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诺门坎战役双方损失

诺门坎战役双方损失(诺门坎战役发生在哪一年,是哪两个国家打的)

fwxlw fwxlw 发表于2025-07-01 23:26:03 浏览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诺门坎战役发生在哪一年,是哪两个国家打的

诺门坎战役发生在1939年5~9月,交战双方为苏联和日本。战争以苏联的胜利而告终。9月16日苏日签署《停战协定》。苏蒙军伤亡6000余人,损失78架飞机,113辆坦克。日军伤亡超过5万,战死2万,特别是“国宝”第1战车师团几乎损失殆尽,连番号都被撤销了,日军装备损失是苏蒙军的5倍,而且大量日军军官阵亡,包括关东军第23师团参谋长,64、 71、 72联队长,第1坦克师团第3战车联队长,第2飞行集团第15飞行战队队长,这些人都是大佐,全部战死。诺门坎战役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促使日本将“北进”的国策改为“南进”,为日本的最终失败埋下伏笔。对于欧洲战场,诺门坎战役使苏联能够在莫斯科战役的关键时刻,抽调远东边境的20个师投入欧洲战场,从而起到了扭转战局的决定作用。对于亚洲战场,诺门坎战役使关东军向关内增兵的计划无法实施,而此时正值中国抗战的艰苦时期,因此他从客观上也支援了中国的抗日战争。更关键的是,日本大本营在“南进”战略的布局下,偷袭了珍珠港,将美国拖入了战争,不仅失去了与德国在远东会师的机会,还使自己陷入了不能应对的太平洋战场。

诺门坎战役中,日军败得有多惨

一九三九年七月初,一个师团加一个战车团,都进攻失败;七月中下旬,日军一个师团加一个野战重炮兵旅团,再次进攻失败;八月下旬,日军一个加强师团和野战重炮兵旅团防御失败,部队基本全军覆没

诺门坎位于中蒙边境上,1939年在这里发生了诺门坎战役,战役双方是苏蒙联军和日满联军,但主要势力还是苏联和日本,那时候日本已经拿下中国东三省,但仍然野心勃勃,在南下太平洋还是北上打苏联他们选择了北上打苏联,这场战役共持续了135天,双方投入战场兵员20余万人,最终死亡6万余人。苏联损失两万五千多人,日本损失了一万九千多人,日军大部分是炮弹炸死身亡的,而苏军则主要是子弹打伤的,可以看出,苏军为了赢得此次战役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当时日本所有的9式战斗机,基本上都集中在这场战役中,但制空权仍然被苏联牢牢掌握着,不得不说日本的兵器跟苏联来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但从数据上看,日本的伤亡也不是很惨重,基本上和苏联的伤亡情况持平,但日本进攻不能胜利,防御也不能成功。

发现跟苏联打打不赢的日本,决定转战太平洋,于是有了后来的偷袭珍珠港,不得不说日本还真是自不量力,最终导致日本法西斯全军覆没。日本史学家称之为日本陆军战争史上最大的一次败仗。

为什么战斗民族俄罗斯在诺门坎战役、苏德战争和阿富汗战争都损失惨重

首先,阿富汗战争和诺门罕战役中,苏军的人员伤亡并不算严重,对于那么大的一场战争,1~2万人的死伤其实只是正常的人员损失,当然这话说的十分残酷,但是事实就是这样。

苏德战争中,苏联之所以人员伤亡巨大,一方面是苏军在战争初期被打的丢盔卸甲,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德军对于占领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这一点很多德国军官都认为自己的占领区政策把当地人推向了反面,象古德里安,当然曼施坦因是不承认的,但是焦土政策就是他的手笔,而且他在攻下克里米亚以后,也是对于当地的居民进行了大规模的清洗,手脚相当不干净。

