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约翰·施特劳斯的简介
- 理查德·施特劳斯是哪里人
- 著名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的简介
- 列维·施特劳斯简介
- 约瑟夫·施特劳斯的个人简介
- 《蓝色多瑙河》作者的生平简介
- 关于约翰·施特劳斯的资料
- 施特劳斯是哪个国家的
- 春之声圆舞曲钢琴演奏视讯赏析
约翰·施特劳斯的简介
分类: 社会民生 问题描述: 我要约翰·施特劳斯的简介. 解析: 施特劳斯家族是十九世纪奥地利维也纳有名的音乐世家。但我们现在一般提到作曲家施特劳斯父子,是指老约翰·施特劳斯(1804-1849)和他的三个儿子――小约翰·施特劳斯(1825-1899),约瑟夫·施特劳斯(1827-1870)和爱得华·施特劳斯(1835-1916)。这里的“老”字和“小”字是后人加的。因为父子俩人都叫约翰。为了区别他们,只好在名字前面加入了“老”,“小”这么两个字。 老约翰·施特劳斯1804年3月14日出生在维也纳。他的祖父叫沃尔夫,是匈牙利人,原来住在利俄波耳德斯塔德,也在多瑙河沿岸,离维也纳不算太远。他的父亲叫弗郎茨,会拉小提琴,后来他们全家迁居到维也纳,老约翰·施特劳斯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学小提琴,后来从师维也纳歌剧院提琴手伊格拉茨·冯·惠利。1817年以后,他在米夏爱尔·潘配领导的流行舞蹈乐队里拉中提琴。1819年,他又到约瑟夫·兰纳的维也纳圆舞曲乐队里拉琴,有时担任指挥。1825年,他和玛丽亚·安娜·施特赖姆结了婚,生了三个儿子,这时,他离开乐兰纳,自己组了一个乐队, 并为这些乐队写了不少乐曲。1849年 9月25日,老约翰·施特劳斯在维也纳逝世,享年四十五岁。 老约翰·施特劳斯一生写过一百五十多首圆舞曲,几十首波尔卡和进行曲。但他的最大功绩,是他和作曲家约瑟夫·兰纳一起,共同奠定了维也纳圆舞曲的基础。在他们之前,圆舞曲比较慢,一小节里的三拍时值是一样的;而维也纳圆舞曲,第二拍和第三拍经常拖长一点,速度一般用的是小快板。从结构上讲,维也纳圆舞曲比一般圆舞曲复杂一些,它由序奏、三至五首小圆舞曲和尾声组成,而每首小圆舞曲又有两个旋律,它们还带反复,形成单二部曲式或单三部曲式。乐曲表达内容也比较深刻,因此,老约翰·施特劳斯被人们称之为“圆舞曲之父”。老约翰·施特劳斯虽然写上了上百首圆舞曲,数十首波尔卡舞曲和进行曲,但是在他的作品里,影响最大、流行最广莫过于《拉德茨基进行曲》了。这支曲子是老约翰·施特劳斯于1848年写成的,编为作品228号。
理查德·施特劳斯是哪里人
理查德·施特劳斯理查德·施特劳斯(1864年6月11日-1949年9月8日)是德国浪漫派晚期最后的一位伟大的作曲家,同时又是交响诗及标题音乐领域中最大的作曲家。在作为作曲家名垂青史的同时,理查德·施特劳斯也享有指挥家的巨大声誉,他担任过柏林皇家歌剧院和维也纳歌剧院的指挥和音乐指导。1920年与马克斯·赖因哈特、霍夫曼斯塔尔等人一同创办萨尔茨堡音乐节。中文名:理查德·施特劳斯外文名:RichardGeorgStrauss国籍:德国出生地:德国慕尼黑出生日期:1864年6月11日逝世日期:1949年9月8日职业:作曲家代表作品:莎乐美、埃列克特拉、玫瑰骑士人物简介理查德·施特劳斯(RichardStrauss1864-1949)是近代德国杰出的作曲家及指挥家。他于1864年生于慕尼黑,其父是宫廷乐队的圆号手,五岁开始作曲,十岁前就写了《节日进行曲》和《木管小夜曲》。后入慕尼黑大学学习,中途辍学,去曼宁根乐队担任著名指挥家比罗的副指挥,后任正指挥。在乐队里,他受第二小提琴手、音乐哲学家里特的影响,要求“以李斯特、柏辽兹及瓦格纳的作品为榜样来表达音乐”。从此,专注于交响诗的写作,作有《唐·璜》、《堂·吉诃德》、《死与净化》、《英雄生涯》以及《家庭交响曲》等九部交响诗及其他管弦乐曲。