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本泽马是黑人还是白人
本泽马是白人。
本泽马是阿尔及利亚裔,但并不是民族意义上的阿尔及利亚人,因为阿尔及利亚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主要族群是阿拉伯人、柏柏尔人和阿拉伯-柏柏尔人。
比如说阿尔及利亚国家队的队长马赫雷斯(曼城)和主力球员本纳赛尔(AC米兰)、本拉赫马(西汉姆联)和本塔莱布(昂热)都是阿拉伯人,但本泽马与他们不同,他是柏柏尔人。
柏柏尔人是北非地区的原住民,他们的传统劳作以农业为主,包括种植谷物、橄榄以及牧养山羊,而阿拉伯人是公元7世纪之后随着倭玛亚王朝的兴起与扩张,才来到包括阿尔及利亚等地中海南岸地区。
本泽马的成长经历:
1987年12月19日,本泽马出生在里昂,这是法国第三大城市,仅次于巴黎和马赛,以考究的法式大餐而闻名,当地有一句谚语——“我们在干活时尽力即可,在餐桌时精益求精(Au travail on fait ce qu’on peut mais à table on se force)。”
因为法国的房价也不算便宜,所以本泽马家30年前住在里昂东郊布龙镇(Bron)的特雷永社区(Terraillon),这里在今天已经和里昂市区连成一片。
布龙镇的体育氛围极为热烈,曾被《队报》评选为“2008年度法国最具体育运动的城市”,本泽马7、8岁的时候就进入了家门口的布龙特雷永体育俱乐部,2年后则转会到法甲劲旅里昂奥林匹克的青训营,成年后才来到西班牙豪门皇家马德里。
非洲名族独立浪潮
二次大战结束以来,非洲大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北非的民族解放运动在非洲开展得最早。1952年,埃及爆发了反帝反封建的"七月革命"。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了武装起义,赢得了埃及的真正独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埃及名义上是"独立国家",实际上仍然是英国的殖民地。七月革命推翻了英国统治埃及的支柱--法鲁克封建王朝,第二年建立了埃及共和国。1956年,纳赛尔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英法纠合以色列发动了侵略埃及的苏伊士运河战争,企图夺回运河控制权,遭到失败。埃及的独立更加巩固。 阿尔及利亚原为法国殖民地。为争取民族独立,阿尔及利亚人民先后举行过许多次武装起义。1954年,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发动了反对法国殖民统治的武装起义。经过长期的民族解放战争,迫使法国于1962年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19世纪30年代,法国侵入阿尔及利亚,宣布它为法国领土。在法国统治的100多年间,100万欧洲移民迁入阿尔及利亚,其中大多数为法国人。欧洲移民控制着这里的经济、政治,享有各种特权,奴役阿尔及利亚人民,导致阿尔及利亚爆发武装起义。战争进行得很激烈,法国军队增兵至80万人。阿尔及利亚建立了10多万人的解放军,将武装斗争扩大到全国3/4的地区,最终结束了法国对阿尔及利亚约130年的殖民统治。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斗争的胜利在非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五六十年代,如火如荼的民族解放运动席卷整个非洲大陆,先后有30多个国家取得独立。其中,1960年一年就有17个国家独立。因此,这一年称为"非洲独立年"。到60年代末,英法在非洲的殖民统治基本被摧毁。七八十年代,非洲民族独立运动深入发展。1990年3月,非洲西南部的纳米比亚宣布独立。这标志着欧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长达500年的历史结束了。
非洲独立年是哪一年
非洲独立年是1960年。
1960年,这一年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分别是:喀麦隆、多哥、马达加斯加、刚果(利)(曾称扎伊尔,1997年改名为刚果民主共和国、索马里、达荷美(现名贝宁)、尼日尔、上沃尔特(现名布基纳法索)、象牙海岸(现名科特迪瓦)、乍得、乌班吉沙立(现名中非)、刚果(布)、加蓬、塞内加尔、马里、毛里塔尼亚和尼日利亚。
欧洲列强于非洲的殖民始于1415年,葡萄牙占领的休达(欧洲国家仍占据非洲一些小岛,例如法国的留尼汪岛)。美国自身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后,也开始殖民其他弱势国家与地区,包括非洲。