苏德战争中,苏联的人员损失巨大,一方面是苏军的伤亡的确巨大,866万人这比绝大多数国家军队的人数都多,要是国家小点,军队的人数比这个国家的人都多。但是苏联损失的三分之二是平民,这就是德国人干的了,德国在苏联境内进行的大规模反游击作战中,杀掉了大量的普通平民,来制造无人区,来隔断游击队和当地居民的联系,同时象曼施坦因在从哈尔科夫向第聂伯河撤退时执行的“焦土政策”其实就是制造无人区,实施德国版的“三光政策”,这样下来苏联人死的人就多了。

苏军在阿富汗战场上没死多少人,但是长达10年的战争拖垮了苏联,就像越战拖垮了美国一样,不过好在美国社会内部矛盾相对缓和,后来美国还缓了过来,而苏联是没缓过来,挂了。

在苏军入侵阿富汗战争中,苏军始终占据战场的优势,这个没有什么新鲜的,在游击队对抗正规军的情况下,一般都是正规军占据战场优势,一般来说,一个连的正规军可以打败10倍于己的游击队,无论是美国在越南,还是苏联在阿富汗,包括现在的美国在阿富汗,都差不多是这样的比例。本身苏军在阿富汗打了10年,伤亡的人员也就是1.5万人左右,这样的伤亡人数不能算大。

诺门罕或者叫哈拉哈河战役,苏军打日军还算干净利索,只不过是伤亡大了点。但是苏军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保证了整个苏德战争期间远东地区的相对平静,从这个角度上说,这点伤亡可以说是超值的。

至于诺门罕战役,对于这样强度的战役,双方都是投入了10万之众,苏军伤亡总数约2.5万人,日军伤亡约1.9万人,但是苏军死的少,伤的多,而日军正好反过来,尤其是第23师团几乎被打光,这对于日军来说是不能承受的损失。苏军伤亡较大的原因是苏军参战部队大部分都是新组建的部队,很多是原来的架子师,补充预备役人员后参战,而参战的日军第23师团虽然也是新建师团,但是日军已经是在东北潜心训练了大约1年,事后朱可夫也说,和我们作战的日军训练的不错,是所谓的“皇军”。而苏军这边是大量的新兵,甚至还没进行新兵训练就上了战场,这样的伤亡自然就大,虽然最后凭借着雄厚的火力,苏军是压倒了日军,而且打得也还算干净利落,尤其是对比同时间的苏芬战争。当时,普遍也还是认为日军是一只比较现代化的陆军,所以苏军还是能够比较干净利落的解决掉日军关东军,说明苏军还是具备一定的作战能力的。

诺门罕日军3小时打5千发炮弹,苏军如何回敬

1939年的满蒙边界地区诺门坎,苏联和日本曾进行了一场历时4个多月的战役,史称诺门坎战役。就是这场恶战,苏联彻底打服、打怕了日本!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日本是怎么被打服的。在此战之前,一直以顽强、丧心病狂和不要脸著称的日军是有些心理优势的。因为1904年的日俄战争中,日本以惨痛的代价换取了自中日甲午战争之后的又一场战事的胜利,以为自己有实力称霸亚洲乃至整个世界。

所以不知天高地厚的日本便打上了苏联的主意,想凭借诺门坎一战打通北进战略的通道,以此为跳板进攻苏联,从而实现和西边的纳粹德国夹击苏联的战略意图。

战争经过:

一开始,由于事发突然和苏联的准备不足,日军占得了优势、抢得了先机。随后,日军想乘胜追击,便请来了大量的军事支援,其中包括日军的大量空军部队。此时,在白俄罗斯担任副司令的朱可夫被斯大林紧急调往诺门坎前线与日军展开作战。

1939年6月26日晚,日军的空中部队出其不意的轰炸了深入蒙古国境内100多公里的苏蒙联军战区,取得初步战果。随后又从国内调集大量支援,其中就包括被日本誉为国宝的第一坦克师团(这是日本唯一的坦克师团),此时,日军陆军向苏蒙联军发动大规模进攻。