1900年后专心于歌剧创作,写了《莎乐美》、《埃列克特拉》、《玫瑰骑士》等十四部歌剧。他的创作以色彩艳丽、形象生动、手法新颖而著称。他还是世界上最卓越的歌剧和交响乐指挥之一,先后担任过慕尼黑歌剧院、柏林爱乐乐团、柏林皇家歌剧院、维也纳歌剧院等著名音乐团体的指挥,并且是瓦格纳作品的权威注释者。理查德·施特劳斯具有极其卓越的对位写作才能,几乎所有作品的织体都非常复杂。他还是美国电影《飘》配乐作曲家马克斯·史坦纳的教父和老师。早年生活理查德·施特劳斯是他那个时代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虽然他的一生长达85年,但他最重要的作品都是在50岁以前写的。像早期的许多伟大的音乐家一样,年少的理查德是一个神童。理查德·施特劳斯在4岁时就开始学习弹钢琴,6岁时曾写过一支波尔卡舞曲,8岁时开始学小提琴。当他进中学时,上的是作曲和乐器学的特别课,即交响乐中乐器的运用。十六岁时,理查德为一出古老的希腊戏剧写了一个合唱曲,又写了一个节日序曲,使他的老师和同班同学很惊奇。当一个著名的指挥演出理查德的第一交响曲,使他在音乐界扬名时,他才18岁。起初,理查德只关心较老的古典音乐形式,只把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和勃拉姆斯作为自己的模范。后来他同一个仿效浪漫派音乐的音乐家交上了朋友,通过他,理查德开始懂得和热爱李斯特,他运用音乐家们从来也没敢使用的方法,利用一些音乐主题和一个巨大的管弦乐团的所有乐器写了一些浪漫派音乐和音诗。除了作为一个作曲家之外,理查德·施特劳斯还是一个大指挥家。从22岁起,到26岁止,他领导了慕尼黑宫廷剧院的管弦乐队,然后,他又被委任为魏玛的指挥。在这个被巴赫、歌德、李斯特的灵魂所萦绕着的古老市镇里,理查德创作了他那些伟大的交响诗。他像李斯特曾做过的那样,在音乐中表达了各种思想和诗。在此之后,理查德更进一步,甚至将此于用交响诗——把故事变成音乐。创作理查德·施特劳斯是德国浪漫派晚期的一位伟大的作曲家,同时又是交响诗及标题音乐领域中最大的作曲家。他于1864年生于慕尼黑,其父是宫廷乐队的圆号手,他最初严格地学习了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古典音乐,但后来赞赏柏辽兹、李斯特和瓦格纳的新音乐,从而完全转向标题音乐。从他的作品目录中就可看出,除了他在年轻时写作的交响乐和室内乐等无标题音乐之外,大部都是作为标题音乐的交响诗和歌剧作品及其它声乐曲。1900年以前创作了大量交响诗。他的交响诗从内容上看分为哲理性交响诗和叙事性交响诗两类,前者以《死与净化》(TodundVerklaerung)和根据尼采的著作写成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AlsosprachZarathustra)最为有名,后者以《唐·璜》(DonJuan)和《唐吉诃德》(DonQuixote)最为有名。1900年后他将主要的创作精力放在了歌剧上。前两部歌剧《贡特拉姆》(Guntram)和《火荒》(Feuersnot)有明显的瓦格纳的影子,尚未形成自己的风格。第三部歌剧《莎乐美》(Salome)因在故事情节上骇人听闻,而引起争议,但仍取得巨大的成功,当时的德国皇帝在接见施特劳斯时对他说:创作这样的歌剧对他没有好处,施特劳斯回答:至少他用创作这部歌剧的收入买了一栋乡间别墅。第四部歌剧《埃莱克特拉》(Elektra)则在音乐上骇人听闻,而再次引起争议。第五部歌剧《玫瑰骑士》(DerRosenkavalier)音乐优美动人,但是在音乐品论界引起不小的争论,有评论家称施特劳斯摆脱了恶作剧的作风,回归到正常的音乐中;又有品论家指责施特劳斯才智耗尽,只能靠优美旋律来吸引听众,全然丧失了以前的创新精神。随后的歌剧创作,施特劳斯继续《玫瑰骑士》的成功经验。