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中国古代帆船怎样制作
古代帆船的做法:
一、选择合适的木材
二、确定设计方案
三、铺设龙骨
四、固定安装龙骨
五、装备材料
扩展资料:
帆船的发展历史:
中国帆船始于战国,发展于隋唐,宋、元进一步改良并发展到顶峰,明清由于闭关而导致航海大国衰落。到近代,帆船几乎只用于渔船,没有战舰作用,并在不断消失。
最早有记载航海的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想长生不老,派徐福东渡求药:“齐人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福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
不过此故事扑朔迷离,徐福带着3000童男童女据说跑去日本自立为王不回来了,秦始皇还没等到仙药就已经西去出生于东汉末期的刘熙在《释名·释船》中写到:“帆,泛也,随风张幔曰帆,使舟疾泛泛然也。”应该是最早对帆的解释。
吴国万震所著《南州异物志》有进一步描述:“外徼人随舟大小,或作四帆,前后沓载之。有卢头木,叶如牅形。长丈余,织以为帆。”
书中描述了一种平衡纵帆船,该船设计四个风帆,并不直接迎风,而是横向且稍倾斜地面对迎风面,使船在逆风中仍能前行。帆的材质也不是软布,而是使用竹竿加强的“硬篷”,形成独特的帆骨设计。
三国时期吴国朱应的《扶南异物志》中描述了航海家康泰出使南海诸国如越南、柬埔寨等的见闻,康泰也成为中国古代有历史记载的最早航海到东南亚、南亚的航海家。
帆船的记载还出现于中国浪漫诗人的诗词中。
唐朝诗人李大白没事就喜欢写写浪漫诗,《行路难》便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名句;同朝代的刘禹锡也给好基友白居易写了鼓励的话,“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广为传诵。
“桅杆”是什么意思“桅杆”的拼音怎么写“桅杆”怎么读
“桅杆”的基本释义为:
木质的长圆竿或金属柱,通常从船的龙骨或中板上垂直竖起,可以支撑横桁帆下桁、吊杆或斜桁。
“桅杆”的拼音读音为:
wéi gān
关于“桅杆”的详细介绍:
桅杆是船上悬挂帆和旗帜、装设天线、支撑观测台的高的柱杆,木质的长圆竿或金属柱,通常从船的龙骨或中板上垂直竖起,可以支撑横桁帆下桁、吊杆或斜桁。 轮船上的桅杆用处很多。比如用它装信号灯,挂旗帜、架电报天线等。此外,它还能支撑吊货杆,吊装和卸运货物。
用“桅杆”造句:
小船的桅杆被风折断了,小船的甲板被水冲垮了,但小船的信心仍在。
或许感谢的话语不须太多,只要我竖起我勇敢的桅杆,划着我自信的船桨,去乘风破浪,勇攀高峰,也许,这就是最好的感谢。
小船的旅行就要开始了。小船在父母的帮助下立起桅杆,在同伴的帮助下挂起风帆。
风帆,不挂在桅杆上,是一块无用的布;桅杆,不挂上风帆,是一根平常的柱;理想,不付诸行动是虚无缥缈的雾;行动,而没有理想,是徒走没有尽头的路。
台风突然袭来,船上的桅杆被吹断了。
轮船上,不仅没有大灯,晚上还会关闭所有灯光,是为什么
为什么没有灯却把灯全部关了。轮船如何知道对方的存在?经常听到在夜晚的海里两艘船相撞的消息。也许是大船和小船,也许有两艘大船。那么为什么彼此看不见呢?为什么没有灯却把灯全部关了。轮船如何知道对方的存在?确实,我们晚上开车的时候,多亏了前灯才能看到路。为什么没有灯却把灯全部关了。轮船如何知道对方的存在?但是,船上不但没有大灯,到了晚上,船上的灯也尽量关了。如果前灯对汽车有帮助的话,为什么没有船呢。