列强殖民非洲的高峰期约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约有95%非洲领土被列强侵占,只有埃塞俄比亚、利比里亚仍然独立。非洲殖民地于1947年开始陆续独立,而非洲独立年(1960年)则象征非洲脱离列强统治,非洲殖民时代的结束。
扩展资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非洲独立浪潮首先兴起于北非。1952年,纳赛尔领导埃及自由军官组织发动政变,推翻英国控制的傀儡政权,建立了埃及共和国。1956年,纳赛尔总统宣布从英、法殖民者手中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1962年,阿尔及利亚赶走法兰西殖民者,赢得独立。
在北非独立运动的影响下,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的独立运动逐渐高涨。1990年,纳米比亚共和国获得独立,纳米比亚为当时非洲最后独立的一个国家,标志着殖民时代的结束。
非洲的独立运动改变了非洲的面貌,也使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瓦解。非洲的新兴独立国家成为一支重要的反殖反帝力量,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非洲仅有的三个独立国家的领土是哪里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只有埃及、埃塞俄比亚、利比里亚3个独立的国家。 非洲人民同侵略者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武装斗争,创造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埃塞俄比亚、马达加斯加、加纳、阿尔及利亚、几内亚、马里、苏丹、肯尼亚、索马里以及南非和东非的其他许多国家都爆发过反抗侵略者的大规模武装斗争和武装起义。一次大战后,非洲人民又燃起了反对帝国主义和争取独立斗争的火焰。东非的阿比西尼亚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曾震动了整个世界,北非的埃及也赢得了独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只有埃及、埃塞俄比亚、利比里亚3个独立的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非洲各国人民反对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蓬勃发展并取得重大胜利。50年代末,非洲独立国家从二战前的3个增至9个。在60和70年代,非洲的独立运动如日中天,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团结合作,互相支持,使绝大多数非洲殖民地先后获得了独立。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和1994年南非白人种族主义统治的垮台,标志着除大洋中的个别小岛外,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的枷锁。 非洲国家的独立为非洲地区的发展和振兴创造了条件,同时壮大了发展中国家的力量,给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以沉重打击。现在,非洲国家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成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埃塞俄比亚 位于红海西南的东非高原上,东与吉布提、索马里接壤,西与苏丹交界,南邻肯尼亚,北接厄立特里亚。领土面积1103600平方公里。境内以山地高原为主,大部属埃塞俄比亚高原,中西部是高原的主体,占全境的2/3,东非大裂谷纵贯全境,平均海拔近3000米,素有“非洲屋脊”之称。高原四周地势逐渐下降。北部的达罗尔洼地降到海平面以下113米,为全国最低点。红海沿岸为狭长的带状平原。北部、南部、东北部的沙漠和半沙漠地区约占全国面积的25%。西门山脉的达善峰海拔4623米,为全国最高峰。境内多河流湖泊。全国30多条较大河流均发源于中部高原。阿巴伊河(即青尼罗河)、特克泽河、巴罗河等均属尼罗河水系,谢贝利河和朱巴河属印度洋水系。较大湖泊有塔纳湖、齐瓦伊湖、阿比亚塔湖。