其后理查德·施特劳斯创作几部使用古希腊神话题材抒写20世纪现代人情感的歌剧,包括《阿里阿德涅在纳索斯岛》(AriadneaufNaxos)、《埃及的海伦》(DieAegyptischeHelena)、《达芙妮》(Daphne)、《达奈的爱情》(DieLiebederDanae)和最后一部歌剧《随想曲》(Capriccio,1942)。1944年至1945年创作为23件独奏弦乐器的《变形》,据战后理查德·施特劳斯说,是有感于德国各地的歌剧院遭到战争破坏,特别是在得知魏玛的歌德故居和德累斯顿国家歌剧院毁于战火(后者毁于德累斯顿轰炸)之后,精神一度错乱,事后回忆那段时间而获得灵感写作的。1947年至1948年写出最后的杰作,女高音和管弦乐的《最后四首歌》。指挥在作为作曲家名垂青史的同时,理查德·施特劳斯也享有指挥家的巨大声誉,他担任过柏林皇家歌剧院和维也纳歌剧院的指挥和音乐指导。1920年与马克斯·赖因哈特、霍夫曼斯塔尔等人一同创办萨尔茨堡音乐节。主要作品交响诗其他管弦乐作品其他器乐作品降E大调小提琴奏鸣曲,Op.18歌剧歌曲最后四首歌VierLetzteLieder(1948)春天Fruehling(Hesse)九月September(Hesse)入睡BeimSchlafengehen(Hesse)薄暮时分ImAbendrot(Eichendorff)
著名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的简介
1804年3月14日,约翰·施特劳斯出生在维也纳郊区一户平民家中。他的父亲弗朗茨·施特劳斯是一家小酒馆的老板,母亲是家庭主妇。小酒馆里一年到头都有流浪艺人与食客们演奏音乐,施特劳斯非常爱听。每当艺人们一曲完毕,他就主动捧着帽子替他们收取顾客的赏金。弗朗茨见儿子喜好音乐,便给他买了一把小提琴。不久,施特劳斯就能跟着艺人们一道演奏了。施特劳斯渐渐长大了,父亲认为儿子不能总这样混下去,便送他去当学徒工,装订书籍。然而,施特劳斯很快就逃离了这个岗位,因为他实在不喜欢那种枯燥乏味、千篇一律的工作与生活。15岁的施特劳斯以拉提琴谋生,不久,他认识了约瑟夫·兰纳。兰纳比施特劳斯大3岁,是一位职业舞会作曲家兼演奏家。他们共同合作,创办了一个弦乐四重奏小组。他们的事业渐渐兴旺发达起来,四重奏小组经过5年的发展已成为一个很像样的职业乐团,经常一分为二,同时在两处举办大型的舞会。施特劳斯的才华明显地在兰纳之上,但他创作的舞曲却要以兰纳的名义来发表。1825年,两位乐团领导人之间终于爆发了尖锐的冲突,在一场大吵大闹之后,他们分道扬镳了。施特劳斯组建起自己的乐团,从此走上完全独立的奋斗之路。或许是老天爷的有意安排,他的第一个儿子就在这个时候来到了人间。他在激动、兴奋中给长子起了一个与自己完全相同的名字:约翰·施特劳斯。当然,他作梦也想不到,自己的“小化身”也能成为誉满全球的舞蹈家。与兰纳分手之后,施特劳斯的才华充分显示出来。他的圆舞曲愈来愈受维也纳人的青睐,以致有时可以左右他们的言谈举止与日常生活。施特劳斯的羽翼丰满了,他率领着自己的乐团云游四海,很快,欧洲各国都刮起了“华尔兹旋风”。施特劳斯功成名就,他的乐团在鼎盛时期多达200余人。他把乐手们分开,在十几个地点同时举办舞会,而他本人则乘坐马车不断地从这里奔向那里,以便到处都能宣布乐队是由大师本人“亲自指挥”。为了应付演出需要,施特劳斯必须不停地拿出新的作品,因而,他的头脑总是处于高度的紧张状态中。他在指挥乐队时心里常常会蹦出新的“灵感”,为使灵感不致溜掉,他总是随手将它们写在袖口或衬衣上。这个非凡的习惯后来遗传给他的儿子,并且得到了发扬光大!使施特劳斯费心的事情数不胜数。除作曲外,他与众多乐手的各种矛盾,家庭内部的复杂纠葛,社交方面的应酬、谈判,经济上的争吵、官司等等,没完没了,永无休止。长期过度的紧张劳累彻底摧毁了他的身心健康。1849年9月25日,施特劳斯在维也纳去世,年仅45岁。施特劳斯一生共写过200多首乐曲,其中圆舞曲150多首,占一半以上。人们将他尊为“圆舞曲之父”。
列维·施特劳斯简介
职业:时装设计师