因为光有发散性,在传播光自身的能量的过程中,会分散到更大的领域。即使碰到物体,回来的光也会持续发散,最后只有原来的光的一部分会回来,所以这种光谱能量对于看前方的物体来说太小了。举个别的例子,开车的时候,如果打开荧光灯看到100米外的物体的话,可以利用100米的安全距离来躲避车辆。但是,在一百米的船上,既不能达到自己的全长,更不能说要充分地看前方确保安全。
大型货船的情况下,完全停止所需的制动距离约为2000米,如果是同样规格的两艘货船的话,必须在3700米的距离同时作出反应才能避免危险。所以拿着那么大的照明灯,很难满足船的需要。因为航法灯不是适当安装的,而是以标准化的方式配置的,所以不仅便于观察其他船只,还可以清楚地预测对方的行动。这些航法灯不需要很大的力量,只需要给其他船只发光就可以了。因为灯光是向外放出再返回的构造,所以两个部分会失去能量。感应灯只是放在外面,损失的一部分会减少,光线也会变强。
为了提高正确性和便利性,设置了舷侧灯,其中大部分是彩色灯,左舷是红灯,右舷是绿灯。看到红灯后向左走,看到绿灯后往右走。不仅如此,左舷还可以看到红色的灯,两个桅杆的灯排成一列,如果右舷上能看到蓝色的灯,那么对方的船就会朝这边驶去。换个角度,你会发现这些光所能看到的唯一角度就在它的正前方。这样一来,就很难分辨船是前进还是后退了,船里面的桅杆上点着照亮后方的灯,看到一个光,就知道离得很远。
帆船上的帆有什么用
帆的作用:根据 风吹来的方向不同可以调整角度,以有效利用风能推动船前进。帆市挂在桅杆上张开时能利用风力推动船只在水上前进的兽皮、帆布或其他织物。船帆的种类,根据位置的不同,分为船首帆、船尾、上帆、斜帆、四角帆和三角帆。
船帆的最先着风之帆缘称作前缘,它位于船只的前部。后部的船翼后缘称作帆的后缘。从前缘到帆的后缘的假想水平线称作弦,船帆的曲度称作吃水,并且从弦到最大吃水点的垂直距离称作弦深。充满空气以形成凹面弯曲的船帆的一面称作迎风面,向外吹以形成凸起形状的一面称作背风面。
扩展资料
帆的种类
1、现代单桅帆。在中小型帆船中最常见的就是单桅帆。这种船上有一根桅杆和两面帆。主帆是一面高的,三角形的帆,其前缘安装在桅杆上,而帆尾安装在从桅杆向后延伸出的悬臂上。
2、三角形帆,被称为“百慕大帆”(Bermuda rig),有时也称为“马可尼帆”,这一命名是因为这种帆是在两个世纪之前百慕大区域的船只上发展起来的。根据风吹过船帆时产生动力的物理原理,当船只航行在风里时,高而薄的帆通常产生更大的力。现在绝大多数帆船都采用百慕大帆。
3、双桅帆。双桅帆的主要优势在于每一面帆都比同尺寸的单桅帆船上的相应帆尺寸要小一些,使得航行操纵也容易一些。小的帆面更轻,更容易升起和拉平,收储起来也更小。拥有三面帆也提供了更多控帆组合的可能性和灵活性。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船帆
三桅小船是什么意思
三桅小船指的是三桅帆船,它是十五世纪左右诞生的有三根桅杆的船。它主要依靠风力来使船只前进,并且因为可以携带更多物品使一次可航行时长更久。
三桅小船是指十五世纪左右被建造出来的一种帆船。它的船上有三根桅杆,主要是利用风来推动船只的行驶,并且体积也比较大,因此可以装上很多生活必需品增长帆船在海上的航行时间。
三桅小船特征
英文中barque有时也泛指多于三根桅杆的帆船,但从18世纪末期开始特指三根或更多桅杆、最后一根桅杆上挂纵帆,其他所有桅杆均为横帆的帆船。与之相比,全帆装船(full-rigged ship)所有桅杆均挂横帆,前桅横帆三桅船(barquentine)则是除了前桅横帆其他桅杆都挂纵帆。
三桅帆船在风帆时代十分盛行,因其容量与全帆装船相近而所需人手较少,作为商用船非常合适。相比适合抢风航行的纵帆船,和适合利用季节风长距离航行的全帆装横帆船,三桅帆船barque结合了两者的优点。后期很多大型铁身帆船也采用了类似的帆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