《镜与灯》仍广为人们阅读的原因所在吧。我认为,这也是为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于1989年(当时并为花钱购买版权)首次出版了本书中译本的十多年后,仍要花钱购买中文版版权的原因所在。(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外文系)
M1A1艾布拉姆斯坦克的介绍
M1A1艾布拉姆斯坦克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陆军装备发展的侧重点,一方面是发展可以保护士兵免受敌人猛烈火力打击的重型装甲战车,另一方面则发展能够快速进出战斗并使被命中概率降至最低程度的轻型车辆。艾布拉姆斯坦克自1980年问世以来,20年间先后经历了M1、M1A1、M1A2和M1A2SEP等发展阶段。M1艾布拉姆斯坦克无疑是当今世界上最好的坦克之一,然而它又的确不适应现代突发战争要求快速部署的需要,因此,研究艾布拉姆斯坦克的替代者的问题早就提上了。M1A1艾布拉姆斯坦克,M1系列坦克的第二种改进型,其前身是M1和IPM1坦克,属于战后的第三代主战坦克,1985年开始在美军服役,现已成为美国陆军主力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