国籍:德语为什么出名:他创办了列维·施特劳斯公司,这是第一家生产蓝色牛仔裤并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服装之一的公司。
出生日期:1829年2月26日出生地:布滕海姆,德国明星签名:双鱼座
逝世:1902年9月26日(73岁)
事件李维斯1873-05-20李维斯和雅各布戴维斯为第一条带有铜铆钉的蓝色牛仔裤申请专利2019-03-21李维斯公司在其历史上第二次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公开交易Facebook股票Twitter著名时装设计师Alexander WangCalvin KleinGianni VersaceGiorgio ArmaniLily AllenVictoria Beckham
约瑟夫·施特劳斯的个人简介
约瑟夫·施特劳斯 (Josef Strauss,1827-1870) 奥地利的轻音乐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出生在维也纳的一个音乐家庭。小约翰·施特劳斯之弟,在苏格兰中学读书,自1844 年就读于综合技术学校。开始时他还专搞建筑绘画1853 年7 月23 日,约瑟夫在施佩尔娱乐场的花园里作为施特劳斯乐团的指挥首次登台。他的第一首圆舞曲的标题《最先和最后者》还表明,这可能只是一个为时不长的插曲。可是接着他就创作了富有个人特色的绝美的圆舞曲——《天体之声》、《奥地利乡村的燕子》、《我的一生是爱与乐》、《谵妄》以及其他引人入胜的作品,如著名的波尔卡—玛祖卡《女人的心》等。音乐学家常把约瑟夫·施特 劳斯称作“小调作曲家”。他确实如此,可是他的作品大都是用大调写的,汉斯·魏格尔在其《奥地利的大调》一书中说,约瑟夫·施特劳斯的作品忧伤而又热情;霍夫曼斯塔尔也说,约瑟夫的作品“一半是欢愉,一半是忧伤”。同其兄小约翰·施特劳斯共同创作的别具一格的《拨弦波尔卡》舞曲。
《蓝色多瑙河》作者的生平简介
作者是:约翰·施特劳斯。
约翰·施特劳斯(德语:Johann Strauss,1825年10月25日—1899年6月3日),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钢琴家。
他自幼酷爱音乐,7岁便开始创作圆舞曲,一生写了四百多首乐曲,包括圆舞曲、进行曲以及其他音乐体裁的乐曲,其中以《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叙曲》《春之声》等曲最为著名。
这些作品优美动听、充满生活气息,反映了人民群众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思想感情,深受人民群众喜爱,他由此被人们称为“圆舞曲之王”。
约翰·施特劳斯与父亲同名,两人都以创作圆舞曲而闻名于世。为区别起见,人们在它们的名字前面分别加上“老”、“小”二字。老约翰·施特劳斯被人们称为“圆舞曲之父”。
扩展资料:
逸闻趣事:
关于《蓝色多瑙河》的创作,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一次,约翰·施特劳斯回家时换下一件脏衬衣。他的妻子发现这件衬衣的衣袖上写满了五线谱。
她知道这是丈夫灵感突现时记录下来的,便将这件衬衣放在一边。几分钟以后回来,她正想把它交给丈夫,却发现这件衬衣不翼而飞。
原来,在她离开的瞬间,洗衣妇把它连同其他脏衣服一起拿走了。她不知道洗衣妇的居所,就坐着车子到处寻找,奔波了半天,也没有下落。在她陷于绝望的时刻,幸好一位酒店里的老妇人把她领到那洗衣妇的小屋。
她猛冲进去,见洗衣妇正要把那件衬衣丢入盛满肥皂水的桶里。她急忙抓住洗衣妇的手臂,抢过了那件脏衣,挽救了衣袖上的珍贵乐谱,这正是约翰·施特劳斯的不朽名作《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关于约翰·施特劳斯的资料