埃地处热带,但因地势高,大部地区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0~27℃,首都年均气温16℃。一般3~5月气温最高,11~1月气温较低。大部分地区10~2月为旱季。年均降水量高原区为1000~1500毫米,低地和谷地为250~500毫米。全国划分为12个区和亚的斯亚贝巴、哈勒尔两个市。 埃及 埃及地跨亚、非两洲,大部分位于非洲东北部。苏伊士运河东的西奈半岛位于亚洲西南角。西连利比亚,南接苏丹,东临红海并与巴勒斯坦接壤,北濒地中海,东南与约旦、沙特阿拉伯相望海岸线长2700多千米。全境96%为沙漠。最高峰为凯瑟琳山,海拔2642米。尼罗河纵贯南北,注入地中海,境内长1530千米,两岸形成宽约3~16千米的狭长河谷;入海处形成2.4万平方千米的三角洲,99%的人口聚居在仅为国土面积4%的河谷和三角洲地带。苏伊士运河是连接欧、亚、非三洲的交通要道。主要湖泊有大苦湖、提姆萨赫湖以及阿斯旺高坝形成的非洲最大人工湖——纳赛尔水库(5000平方千米)。全境干燥少雨,尼罗河三角洲和北部沿海地区属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1月平均气温12℃,7月26℃;年均降水量50~200毫米。其余大部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炎热干燥,气温可达40℃。年平均降水量不足50毫米。每年4~5月间常有“五旬风”,夹带沙石,损坏农作物。全境大部属海拔100-700米的低高原。红海沿岸和西奈半岛有丘陵山地,最高峰凯瑟琳山海拔2,642米。气候干热,除地中海沿岸年雨量可达100多毫米外,大部地区终年很少降雨。沙漠与半沙漠广布。西部利比亚沙漠,占全国面积三分之二,大部为流沙,间有哈里杰、锡瓦等绿洲;东部阿拉伯沙漠,多砾漠和裸露岩丘。尼罗河纵贯南北,两岸谷地和三角洲面积达4万多平方公里,构成肥沃绿洲带。矿藏有石油、天然气、磷灰石、铁、锰等。埃及地跨亚非两洲,大部分领土在非洲,只有西奈半岛这一小部分领土在亚洲。在行政上,划分为8个经济区,每区包括一个或几个省,全国共有26个省。埃及地处欧亚非之洲的交通要冲,北部经地中海与欧洲相通,东部经阿里什直通巴勒斯坦。苏伊士运河沟通了大西洋、地中海与印度洋,战略位置和经济意义都十分重要。 埃及的疆土略呈不规则的四方形。东西宽1240千米,南北长1024千米,地形平缓,无甚大山,沙漠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96%。 尼罗河是埃及的生命线,是“埃及的母亲”。它是非洲第一长河,也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之一,全长6670余千米。它由发源于乌干达的白尼罗河、发源于埃塞俄比亚高原的青尼罗河,在苏丹首都喀土穆汇合之后流入埃及。从南到北纵贯埃及东部,在埃及境内一段长达1530千米,确是具有舟楫、灌溉之利的重要的水利资源。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埃及,就是在尼罗河的哺育下,发展了其光辉灿烂的古文化。 根据自然条件的差异,一般把埃及分为4个地区——尼罗河流域及尼罗河三角洲地区、西部沙漠地区、东部沙漠地区、西奈半岛地区。开罗以南是宽约3~16千米的尼罗河绿色长廊,一般称为上埃及。开罗以北称为下埃及。亚历山大和塞得港之间是尼罗河三角洲的冲积平原,面积约2万~4万平方千米。过去,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给三角洲带来肥沃的冲积物。这里是埃及古文化的发祥地,是全国最重要的经济活动地区,埃及绝大部分人口集中于此,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尼罗河以西的西部沙漠又叫利比亚沙漠。它是世界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的一部分,约占埃及面积的2/3。它的南部海拔350~500米,大吉勒夫高原海拔1000米左右,中部和北部多洼地,以盖塔拉洼地面积最大。有地下水的洼地形成绿洲。 尼罗河以东的东部沙漠,亦称阿拉伯沙漠。它直逼红海之滨,地势由东向西倾斜,红海沿岸多山,海拔1500米左右。 苏伊士运河以东的西奈半岛,位于亚洲的西南部,面积约6.4万平方千米,占埃及面积的6.38%。地中海沿岸多沙丘,北部低地是蒂赫沙漠,多间歇性河流和干涸的河床。东部为高原,圣卡特琳山海拔2637米,是埃及的最高山峰,相传是摩西受“十诫”的地方。 利比里亚 位于非洲西部。北接几内亚,西北界塞拉利昂,东邻科特迪瓦,西南濒大西洋。海岸线长537公里。属热带季风气侯,年平均气温约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