由于苏军兵力严重不足,只能节节败退。朱可夫下令,一边与日军展开拉锯战,一边紧急向莫斯科请求增援。而此时的日军在进一步扩大战果之后,也向哈拉哈河大量增兵(包括步兵和坦克,陆军主力是小松原中将的第23师团),进军巴音查岗山并于7月5日占领巴音查岗高地。

朱可夫注意到日军占领的巴音查岗高地,地势平坦,非常适合大规模的装甲化作战。于是,他一边等待着后方支援,一边等待日军继续深入。

1939年7月10日,苏联援军抵达。朱可夫随即下令空军部队炸毁日军的临时浮桥,阻断其退路。随后迅速调集地面部队,下令由第11坦克旅为主力,正面进攻位于巴音查岗高地的日军。至此,日苏之间的坦克大战正式拉开序幕。

由于日军坦克被苏军坦克完爆,因此日军大败,第一坦克师团被打残。吃到败仗的小松原心有不甘,于7月13日,向苏蒙联军发动细菌战。结果丧心病狂的日军不仅没伤到苏军丝毫,反而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损失了1300多人。

此时,诺门坎战役的主力军--小松原的日军第23师团已元气大伤,不得不被迫进入休整状态。经过1个星期的休整,小松原使出了杀手锏,将关东军的炮兵联队调往前线,对着哈拉哈河西岸的苏军展开两个小时的猛烈炮击,打出10000多发炮弹。而面对日军的精确炮击,朱可夫决定把苏军的炮兵群转移到新的阵地,以躲避日军的打击。

而转移之后的苏军炮兵部队立刻对东岸的日军炮兵部队展开强烈反击,在精准定位日军方位后,仅仅用了1个小时,就向日军阵地发射了30000多发炮弹。关东军的阵地瞬间变成了一片火海!面对苏军的强大火力,日军毫无招架之力,进而开始崩溃。

步兵甚至请求旁边的炮兵不要还击,以免招来更猛烈的打击。此时的关东军已是溃不成军,面对这种局面,关东军司令部下令立即停止进攻,占领东岸战线,构筑阵地,准备打持久战。

而此时,朱可夫认为是一举歼灭日军的最佳时机,8月初,朱可夫下令大部队开赴前线并于8月中旬开始发起进攻清缴日军。8月20日,苏军发起总攻,空军和炮兵部队不停的对日军阵地实施打击,日军惨败,关东军的9个联队全军覆没。不久后,小松原剖腹自尽。

9月3日,关东军总部下令停止战斗。9月9日,日本向苏联提出停战请求。9月15日,日本驻苏大使东乡与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签订停战协定,双方于9月16日凌晨2时停止一切实际军事行动。至此,为期4个多月的诺门坎战役以日军的战败宣告结束。

诺门罕之战,历时135天。双方投入战场兵员20余万人,大炮500余门,飞机900架,坦克、装甲车上千辆,伤亡6万余人。苏军8月20日总攻时投入坦克524辆,装甲车385辆,压制火炮542门,飞机500架。

整个战役,苏军前后消耗作战物资达80000吨,仅炮弹炸弹就消耗了31000吨,而日军各种物资消耗才2000吨不到。苏军在诺门坎战役中死亡9703,受伤15251人,生病701人,合计25655人。

日军战死7696人,失踪1021人,负伤8647人,生病2350人,合计损失19000人。其中62.7%损失于苏军的炮击和航空轰炸,毕竟苏军发射了31000吨炮弹炸弹!

历史告诉我们,面对帝国主义日本,最好的办法就是一次性将其打服、打怕、打的他怀疑人生,才能永绝后患!