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Strauss,1825-1899):老约翰·施特劳斯的儿子,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施特劳斯家族的杰出代表;出生在风行跳舞的维也纳一个音乐家家庭,与父亲同名。1844年组成自己的乐队,演奏本人和父亲的作品。1855-1865年应邀在圣彼得堡指挥夏季音乐会达十年1863-1870年任皇室宫廷舞会指挥。后又从事轻歌剧的创作。其创作以《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艺术家的生活》《春之声》和《安娜波尔卡》等一百二十余首维也纳圆舞曲著称,被后人冠以“圆舞曲之王”的头衔。他曾带领乐队访问欧洲各国,使维也纳圆舞曲风靡全欧洲。他的圆舞曲独具特色,旋律酣畅,柔美动听,节奏自由,生机盎然,是每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主要曲目。他还作有《雷鸣电闪波尔卡》等一百二十多首源自捷克的波尔卡舞曲及几十首其他舞曲。1870年起创作了《蝙蝠》《罗马狂欢节》《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吉卜赛男爵》等十六部轻歌剧,对于欧洲轻歌剧的发展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 小约翰·施特劳斯最著名的作品《有蓝色多瑙河》、《艺术家的生涯》、《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春之声》、《美酒、爱情和歌曲》、《皇帝圆舞曲》等,其中《蓝色多瑙河》被誉为奥地利第二国歌。此外还作有《雷鸣电闪》等一百二十多首源自捷克的波尔卡舞曲及几十首其他舞曲。1870年起创作了《蝙蝠》、《罗马狂欢节》、《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吉卜赛男爵》等十六部轻歌剧。
施特劳斯是哪个国家的
小约翰·施特劳斯施特劳斯,一般指十九世纪奥地利著名音乐世家——施特劳斯家族,即老约翰·施特劳斯和他的三个儿子――小约翰·施特劳斯,约瑟夫·施特劳斯和爱德华·施特劳斯。其中小约翰·施特劳斯是被称作“圆舞曲之王”,其代表作品有《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春之声圆舞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圆舞曲》等。 历史上名为施特劳斯的名人还有: 德国音乐家弗朗茨·施特劳斯、理查德·施特劳斯父子。 德籍犹太人,牛仔裤的发明者李维·施特劳斯。 德国政治哲学家列奥·施特劳斯。
春之声圆舞曲钢琴演奏视讯赏析
《春之声圆舞曲》是著名音乐家小约翰·施特劳斯所作的钢琴曲,也是世界上非常有名的钢琴曲之一,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欣赏钢琴曲《春之声圆舞曲》呢?下面我给大家带来钢琴曲《春之声圆舞曲》赏析的相关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春之声圆舞曲》的乐曲赏析 该曲没有序奏,而是在四小节充沛的引子之后,贯穿全曲的第一主题降B大调随之出现,复杂而具有装饰音色彩的旋律给听众一种春意盎然的感觉; 紧接着第二主题F大调进入,旋律趋于平和,但色彩依然生动; 经过重复第一主题之后,优美的第三主题在竖琴的琶音伴奏之下缓缓进入,给人以春水荡漾般的舒畅感; 第四主题运用大音程的跳动,显示出无穷无尽的活力; 第五和第六主题略带一丝阴暗的色彩,仿佛是在描写春日里偶尔飘来的阴云; 第七主题节奏自由,阴郁的气氛一扫而空,旋律又呈示出春天生机盎然的感觉;乐曲的结尾也较为简单,只是重复一遍第一主题之后,利用第一主题的旋律加以变奏,干净利落地结束全曲。 