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圣特蕾莎修道院谁设计的
- 贝尼尼简介
- Gian Lorenzo Bernini|乔凡尼·洛伦佐·贝尼尼,意大利的天才雕塑家和建筑师
- 巴洛克艺术风格的开创者——乔凡尼·洛伦佐·贝尼尼
- 贝尔尼尼和他的雕塑
- 天才中的天才——乔凡尼·洛伦佐·贝尼尼,贝尼尼的经典作品
- 意大利的雕刻家兼建筑师——乔凡尼·洛伦佐·贝尼尼
- 贝尔尼尼和贝尼尼是一个人吗
圣特蕾莎修道院谁设计的
圣特蕾莎修道院贝尼尼设计的。雕塑大师乔凡尼洛伦佐贝尼尼就生活在这个年代,当时罗马大部分的宫殿、教堂均由贝尼尼亲自参与设计和制作,精美绝伦的艺术作品遍布整个城市,有人赞叹当时的罗马是贝尼尼的罗马,足见贝尼尼在当时的影响力是何等的巨大。在罗马的圣马利亚德拉维多利亚教堂科纳罗小礼拜堂中,有一尊大理石雕像,被视为贝尼尼的雕塑中最值得称道的经典作品,这就是到现在各界都争议不断的圣特蕾莎的狂喜。在贝尼尼的手中,大理石似乎也有了灵性,那飘动的衣襟以及身下褶皱的布幔和人物相互缠绕,充满了律动感、戏剧化和动感效果,带有典型的巴洛克艺术风格。精细生动而又激情四射的刻画效果让观者惊叹不已,在内心引起强烈的共鸣。
贝尼尼简介
全名:吉安·洛伦佐贝尔尼尼职业:巴洛克雕塑家
国籍:意大利人为什么出名:他这个年龄段的主要雕塑家,被誉为创造巴洛克风格的雕塑。此外,他还画画、写剧本、设计金属制品和舞台布景。他既有表现人物强烈心理状态的戏剧叙事能力,又有组织大型雕塑作品,表现出壮丽的气势。他处理大理石的技巧确保了他被认为是米开朗基罗的一个值得继承的人,远远超过了他那一代的其他雕塑家
出生日期:1598年12月7日出生地:意大利那不勒斯星号:射手座
死亡日期:11月28日,1680年(81岁)吉安·洛伦佐·贝尔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生活中的
事件1633-02-22圣彼得大教堂的雕塑中心,由吉安·洛伦佐·贝尔尼尼于1651-06-12年在罗马由罗马教皇乌尔班八世主持就职典礼,由吉安·洛伦佐·贝尔尼尼主持的新落成的Fontana dei Quattro Fiumi(四条河流的喷泉)在罗马亮相,在Twitter上的Facebook上分享著名雕塑家亚历山大·卡尔德奥古斯特·罗丁弗里德里克·奥古斯特·巴托尔迪乔治亚奥基夫马塞尔杜尚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
Gian Lorenzo Bernini|乔凡尼·洛伦佐·贝尼尼,意大利的天才雕塑家和建筑师
乔凡尼·洛伦佐·贝尼尼(1598.12.7-1680.11.28)是一位意大利雕塑家和建筑师。作为建筑界的主要人物,他是他的时代的主要雕塑家,创造了巴洛克风格的雕塑。 代表作 艺术家简介 乔凡尼·洛伦佐·贝尼尼(1598.12.7-1680.11.28)于1598年出生于那不勒斯,他的父亲是雕塑家彼得罗·贝尼尼。在十三个孩子中排行第六,贝尼尼是天才儿童的典范。他八岁时就被公认为是一个天才,他的父亲彼得罗一直鼓励他。他的早慧获得了强大的资助人的赞赏和好感,他们称他为“他的那个世纪的米开朗基罗”。他的父亲对儿子的才华大为惊叹,于是带他去罗马,向红衣主教和罗马教皇展示他的才华。贝尼尼出现在教皇保罗五士面前,为他画了一幅圣保罗的素描,提升了教皇对这个年轻天才的关注。