诺门坎战役苏联随时几辆坦克,日本呢》

  差不多 都是500多辆苏联方面  在四个月的战事中,苏军投入约57000人、坦克500余辆及装甲车约350辆;官方宣布人员损失为伤亡9000余人。但据1991年苏联解体后解密的档案显示,苏军真正死亡人数约7000人,超过1000人失踪,另外约16000人受伤。  日军方面  战后,第6军的军医部公布了日军的阵亡人数为7696人,负伤人数为8647人,下落不明的人数为1021人,出动兵力总数为58925人。这个数可以发现其中是有一些疑问的:负伤的人数与阵亡的人数太接近了,如果将阵亡人数加上失踪人数,两者几乎相等,而且阵亡失踪人数比负伤的人数还多,这在战争中应该是比较少见的,除非负伤者都有刻意自杀的动机,否侧负伤人数应比死亡人数大得多才是。紧接着日本陆军当局发表了一个笼统的伤亡数字,将阵亡和负伤的人数一并发表为伤亡约18000人,大概还是将第6军的上报的伤亡人数简单相 加,然后发表出来的。  1966年10月12日,在日本的靖国神社举行了一场“诺门罕事件战没者慰灵祭”的活动,朝日新闻报道中称这是战死人数为18000人的诺门罕事件战没者慰灵祭,日本历史学家五味川纯平在他1975年发表的著作《诺门罕》中有这样的评论:“对热衷于打了败仗就又遮又盖企图掩人耳目的军政当局来说,有必要把数字过小发表,但是对靖国神社来说,却完全没有必要把数字过大发表。” 然而这篇报道只是一则不超过30字的未署名的简讯,并非靖国神社的独自公布数字,仍然很值得怀疑是否是记者把伤亡一万八千弄成了死亡(靖国神社战后从未进行过排除日本官方数字的独自伤亡调查)。  最耸人听闻的是有人认为日本损失了近5万人(死亡的以及丧失战斗能力的,步兵第23师团、第7师团、第8国境守备队、第一独立守备队和第1坦克师团几乎全军殆尽,11个特种兵连队彻底丧失了战斗力。高级军官的伤亡也是空前的,日本报纸哀叹:“大量高级军官如此集中的伤亡是日俄战争后从未有过的。”  诺门罕前线日军最后只剩下一些残兵坚守,整建制跑出来的只有骑兵联队百十人。关东军司令官植田谦吉辞职,前线总指挥小松原一年后病死,参谋长冈本双腿被斩断。这场战争让日本的优秀指挥官损失殆尽。朱可夫对日军的评价是下级军官很优秀,战斗很狂热,但是越往高层越烂,特别是含金汤匙出生的高级将领只能用无能形容。另外曾在GRU任职参与过该战役的瓦西里·诺沃布拉涅兹上校在回忆中认为苏军的战斗有很多缺陷,是靠巨大的人力和兵器优势打胜的。苏军弹药消耗达到31000吨,相当于库尔斯克战役消耗量的15%。日军方面,7月攻势中82门师属火炮储备了3万发炮弹用于进攻,平均每门炮备弹366发,大致是平均每门炮0.3个会战份。1937年在中国战场日军师团平均每门炮约为0.5个会战份弹药.

