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为了一根玉米棒子,赫鲁晓夫亲自访美,为何他要大力推广玉米
众所周知,苏联的发展方式一直是重工业为主,轻工业和农业的比重不大。这样,就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由于缺乏粮食生产,畜牧业无法扩大。他十分的相信农业能带动苏联的经济进步。
同时,单位面积产量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三分之一,具有劳动能力的农民数量从1941年的近1819万人锐减至1945年的近1819万人。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很久,苏联高层也在想办法。赫鲁晓夫是乌克兰人,他发现玉米的产量很大。如果在苏联大面积推广玉米,那既可以解决粮食问题,同时又可以提高畜牧业产值。
这种情况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苏联高层也在想方设法。乌克兰人赫鲁晓夫发现玉米大量生产。如果在苏联大面积推广玉米,不仅可以解决粮食问题,还可以增加畜牧业产值。1949年,赫鲁晓夫在乌克兰种植了200万公顷玉米。当年,苏联农业遭受自然灾害,只有乌克兰有大丰收。这一情况令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和赫鲁晓夫高兴,他们提议在全国推广玉米种植。但是斯大林更喜欢小麦,因为面包更重要。
上任后,他直面苏维埃农业的严重问题,对农村情况进行了实际调查。在9月份的苏共中央全会上,他作了题为《进一步发展苏维埃农业的措施》的报告,分析了苏维埃的农业困境,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初步设想。这份报告揭开了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帷幕。在赫鲁晓夫的推动下,苏联的玉米种植面积从1953年的350万公顷扩大到1955年的1800万公顷。然而,这一迅速扩大的玉米种植面积远没有赫鲁晓夫的预期。在赫鲁晓夫的计划中,到1960年,苏联将有2800万公顷的玉米种植面积,彻底解决人畜粮食问题。
苏联玉米是什么梗
苏联玉米是说赫鲁晓夫,赫鲁晓夫外号叫玉米。
赫鲁晓夫是前苏联的领导人,他提倡种玉米来解决苏联时期的粮食问题,后来很多农场都种植了玉米,但是有部分却是由于不适合种植玉米导致颗粒无收。所以大家给他取了一个外号叫玉米。
赫鲁晓夫和玉米
前苏联总理赫鲁晓夫想学习美国在全苏联种植玉米,在多张经典老照片里他拿着玉米棒子笑的特别开心。
但苏联很多地方的自然条件并不适合种植玉米,所以国家机关最终用国外购进的玉米棒子欺骗总理。而赫鲁晓夫也因为对国家地理条件的“无知”和被国家机构工作人员欺骗而成了西方媒体嘲笑的对象。
不过网友使用起来多为调侃:
——我怎么这么喜欢吃玉米,看到玉米就像赫鲁晓夫一样开心啊!
苏联时期的“玉米运动”
自古以来,世界各国都特别重视农业的发展,毫不夸张地说,农业的发展程度不仅影响了国家实力,甚至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存亡。毕竟老百姓只有吃饱了,才有力气干其他事情,所以古代各国都大力发展农业,唯有农业搞得好,粮食产量高,老百姓才能有力气投入到经济建设之中,比如美国的农业就是世界第一。
赫鲁晓夫为什么要发动玉米运动呢
客观原因:美国玉米的高产使得赫鲁晓夫得出这样的结论:玉米比一般粮食产量更高,苏联增加谷物生产的最优做法就是扩展玉米的播种面积。而目前苏联玉米播种面积只占全部谷物播种面积的3.3%,玉米除了高产之外,它的秸秆儿还能够作为一个非常优秀的青贮祠料,简直是一举多得堪称完美的农作物现实原因:斯大林时代,苏联甚至还爆发过如乌克兰大饥荒这样波及数千万、饿死数百万人的悲惨事件。因此,在这种背景之下,赫鲁晓夫自上台之后,一直试图改变这一短板主观原因:出身工人阶层、曾长期担任过基层主管领导的赫鲁晓夫,其实并非不食民间烟火的官僚,他十分清楚农业对于地区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在主政期间,他一直强调学习国外农业的先进经验
赫鲁晓夫为什么喜欢吃玉米
赫鲁晓夫想学习美国,大面积种植玉米,不顾及苏联的地理气候因素,赫鲁晓夫决定全苏联种植玉米。
由于苏联地理条件(主要是气温和光照)实在太差,玉米几乎不结,加上国家机构人员腐败,从国外购进玉米愚弄赫鲁晓夫,玉米运动终究失败。
农业问题一直是苏联战后初期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由于长期执行“斯大林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苏联农业长期发展缓慢,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粮食产量甚至低于帝俄时期。1949年,赫鲁晓夫根据乌克兰农民传统玉米种植经验,采用方形穴播法,让当地农民一次性扩种了200万公顷玉米,结果大获丰收。
详细介绍:
赫鲁晓夫热衷于种玉米,这个事在全世界都出了名,甚至我国历史课本在介绍苏联的时候都会强调赫鲁晓夫热衷于玉米种植,他拿着玉米的照片甚至都被摆了出来。
在农业上,赫鲁晓夫对玉米极为痴迷,几乎每次去农业部门视察都要鼓吹一下种植玉米。1953赫鲁晓夫刚刚上台那年,全苏的玉米播种面积只有350万公顷;根据他的要求,60年扩大为2800万公顷,八年中要增加七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