自从他被带到罗马,就再也没有离开过,罗马是贝尼尼的城市。对贝尼尼来说,只有一个罗马。“你是为罗马而生的”,教皇乌尔班八世曾说过,“罗马为你而造”。在17世纪这个罗马和宗教力量支持的世界里,贝尼尼创造了他最伟大的作品。正如一位学者评论的那样,“莎士比亚对戏剧的影响是什么,就可能是贝尼尼对雕塑的影响,第一个泛欧洲雕塑家,他的名字可以以一种特定的方式和视觉表达来识别,而他的影响力是非常强大的。” 注:泛欧洲(pan-European),是指有关欧洲国家的经济,政治等。通常是指纯粹的欧州联盟国家。谈到有关欧洲政策或运动或所有欧洲国家的政治统一。此外,他还是一位画家(主要是小幅帆布油画)和剧院工作者。作为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他设计了不朽的建筑,教堂和小教堂,以及结合建筑和雕塑的大型作品,特别是精心设计的公共喷泉和纪念碑,以及在葬礼和节日上使用的一系列临时建筑(灰泥和木材搭建的装饰建筑)。贝尼尼拥有着戏剧性叙事的能力,刻画出人物强烈的心理状态,同时还创作了大型的雕塑作品,体现出宏伟的壮丽的场景。他处理大理石的技能确定了他被认为是米开朗基罗的继任者,远远超过了同时代的雕塑家。他的才智超越了雕塑的范围,考虑到他所处的社会坏境;他将雕塑,绘画和建筑综合成一个连贯的概念和视觉整体的能力被艺术史学家欧文·拉文称为“视觉艺术的统一性”。此外,作为一个虔诚的宗教人士,在反罗马宗教改革的工作中,贝尼尼在其宗教场合中将光设置在重要的戏剧和隐蔽的装置下,通常使用隐藏的光源,可以加强宗教崇拜的重要性或提高雕塑叙事感的戏剧性时刻。贝尼尼和其他艺术家在后来的新古典主义对巴洛克风格的批评中逐渐失宠。 注:巴洛克(Baroque),是一种代表欧洲文化的典型艺术风格。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称谓,它于16世纪下半叶在意大利发起的,在17 世纪的欧洲普遍盛行,是背离了文艺复兴艺术精神的一种艺术形式。古典主义者认为巴洛克是一种堕落瓦解的艺术,只是到了后来,才对巴洛克艺术有了一个较为公正的评价。直到19世纪末,艺术史学才开始认识到贝尼尼成就,并恢复了他的艺术声誉。艺术史学家霍华德·希巴德(Howard Hibbard)总结说,在17世纪,“没有雕塑家和建筑师可以与贝尼尼相媲美”。在贝尼尼的职业生涯中他的体力上和精神上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精力,直到他死于中风前的两周。他于1680年11月28日在罗马逝世,享年82岁。
巴洛克艺术风格的开创者——乔凡尼·洛伦佐·贝尼尼
乔凡尼·洛伦佐·贝尼尼, 他是一位意大利艺术家,活跃在建筑雕塑和绘画领域。 一讲到贝尼尼就跟巴洛克联系在了一起, 可以说他是巴洛克艺术风格的开创者,被后人称作巴洛克艺术之父。 巴洛克艺术风格是文艺复兴时期之后又一个艺术巅峰,它的特点就是打破古典艺术的严肃性,然后变得更富丽堂皇、更具有动感和变化。 巴洛克这个词被誉为“不规则的珍珠”,好像是来源于葡萄牙,从这个词中可以体会到其中的艺术韵味。 1598年贝尼尼出生在一个艺术家庭里,父亲也是一位雕塑家,从小他就展现出了非凡的艺术天赋,八岁时就可以随手画出一个老人的肖像。 在十七世纪的罗马,艺术家还是比较抢手的,对于教廷和权贵来说艺术和金钱同样重要,贝尼尼当时的艺术天赋受到了教廷的推崇。 