日军惨败诺门坎,朱可夫一战成名学者:此役直接影响二战走向

1939年6月下旬,重庆。 蒋介石刚要开始一天的工作,就接到了一份情报,内容赫然是苏联和日本在诺门坎地区开战了,据说双方投放的兵力都在师团级以上,并且使用了大量的技术性兵器。老蒋眨眨眼,感觉到很新鲜。但不管怎么说,只要是能揍日本人,那就都是好事。 在日本军方内部,始终存在着北进和南进两派。日本陆军认为,一号的假想敌是苏联,其次才是英美,为此,积极北进攻击苏联的西伯利亚地区,在战略上和德国东西呼应是最符合日本利益的。在迫使苏联屈服,消除北方的威胁后,再向太平洋地区扩张;而日本海军则认为,日本一号假想敌是英美,其次才是苏联,主张在确保日本在东亚地区霸权的同时,积极向南太平洋地区发展势力最符合日本利益。 而随着中国战事的焦灼和美国的控制,日本的战争资源已经枯竭,只有南进,从英美手中夺取东南亚地区,尤其是荷属印度尼西亚的石油,才能打破美国日益严密的封锁,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 可日本陆军和海军向来不和,在关系到陆海两军的切身利益面前根本无法调和,因此,才出现了1936年8月日本广田内阁出台的“南北并进”的二元化外交路线。 正是在这个“南北并进”的二元化外交路线的指导下,日本才在1937年7月7日全面挑起侵华战争,并且逐步把兵力向苏联和蒙古国展开。1938年7月,日军与苏军战于张鼓峰,同月,日本关东军第23师团进驻海拉尔,1939年5月,日军侵入蒙古国哈拉哈河中下游地区,以期以此为跳板,为下一步侵入苏联远东地区,进而实现蓄谋已久的“北进计划”做准备。 日本的图谋早已被苏联洞悉,就在1938年7月,日本关东军第23师团进驻海拉尔时候,苏联也做好了准备。10月,苏联远东第57特别军开进蒙古国驻防,大战一触即发。 1939年5月11日,日军首先挑起战事,向驻守在哈拉哈河东岸的蒙军第24国境警备队发起攻击,蒙军被赶到西岸。5月13日,日军再次增加兵力,驻扎在海拉尔的日军第23师团又得到了关东军空军第10战队、第24战队的加强。 苏联方面。在得知日军再次增加兵力的消息后,苏联方面依据《苏蒙互助协定》介入。具体部署是: 1、第11坦克旅立即开往哈拉哈河地区。 2、驻扎在乌兰乌德的摩托化步兵第36师一部向哈拉哈河集合。 3、第57特别军司令部从乌兰巴托迁到距哈拉哈河125公里的塔木察格布拉格。 4、苏联的飞机开始在战事地区集合,并在诺门罕地区飞行侦查。 1939年5月28日拂晓,苏日两方在诺门坎地区的战役正式展开,日军先遣队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6月18日,朱可夫被任命为第57特别军军长,开始集结兵力,储备物资准备大战。6月20日,不甘于失败的日军第23师团2万余人全体出动,在得到关东军12个步兵大队、70辆坦克、180架飞机的再次加强后,向诺门坎地区发起进攻。 6月21日,苏日双方的地面部队还未接火,空军部队在天上就已经打的热火朝天。可在苏联新式飞机的打击下,日空军损失惨重。为了挽回空战败局,日空军第2师团于6月27日凌晨3时编队起飞,对苏联达塔木察格布拉格机场发起突袭,此役苏军损失惨重,很多飞机来不及起飞,就被击毁在停机坪上,共损失飞机124架。 见苏联空军失利,日本第23师团趁机发起进攻,可被苏军优势的重炮和坦克打回了哈拉哈河东岸,在苏军坦克的反复冲击下,日军几乎没有还手之力,只能凭借着下层军官和士兵疯狂的“武士道精神”用肉体来与坦克共毁。而且,哈拉哈河附近都是沙地,日军根本挖不了掩体,匆忙挖出来的也仅是一些沙坑,根本阻挡不了苏军坦克的碾压,很多日军都是在沙坑中被苏军坦克碾成了肉饼,损失惨重。 鉴于此,日本关东军决定,先退回哈拉哈河东岸,进行战线稳定,再次从满洲抽调野战重炮联队、反坦克速射炮部队,给23师团补充武器和兵员。 就在日军补充和修整的时期,苏军也进行了调整,第57特别军扩编成第1集团军,这是苏军第一次组建具有独立作战职能的多兵种合成的大兵团,苏军是希望通过诺门坎战役来检验新战法。 新组建的第1集团军为机械化军,共计10余万人马,编成内有坦克498辆、装甲车346辆,大炮542门,飞机515架,朱可夫中将被任命为集团军司令员。 7月23日,经过了补充和修整的日军再次向哈拉哈河防线发起了攻击,可在苏军优势的重炮和坦克面前再一次败下阵来。7月24日,苏军发起了反攻,日军23师团再次被打回了哈拉哈河东岸。