《春之声圆舞曲》的乐曲特点 此曲与作者其它的圆舞曲迥然不同:它并不是典型的维也纳圆舞曲,也不是作为舞蹈伴奏音乐而创作,它本身就是舞台上表演的音乐节目,具有纯粹的音乐表演性质。节奏自由、充满变化,旋律生动而连贯,具有较强的欣赏性,很少用于伴舞,原谱中也没有注明各个段落,另外此曲还带有回旋曲的特征。它有一个多次再现、贯穿全曲的回旋曲主题A。主题在简短热情的引子之后呈现出来,华丽敏捷的旋律如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洋溢着青春活力。其它几个圆舞曲娓娓动听、充满生机。全曲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性,雅俗共赏、经久不衰。曲中生动地描绘了大地回春、冰雪消融、一派生机的景象,宛如一幅色彩浓重的油画,永远保留住了大自然的春色。是一首好听的曲子。 《春之声圆舞曲》的作者简介 约翰·施特劳斯德语:Johann Strauss,1825-1899,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他自幼酷爱音乐,7岁便开始创作圆舞曲,一生写了四百多首乐曲,包括圆舞曲、进行曲以及其他音乐体裁的乐曲,其中以《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叙曲》《春之声》等曲最为著名。这些作品优美动听、充满生活气息,反映了人民群众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思想感情,深受人民群众喜爱,他由此被人们称为“圆舞曲之王”。约翰·施特劳斯与父亲同名,两人都以创作圆舞曲而闻名于世。为区别起见,人们在它们的名字前面分别加上“老”、“小”二字。老约翰·施特劳斯被人们称为“圆舞曲之父”。 斯特劳斯的创作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斯特劳斯虽然又写出了著名的《南国玫瑰圆舞曲》、《春之声圆舞曲》、《皇帝圆舞曲》等, 1844年10月,年仅十九岁的约翰·施特劳斯率领自己的乐队在维也纳一流的饭店进行首演,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一场圆舞曲的“父子之战”就此展开。老约翰动用自己的关系阻止各娱乐场所聘请儿子的乐队演出,但聪明的约翰开始逐步培养有别于父亲的观众,他把目光转向年轻人和民族主义者,创作了《维也纳的年轻人》、《塞尔维亚进行曲》、《拨弦波尔卡》等早期音乐作品。1873年奥地利维也纳世博会上,小约翰·施特劳斯演奏了风靡全球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作品第314号。 其作品包括圆舞曲168首,波尔卡舞曲117首,卡得累尔舞曲73首,进行曲43首及轻歌剧16部。施特劳斯的创作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为1863年以前。在这一时期里,他基本遵循维也纳圆舞曲模式,但已在作品中增加了音乐的表现力。第二时期为1864—1870年。这时,他的创作已趋于成熟,创作了大批至今仍广为流传的著名圆舞曲,如《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等。第三时期为1871—1899年。施特劳斯虽然又写出了著名的《南国玫瑰圆舞曲》、《春之声圆舞曲》、《皇帝圆舞曲》等,但主要从事轻歌剧创作。自1871年后的近30年中,他陆续写了16部轻歌剧。在J.奥芬巴赫和F.von苏佩影响下,他充分运用维也纳圆舞曲及其他舞曲体裁,使维也纳轻歌剧别开生面。其中《蝙蝠》1874和《吉卜赛男爵》1885尤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