1621年他为一个红衣教主私人庭院创作了一些雕塑作品,其中有一件是比较出名的,也是和贝尼尼这个名字挂钩的,一想到贝尼尼就会想到这个作品,这个雕塑作品就是 《普鲁托和普洛塞尔皮娜》。 这是一个古罗马神话故事,讲的是冥神普鲁托看上了谷物女神色列斯的女儿,他把她掠到冥界中并改名为普洛塞尔皮娜的故事。这件作品出名不仅仅在于故事,还在于雕塑本身,在雕塑中手指陷入肉里的那种质感,居然能用坚硬的大理石表现出柔软的效果,这不是一般人能够想到和做到的,所以这件作品让他一下子有了名气。 有一次给教皇画画的时候不小心笔掉在了地上,教皇还帮他捡笔,后来基本上教皇就成了他的靠山,慢慢地他开始有点狂傲、不可一世。 中间还因为一些感情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从此他的人设开始慢慢地崩塌了,后来为他撑腰的教皇也去世了。 接下来才是他人生没落的转折点,真正的断送了他的前程。 那转折点是什么呢?是由于他自负,想在圣彼得堡大教堂改造工程中大显身手,圣彼得堡里面还有很多米开朗基罗的作品。 由于他太急于大显身手,座椅所以基石没打好,差点毁了教堂,从此之后他就彻底的跌入谷底了。 多年之后他又创作了一件让自己翻身的雕塑作品—— 《特蕾莎的沉迷》, 表现的是一个西班牙修女可以和上帝对话,并书写了天使用剑刺进她心脏的故事。第一张图比较细看的清楚一点,第二张图他为了引导这种奇幻的镜像,在雕塑上方安装了很多参差不齐的镀金的铜管,然后当灯光照射下来之后,铜管反射的那种光有种舞台剧的效果。 凭借着这尊雕像贝尼尼卷土重来,后来把这尊雕像设置成了教科书式的标杆,巴洛克风格的影响也延续至今。
贝尔尼尼和他的雕塑
乔凡尼·洛伦佐·贝尼尼(1598-1680),贝尔尼尼是意大利的雕塑家、建筑家,巴洛克艺术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巴洛克艺术的创始者。 说到巴洛克艺术,给人的感觉是一种高大上的。其实巴洛克艺术也曾经受到排斥。但后来又奉为经典,它的精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1600年至1750年间,巴洛克艺术是欧洲盛行的一种艺术风格,产生在反宗教改革时期的意大利,发展于欧洲信奉天主教的大部分地区,后随着天主教的传播,其影响远及拉美和亚洲国家。 其主要特点,是打破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严肃、含蓄和均衡,注重强烈情感的表现,具有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贝尔尼尼生于意大利的拿波里,父亲也是一位雕塑家,1605年举家迁至罗马。在他8岁的时候,他制作了一个小孩头像,这件事使他的父亲大吃一惊。父亲看到了他的艺术天赋。 贝尔尼尼17岁时独立完成了大主教萨道尼的胸像。后来又结识了显赫一时的红衣主教斯皮奥涅·波尔盖兹。贝尔尼尼初出茅庐的时候,波尔盖兹为了装饰自己的花园,向贝尔尼尼订购了许多作品。从此,贝尔尼尼初露锋芒,获得了出人意外的成功,并赢得了荣誉。 贝尔尼尼塑造的人物总是处于激烈的运动中。大理石在他手中好像已失去了重量,人物的衣服总是随风轻轻飘起,给人以一种轻快、活泼的感觉。 贝尔尼尼刻画的人物多在激烈的运动之中。从其作品中,我们还能看到古典主义传统对他的影响。 当雕塑《阿波罗和达芙妮》完成后,贝尔尼尼赢得了整个罗马的赞美,连一些宗教界的高级人士都为之感动,其中包括不久后成为教皇的乌尔班八世,也对贝尔尼尼大加赏识。 