7月25日,关东军再次下达了停战的命令。 可苏军并没给日军整军备战的机会,8月20日凌晨,苏军趁日军半数军官到海拉尔轮休的机会,向日军发起了全面进攻,构建在蒙古平地上的日军野战工事在苏军的炮火和坦克的碾压下不堪一击。战至24日,日军全面溃退。 就在诺门坎战役打得如火如荼的时候,日本关东军已经认识到,凭借23师团和刚组建的第6军的战力是无论如何也打不赢这场战役的,为此,日军大本营决定,从关内战场抽调第5师团、第14师团、野战重炮兵第9、第10联队,速射炮9个中队,16个野战高炮队,1个飞行战队,22个 汽车 中队到达我国东北,以增强诺门坎地区。同时,关东军也从第2师团、第4师团、第7师团抽调18000余人,配属重炮部队火速增援诺门坎战场。 可远水解不了近渴,就在日军调兵遣将之际,诺门坎地区的日军已经陷入了绝境。在苏军的猛烈攻击下,战至31日,已经陷入绝境的日军开始突围,但23师团因损失过大,基本上已经名存实亡了。 9月3日,就在增援的日军准备要再次向苏军发起进攻的时候,日军大本营命令停止进攻。9月9日,日本驻苏大使东乡茂德向苏方请求停战。9月15日,苏日签订停战协定,9月16日,诺门坎战役结束。 从日本求和到双方签订停战协定,不过一周时间,从时间上来看,不仅是日方表现得很急迫,就连苏联方面表现得也迫不及待,这似乎不符合苏联一贯的作风。 其实,这也很简单,就是诺门坎战役虽小,但是却使用了苏联大量的技术性兵器,面对东线德国日益强势的压迫,苏联方面急需这些技术性兵器加入到东线。而且,在诺门坎战役经过检验的战法也需要由这些部队在全军进行推广,这才是苏联方面急于与日本方面停战的原因。不然,以苏联一贯的作风,日本不付出巨大的代价,这场战役是不会这么容易就停止的。 从战后双方统计的结果来看,苏军虽然战胜了日军,但是损失亦非常惨重,尤其是在技术性兵器远胜于日军的情况下。诺门坎战役弹药的消耗量,几乎相当于中国八年抗战消耗弹药的总和,由此也受到了西方媒体的奚落。但是,诺门坎战役却是苏联检验新战法的一个舞台,在这个舞台上,苏军检验了装甲机动部队在平原地区的作战演练、空降部队敌后作战的演练、“夜间强光照明”战术的演练、超远距离连续补给的演练,最重要的是,把深受猜疑的朱可夫解放了出来。正是这场胜利,使得朱可夫成为了苏联的英雄,进入了斯大林的视野。可以这么说,正是因为诺门坎战役的胜利,使得朱可夫一战成名,才有了日后朱可夫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大放异彩,不然,朱可夫很有可能逃不过大清洗。 日本方面。诺门坎战役给了日本陆军上了一堂生动的体验课,使得日方对苏联的重炮火力怀有深深的畏惧,产生了心理障碍,也由此开始正视和苏军在技战术方面的差距。诺门坎战役的失败,使陆军在海军面前丢尽了脸,使得日后在南进和北进的战略问题上败给了海军。 1940年7月,东条英机提出要把英、法、荷、葡等殖民地纳入势力范围的“大东亚新秩序”,即意味着日本的南进战略占据了上风。1941年5月,日本海军制定了《对南方施政要纲》,要求日本进驻南洋,进一步确定日本的南进战略。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德国要求日本履行盟约,从远东地区向苏联发起进攻。日本认为,此时向苏联发动进攻,时机还不成熟,以此为借口来搪塞德国。其实,如果不是经过了诺门坎之战,使日本陆军对苏联的心理障碍还未消除,不然,以日本陆军那些狂热的法西斯分子,又怎么会放弃这么好的机会? 诺门坎战役在整个二战时期仅是一场小型战役,而且战争爆发地所处的位置也不是特别重要。可是,这场小型战役却对二战的最后走向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其一、改变了日本北进和南进二元化并重的战略,使南进战略占据了上风,这直接影响到了日本南下攻占原属于英美势力范围的属地,最终酿成了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军参战的局面。 其二、诺门坎战役使日军重新认识到了苏军的战斗力,由过去的骄狂变成谨慎。这直接影响到了苏德战争爆发时,日本没有立即出兵西伯利亚,把苏联置于东西两面作战的不利境地的局面。 其三、在苏德战争的紧要关头,苏联敢于从远东地区抽调20个精锐师加入斯大林格勒战场,也正是源于日本战略由诺门坎战役之后,从二元化战略向南进战略的改变,不然,苏联是不敢冒此奇险抽调兵力的。

