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你最喜欢的三部贝拉塔尔电影分别是哪三部
导演贝拉·塔尔,匈牙利导演、编剧。他是匈牙利继60年代杨秋之后最具突破性杰出的电影。贝拉·塔尔的一生充满传奇性的色彩。16岁的贝拉·塔尔用8厘米拍摄一个吉普赛工人写信给共党高层想要离开匈牙利,因为他们"再也不能忍受,没有工作,没有食物,一无所有的生活",在当时的共产主义社会不见容,使贝拉·塔尔成为共党当局的黑名单,也因此申请大学哲学系入学时因政治正确性的考虑遭到拒绝,但有强烈社会道德责任意识的的贝拉·塔尔不畏强权,继续拍摄一户因为无处可居侵占他人屋舍的人家,警察把这家人抓走,拍摄这个纪录片的贝拉·塔尔也跟着入狱。
贝拉塔尔早期社会主义写实风格的三部曲《家庭公寓》、《局外人》、《积木生活》,到《五个人的幽闭恐惧症》开始在电影形式上朝向魔幻风格的,其后《妈的毁灭吧》、《撒旦的探戈》、《鲸鱼马戏团》文学三部曲更奠定了他世界影坛大师的重要地位。美国《心灵捕手》大导演格斯·范·桑特,因受到贝拉·塔尔《撒旦的探戈》的启发,而拍出了《痞子逛沙漠》及《大象》等另创高峰之作,也因此让他荣获了2003年坎城影展最佳影片及最佳导演的殊荣。第61届柏林电影节于当地时间2011年2月19日举行,贝拉·塔尔《都灵之马》获评审团大奖。
1981年的《局外人》(Szabadgyalog)和第二年的《积木人生》(Panelkapcsolat)延续了他上一部电影的风格,但是1982年的电视作品《麦克白》(Macebeth)的风格有了巨大的变化;(全片只有两个镜头,第一个镜头(在片头出现前)有5分钟,第二个镜头长达57分钟。)贝拉的视觉风格从以前的特写变成了更多的中景和远景,他的影片哲学也从以前的现实主义到现在的形而上学,类似于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
在完成1984年的《秋日历书》(Őszi almanach)之后,贝拉(之前四部长片都是他自己写的剧本)开始和匈牙利小说家László Krasznahorkai合作《诅咒》(Kárhozat)的剧本。Krasznahorkai史诗型小说《撒旦的探戈》(Satantango)的改编用了七年多的时间才完成。这部长达415分钟的杰作在1994年才与观众见面。在这部作品后,贝拉在1995年推出了一部35分钟的电影,《平原上的旅程》(Journey on the Plain) ,在沉寂了5年后,《鲸鱼马戏团》于2000年问世,受到了大部分影评人和电影节的好评。这部电影是在非常艰苦的情况下断断续续拍摄完成的。贝拉电影中的长镜头常常达到11分钟,不过一个镜头可能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摄影机的运动十分灵活,或围绕角色旋转,或从一个场景到另一个场景。贝拉·塔尔的精神值得学习。
有谁知道贝拉·塔尔
中文名:贝拉·塔尔外文名:Béla Tarr国籍:匈牙利出生地:匈牙利佩奇出生日期:1955年职业:导演主要成就:凭《都灵之马》获得评委会大奖代表作品:《伦敦来的男人》、《鲸鱼马戏团》、《局外人》
贝拉·塔尔的介绍
贝拉·塔尔(Béla Tarr)是匈牙利继60年代杨秋之后最具突破性杰出的电影导演。第61届柏林电影节于当地时间2011年2月19日举行,贝拉·塔尔《都灵之马》获评审团大奖。
贝拉·塔尔的评价
贝拉·塔尔是匈牙利继60年代米洛斯·杨索(Miklos Jancso)之后最具突破性的杰出电影导演。以《麦克白》为界,贝拉·塔尔的电影可分为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在此之前的《家庭公寓》、《局外人》与《预制人生》延续了由Istvan Darday开创的“纪实虚构”电影,风格粗糙真实,以令人目眩头晕的手提摄影著称,包含大量的特写镜头。影片取材现实生活,热衷于抨击官僚体制、社会弊端。《麦克白》之后,塔尔的创作步入另一个极端。他摒弃了对社会与现实的探讨,捡起了少年时的梦想,转而开始关注哲学、信仰等更普遍的形而上问题,影片变得深涩难懂。此外,塔尔执着于对电影语言形式的探索,中远景、长镜头成为他的标志性风格
来自伦敦的男人的幕后制作
这是一部充满痛苦的影片,存在的虚无感需要爆发的贪婪来填补,主人公知晓一切却依然违背了良心。来自匈牙利的独立导演贝拉·塔尔并不擅长复杂的剧情,据说塔尔耗时三年多才完成了《来自伦敦的男人》。为了拍摄需要,他在海边建起一座扳道工工作的瞭望塔,后来不满意又拆掉重修。拍摄开始仅一周,塔尔就花掉了约170万美元的全部预算。在拍摄过程中,原本就患有抑郁症的制片人,因为绝望而选择了自杀。贝拉·塔尔这次的长镜头有如打太极般悠游自若,开场第一个镜头粗估就有十五分钟长,却把谋杀及探案等戏肉削到“见骨”;在缓速但流畅的运镜过程中,演员走位与画面构图都维持着高度的协调美感,也是观影经验的大挑战。虽然已是年过花甲,贝拉·塔尔在国际上的名望也只是和一代新生力量齐名,可以说在2005年收到戛纳电影节法国文化奖这份特殊的60寿礼后,他才逐渐走进国际影人的视线。和那些大师相比,贝拉·塔尔这一名字确实很陌生,但关于他的另一部电影《撒旦的探戈》,则有着这样的评价:“20世纪最后一位大师不是伯格曼,不是安东尼奥尼,而是贝拉·塔尔”;“一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无法超越的艺术电影”。此番趁热打铁,又有英国老牌女星蒂尔达·斯文顿的倾情助阵,本片要是拿下个评委会奖之类也不足为奇了。
如何解读《都灵之马》
《都灵之马》依靠风格化鲜明而又极其工整的视听语言成功地表达了尖锐的思想意识、自毁的人生观念与虚无主义的永恒循环。
他运用写实的叙述风格达到了写意的哲理展现,用极简主义的故事表象包裹起了关于基督教与尼采哲学的深层思考,构成贝拉对生命意义反思的影像表达。
《都灵之马》是New Star发行的剧情片,由贝拉·塔尔执导,沃尔克·斯彭格勒、雅诺斯·德兹斯等主演。该片讲述了弗里德里克·尼采与马的故事。2011年02月15日该片在德国上映。2011年该片获得第6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
剧情简介:
1889年1月3日,尼采(雅诺斯·德兹斯饰)在都灵的卡罗阿尔伯托广场看到一个马车夫用鞭子抽打一匹老马。他抱着马哭了起来,然后昏倒了。在随后的一个月不到的时间里,尼采就被诊断出得了严重的精神疾病,并在随后的11年里卧榻不起、沉默寡言。
那么,到底那匹马是什么样的,贝拉塔尔新片追寻了那匹马的故事,或许也是尼采的故事。
创作背景
在影片开始前,贝拉·塔尔亲自为影片做了这段旁白。在贝拉·塔尔的眼中,这个马的故事,就是尼采的“疯狂”的源头。
以令大哲学家尼采痛苦从而进入长达11年疯癫状态的马的故事为线索,讲述马、马夫及马夫女儿六日内的生活,其极致长镜头美学令本片成为探索哲学精神的灵肉合一之作,实验性风格极为浓烈,映照尼采发疯的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