这幅《阿波罗和达芙妮》雕塑,取材于古罗马神话,表现了达芙妮在被阿波罗的手触到时,就开始变为一棵月桂树的动态变化过程。 在雕塑中,达芙妮的身体温润真实,身体轻盈、优美。太阳神阿波罗向河神女儿达芙妮求爱,他疯狂地爱上了达芙妮。达芙妮逃进了森林之中,衣服被树枝撕破,这使阿波罗失魂落魄,欲火中烧,紧追不放。两人都处在奔跑的运动中。 达芙妮回身看到阿波罗时,她大声向父亲呼救,河神听到了女儿的声音,当阿波罗的手触到达芙妮身体时的一瞬间,达芙妮开始变成为月桂树,行走如飞的腿幻化为树干植入大地,飘动的头发和伸展的手指缝中长出了树叶。 达芙妮的整个身体仍具有凌空欲飞的姿态。她侧着头,眼睛斜视,目光由惊恐变为麻木。阿波罗眼睁睁地看着达芙妮变成了月桂树,神情由惊讶转为悲伤,却无力挽回。他的一只手仍然放在达芙妮的身体上,另一只手则向斜下方伸展,同达芙妮的手臂形成一条直线。 阿波罗见此情景,悲痛不堪,跪在月桂树下哀悼道:“最美丽的达芙妮啊!我已永远失去了你,但你是我的树,以后在我掌管的一切部门:诗歌、音乐、美术,凡是优胜者我都要为他们戴上用你的叶子编成的花冠。”于是月桂树也就成了阿波罗的圣树。后世欧洲文艺界给优胜者头上戴桂冠的典故,便来源于此。 1629年,做建筑雕塑成为贝尔尼尼的主要职责。这一年,他成为圣彼得大教堂的建筑师。圣彼得广场,被认为是世界上是最壮丽的广场之一,集中体现了巴洛克艺术的精华。 圣彼得大教堂前广场柱廊的创造,气势宏大,富于动感,与米开朗基罗的大教堂圆顶相呼应,使这处景观成为罗马最壮丽的景观。 他的作品反映了人的尊严、理想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也是贝尔尼尼创作中的积极成分,也是与其它巴洛克艺术的不同的地方。 贝尔尼尼的喷泉是他对罗马市最显著的贡献。他的第一个喷泉是在西班牙广场的《破船》,把雕刻和建筑融合在一起,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17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由盛转衰,出现了巴洛克艺术派别,从而把面向生活转为面向宫廷,装饰点缀教堂,呈现出细腻而华丽的风格。他终生不倦地工作着,一生中完成了大批的城市改造工作和教堂装饰雕塑,还有其他建筑雕刻和绘画,将雕刻与建筑紧密结合在一起。他的设计犹如大理石墙壁豁开,恰当地利用壁龛结构像挂在那里的一幅图画,雕像上边射下光线,依靠光影塑造形体,减弱体积感,增强线条韵律及其形式美,有强烈的绘画效果。 作为艺术的建筑,集中地呈现着文化的风貌,显现着政治、宗教、哲学、人文思潮、艺术、风俗时尚诸多颜色作用下的缤纷色彩,以有形的空间承载着无形的文明,因此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就是因为它表达着无以穷尽的文化内涵。 其实,建筑艺术的奥妙,是当建筑与雕刻、绘画等姊妹艺术完美地融合为一个整体的时候,其内在的质素,就更不是其它艺术形式能完成的。贝尔尼尼的建筑与雕刻艺术的结合就说明了这一点。 贝尔尼尼是一位多产的艺术家,他用一件件杰出的艺术作品把罗马点缀成了一座巴洛克式的城市。漫步罗马街头,这些作品随处可见。几十年间,贝尔尼尼曾为8名教皇服务过,直到晚年还创作不止,他的创作得到了当时的教廷和社会很大程度的喜爱。 关于贝尔尼尼的雕塑作品还有许多许多