1939年风头正劲的日本为什么打不赢诺门坎战争

在战役开始之前,日本内部就有海军和陆军之间的“南进”和“北进”之争,海军要求“南进”进攻东南亚地区,抢占当地的资源;而陆军要求“北进”进攻苏联。海军之所以要向南进攻,是因为如果向南进攻,明显将以海军为主力;而如果进攻苏联,就明显要以陆军为主,其实就是海军与陆军在抢地位和资源了。

日本海军与陆军的不和也是众所周知的,当双方争执不下的时候,最终还是要看日本天皇的意思,而日本天皇多少有些偏向于海军,当然这与日本内部的政治斗争有关系,在这里就不做过多的赘述,天皇偏向于海军的原因主要是之前陆军的势力过于强大,甚至曾一度左右过日本的政局,天皇要搞下平衡。所以当天皇偏向于海军的时候,在诺门坎战役的时候对作战的支持就明显出现后劲不足的情况,在遭遇挫败后就直接与苏联停战了。

诺门坎战役的大概经过

诺门坎战役一开始也只是在东北边境地区日军与蒙古军发生了一些摩擦,随后双方就开始大打出手,蒙古军如果单独对付日军肯定是不行的,苏军便参与其中,战役主要就在日军和苏军之间展开了。

1935年起,日本便在中蒙边境地带不断地挑衅,以试探苏军的实力。1939年5月11日,日本关东军决定进攻蒙古国,占领了哈拉哈地区,并以此为跳板,打算进一步进攻蒙古,以实现陆军的“北进”计划。之后战事逐步升级,5月13日日军第23师团出动了一支小规模的部队攻占了距离诺门坎80多公里的甘珠尔庙,并不断地向蒙古地区发动进攻。苏军也随后在这一地区不断集结,以应对日军的进攻,在5月28日挫败了日军的一次进攻,此战日均战死和失踪429人,遭遇了当头一棒。

6月18日,苏军任命朱可夫为诺门坎战役总指挥,调集了更多的苏军参与到了诺门坎战场,而日军也不断地在诺门坎地区集结,6月20日出动了23师团和关东军坦克第1团、第2飞行集团支援诺门坎战场。6月21日,日军又在该地区增加了4个飞行团。双方在22-24日三天里在诺门坎地区进行了三天的空战,各有损伤,之后苏军不断增派飞机,由于苏军的飞机更为先进,日本空军在该战场逐步处在了下风。

从7月1日开始日军在诺门坎地区发动了地面攻势,但遭到了苏军的顽强反击,进展不大,7月23日日军再次对苏军发动进攻,被苏军反击打回了原地。此后战役进入到了僵持阶段。

在相持阶段的时候,苏军决心下大力气尽早解决诺门坎战事,便在8月份的时候集结了大量的兵力在诺门坎地区,而日军对此浑然不知。到8月20日苏军反击前夕,苏军已经在诺门坎地区集结了10万余人,此外还有498辆坦克、346辆装甲车、542门大炮和515架作战飞机,而此时在诺门坎前线的日军仅为23师团为主的大约25000多人。