天才中的天才——乔凡尼·洛伦佐·贝尼尼,贝尼尼的经典作品
乔凡尼·洛伦佐·贝尼尼(Gianlorenzo Bernini,1598年12月7日-1680年11月28日)。义大利雕塑家,建筑家,画家。早期杰出的巴洛克艺术家,十七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大师。贝尼尼主要的成就在雕塑和建筑设计,另外,他也是画家,绘图师,舞台设计师,烟花制造者和葬礼设计师。
贝尼尼的成熟艺术最最杰出的范例是罗马维多利亚圣母堂的柯尔纳罗小礼拜堂,他从艺术生涯最初就开始的不断摸索前进至此臻于大成。小礼拜堂由枢机主教柯尔纳罗委托建造,在小教堂的一个不深的耳堂中。正中心为《圣特雷萨的沉迷》,描绘西班牙加尔默罗会伟大改革家阿维拉的圣特雷萨的一次神秘享受。特雷萨梦见一位天使用上帝之爱的火红的箭穿入她的心。贝尼尼是根据特雷萨本人叙述的情况进行艺术创作的。雕像的姿态是这位沉迷的圣徒正晕倒在太虚幻境之中,前遮一直垂纱幔,置放于祭坛上方的一个壁龛内,用空中光线照明。这一作品把建筑艺术和装饰艺术的非常多因素结合在一起而且有条不紊,层次分明。在左右两边类似歌剧院包厢的空间可以看到柯尔纳罗家族的非常多成员,他们或是交谈,或是读书,或是祈祷,都是精神饱满的样子。柯尔纳罗小礼拜堂百分之百地体现了贝尼尼的立体图画的理想。圣特雷萨和天使的形像是用白色大理石雕刻的,但是观看者识别不出它们究竟是立体雕刻或仅仅是深浮雕。天然的日光构成这一雕刻作品的组成部分,它从隐藏的光源照射两个形像的上方和背后,金光闪闪。《圣特雷萨的沉迷》不是传统意义的雕刻,而是一幅有组织的风景画,它由雕刻、绘画和光线构成,还包括宗教剧中的崇拜者。
贝尼尼最华丽的宗教装饰是1657--1666年完成的圣彼得宝座椅,在中世纪木制教宗宝座(座椅)上加青铜镀金面。贝尔尼尼的任务不仅是给椅子装饰外表,而且是在圣彼得大教堂的后堂中为参诣该大教堂开创一个有意义的目标。宝座的外观是由4位鼎鼎大名人物的青铜像支承,即早期基督教神学家圣安布罗斯、圣亚大纳西、圣约翰·克里索斯托和圣奥古斯丁。上方有云端天使们的金色光轮和绘在椭圆形窗户上的圣神散发的光线。圣神显现所靠的天然照明变成上帝的慈悲通过教堂源源不断流遍整个世界的可见的象征。座椅的创作时间与广场大致相同,这两件作品的显著不同显示出贝尼尼的多才多艺实在惊人。两件作品均为齐吉家族出身的教宗亚历山大七世(1655--1667年在位)创制。
《大卫》是贝尼尼的早期作品,这一时期他的雕刻特点是:情节生动,人物有丰富的内心活动,力求把雕塑同绘画结合在一起。
在这同一题材中米开朗基罗曾把《大卫》处理成是英雄的化身,代表了人类的崇高理想.情节是战斗的开始。多那泰罗的《大卫》表现为战斗后的胜利者形象是战斗的结束。而贝尼尼的《大卫》则体现了一种巴洛克的创作精神,这尊《大卫》雕像有着激烈的运动和戏剧性情节,他强调 *** ,强调运动,重视明暗对比。这一切均说明贝尼尼是用新的艺术语言,在开拓雕塑表现的一条新途径,这就是巴洛克的艺术道路。在他的《大卫》这件作品中,还不可以说是完全的巴洛克风格,它还有着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从这件作品中,可以看出青年贝尼尼在雕塑艺术上的独具匠心。他所选择的《大卫》这一姿势的戏剧性瞬间,是暗示了与敌人间的距离,雕像设计只适于在一个固定的角度来欣赏它,而这个最佳欣赏角度正是假设敌人的位置。这正是人们欣赏时所产生的一种奇特的感染力的原因所在。
在面部表情的刻划中,《大卫》被处理成几乎是凶狠的,嘴唇紧闭,额前的垂线形成愤怒的表情,而米开朗基罗对大卫表情的刻画是对战斗结局的信心和内心的沉着力量。这一切对十七世纪的大师来讲已感到不够了。贝尼尼对《大卫》形象的处理标志著向新方法的转变。是对传统塑造方法的大胆改革。
《阿波罗和达芙娜》,也是贝尼尼为波尔盖兹庄园所作的另一代表作。题材取自希腊神话,在这件作品中,它歌颂了人类的理想与爱情。故事描写的是小爱神丘位元为了复仇,将一支点燃爱情之火的金箭射向太阳和文艺之神阿波罗,同时将一支拒绝爱情之箭射向了河神的美丽女儿达芙娜。这件雕像描写的是陷入情网的阿波罗正在发狂似地追赶达芙娜,但美丽的少女却冷如果冰霜,竭力在躲避他。达芙娜听到后边阿波罗的脚步声时,她着急地向父亲呼救,当阿波罗的一只手一触及到少女的身体时,她却变成了一株月桂树上。
贝尼尼在这件群像的创作中,充分发挥了他善于表现这种戏剧性的题材的特长,他通过瞬息万变的运动来揭示人物内心的复杂感情。两个人体表现得很轻盈,很像沿着一条斜线向上升,似乎要离开大地。这件杰出的作品可以说既有古典主义的典雅,又有巴洛克艺术的运动和热情。这一作品的出现曾引起全罗马城的轰动,贝尼尼顿时成为人们谈论的中心。他那征服大理石的高超技巧,人们信服他巧妙的构思,他使大理石有了生命,特别是对达芙娜的表现,她的身体有着一种溼润和柔嫩的感觉,她的眼里闪现出一种诱人的目光。在十七世纪的教会已不反对此类题材,而且一些高阶神职人员出于享乐的目的。常常收藏一些描写爱情故事的艺术品,这不正常美丽的达芙娜的雕像出现后引起一些神职人员的赏叹,一位红衣主教写诗赞叹曰:"迷恋的人,追赶着欢乐,这昙花一现的美色啊,他得到的只是:一个苦果,几片落叶。"这首诗后来被刻在雕像的台座上。
从《阿波罗与达芙娜》这一群像构图处理中,它充满了急速的运动感。而且表现了运动的过程,即追逐、逃跑和变形。它不是简单的动感造型,而是揭示了一种内部的矛盾运动。阿波罗已追上达芙娜,他的手已触及姑娘的身体,可是就在这瞬间里显示出他的努力变成徒劳无功,他的急速追赶变成枉费心机,她的逃跑也是无望的,她已开始变成月桂树了。
在这紧凑、简洁和并不复杂的双人构图中,实际上已叙述了关于阿波罗和达芙娜的全部神话,从活生生的身体魔术般地变成植物的全部过程。两个人物迅速奔跑的运动被另一种运动--美丽的变形而复杂起来。观众的注意力开始被优美的追逐形象所吸纳,当这个印象基本结束后,另一个景象:那姑娘的手和足已变成茂盛的树枝、树根和树干--这些在视觉中已起作用了。而正在变成不动的姑娘仍然充满着生命力,她发出哀求和绝望的呼声,因为这种变是她自己并不愿意出现的结局。
我们从这组雕像中可以看出作者征服大理石极为少见的高超技巧,和对青年男 *** 美人体的成功刻画。这一切构成了贝尼尼这一成功杰作的重要组成因素。
意大利的雕刻家兼建筑师——乔凡尼·洛伦佐·贝尼尼
乔凡尼·洛伦佐·贝尼尼(Gianlorenzo Bernini,1598年12月7日-1680年11月28日)。意大利雕塑家,建筑家,画家。早期杰出的巴洛克艺术家,十七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大师。贝尼尼主要的成就在雕塑和建筑设计,另外,他也是画家,绘图师,舞台设计师,烟花制造者和葬礼设计师。
贝尼尼生于那不勒斯,父亲彼得罗也是一位雕塑家,1605年举家迁至罗马。
据说,他在8岁时就作了一个小孩头像,这件事使他父亲大吃一惊。至17岁时已能独立地给大主教萨道尼作一件很不错的胸像了。后来又结识了显赫一时的红衣主教斯皮奥涅·波尔盖兹。在贝尼尼初出茅庐的时候,波尔盖兹为了装饰自己的花园,曾向他订购了一系列作品。通过制作这些作品,贝尼尼可谓初露锋芒,展示了自己的天才,获得了出人意外的成功,赢得了极大的荣誉。他在1619年(也有人认为是在1623年)作的《大卫》就是其中之一。
此后,贝尼尼沉醉于艺术创作之中,于1622年的完成了一组双人雕像《普鲁托和帕尔塞福涅》。1623年8月红衣主教巴尔别里尼成为新教皇,他就是乌尔班八世,他把年轻贝尼尼的请到梵蒂冈。进入教廷的贝尼尼当时人们称他为对上唯命是从,对朋友一团和气,对学生随和。学生把他看成百科全书式的人物,那时跟他学习的人很多,由于贝尼尼的雕塑订件多,学生们就成了他得力的助手。1635年贝尼尼为他的情人创作了胸像《康士坦察.布奥诺列里可》,手法显得更加自由。贝尼尼从1645年开始创作著名的《圣德列萨祭坛》,完成于1652年,长达十二年之久。艺术史上将其称为十七世纪艺术上的卓越成就。1656至1667年间,他在圣彼得大教堂前建筑的雄伟柱廊,设计思想完全体现了教皇的要求。贝尼尼于1680年11月28日逝世,终年82岁。罗马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贝尼尼的对艺术的格言是:一个艺术家想要成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极早的看到美,并抓住它,二是工作勤奋,三是经常得到精确的指教。
贝尼尼塑造的人物总是处于激烈的运动中。大理石在他手中好像已失去了重量,人物的衣服总是随风轻轻飘起,给人以一种轻快、活泼和不安的感觉。贝尼尼刻划的人体的数量上不亚于米开朗基罗,而他更善于表现戏剧性的情节和人体在激烈的运动之中。从其作品中,我们还能看到古典主义传统对他的影响,特别是希腊化时期的风格,很明显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反响。
当组雕《阿波罗和达芙妮》完成后,贝尼尼赢得了整个罗马的赞美,连一些宗教界的高级人士都为之感动,其中包括不久后成为教皇的乌尔班八世也对贝尼尼大加赏识。后来,他进入教廷,受教皇之托,为圣彼得大教堂了豪华的青铜华盖,这是雕刻与建筑紧密结合的作品。这件雕刻的十分生动的作品,充分显示出贝尼尼一心为宗教服务的思想,也显示出巴洛克艺术的综合性、豪华性、装饰性、戏剧性等特点。其圣彼得大教堂前广场柱廊的创造,气势宏大,富于动感,与米开朗基罗的大教堂圆顶相呼应,使这处景观成为罗马最壮丽的景观。祭坛雕塑《圣德列萨祭坛》的成功,标志着贝尼尼雕塑的顶峰的到来。在这件作品中,贝尼尼体现出人文主义的思想。它反映了人的尊严、理想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也是贝尼尼创作中的积极成分,也是与一般的巴洛克艺术的不同的地方。
贝尔尼尼和贝尼尼是一个人吗
是一个人。贝尔尼尼全名叫乔凡尼·洛伦佐·贝尼尼(1598年12月7日-1680年11月28日)。意大利雕塑家,建筑家,画家。巴洛克艺术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巴洛克艺术的创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