8月20日苏军对日军发动了总攻,由于攻击的非常突然再加上日军在诺门坎地区的军力明显处于劣势,因此苏军进攻开始后日军便节节败退,虽然中间有过反击,但反击都没有效果。到了8月26日的时候23师团已完全被苏军合围,为了解救23师团,日本关东军临时调遣了第2师团一部10000余人、第4师团一部9800人、第7师团一部8000人等部队向诺门坎进发,企图挽回败局,但是在发起进攻之前的9月3日,日本大本营阻止了这场进攻,到9月9日的时候日本向苏联提出了停战要求,9月16日双方达成停战协议,诺门坎战事结束。

双方战力分析

在整个诺门坎战役中,苏军死亡9703人,伤15251人,生病701人,合计损失25655人。日军方面,战死7696人,失踪1021人,负伤8647人,生病2350人,合计损失19000余人,就伤亡情况来说,日军有62.7%的损失是由苏军的炮击和航空轰炸造成,说明在战役过程中,日军主要的损失是由苏军的火力压制所致。

此战苏军消耗了31000吨弹药,要知道这个弹药消耗量相当于斯大林格勒大反攻时期弹药消耗量的一半,而且苏军的指挥官是战神朱可夫,也是苏军当中最强的将领,他们面对的日军,基本是一支三流部队,最后伤亡比日军还要大,这也说明了当时苏军的战斗力确实不如日军。

远东战事继续扩大将对苏联极为不利

那么如果此战继续扩大下去,会发生什么情况呢?我认为如果日军真的下了决心要和苏联在远东继续打的话,那么苏联当时是赢不了的。

首先苏联的主要精力在欧洲,在苏军发动反击,日军增援部队赶到诺门坎战场的时候,时间已经到了1939年的9月份,当时德国在欧洲开始了闪击波兰的战争,随后英法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在这种情况下,苏联与德国签订了协议,共同瓜分了波兰。在德国占领了波兰后,便开始全力对付英法,而此时苏军已经将主力部队开到了波兰与德国接壤的地区,一是防范德军对苏联的进攻,二是当时苏联有个“大雷雨”计划,该计划的想法就是在德国和英法死磕的差不多的时候,苏军在德国人的东线发动进攻一举干掉德国,如果这个时候英法也精疲力尽了的话,运气好的情况甚至还可以拿下英法,一举统一欧洲,在这个大前提下,苏联在远东地区的军事力量就不会太多,如果远东地区的战事持续升级,苏联对远东地区战事的支持也非常有限。

▲1939年9月9日德国闪击波兰,欧洲战事全面爆发

其次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也不难看出,苏军在诺门坎地区对日军发动的进攻也算是拼了老命了,当时苏联的后勤运输已经到了极限,即便在兵力绝对占优、火力绝对占优、指挥官绝对占优的情况下,打出的结果还是伤亡大于日军,因此在远东地区要是真的和日本死磕,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在于当时远东地区日军的军事力量实际上是大于苏联的。诺门坎战役,日军只是出动了23师团为主的一支部队,就能和苏军打成这样的结果,而当时日军战斗力强于23师团的部队非常多,23师团充其量也只是当时日军一支三流部队。日军实际上战斗力最强的部队是日军的前20个师团再加上近卫师团,当时日本在东北地区有多少部队呢?1939年的时候,日本关东军拥有9个甲级师团(第1、2、4、5、7、8、11、12、14师团)和9个守备队,共计30万人,而从1939年到1941年,关东军进行了大面积的扩充,到1941年的时候拥有15个师团、1个装甲军和22个守备队共计100万人左右。如果日本在东北地区与苏联的战事持续升级,那么日军在这一地区增兵到百万人是不成问题的(如果日本全力支持东北战事的话),而苏联呢?到了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前夕,其在远东地区的军力为70万人左右,而这个数量明显是无法阻挡日军的。

所以如果日本全力继续打诺门坎战役,应该是能赢下来的。

1939年的时候苏联才开始大规模扩军,当年苏联军队的规模在200万人左右,他们也不可能投入过多的军力在远东地区,毕竟欧洲才是主要战场,尤其是德国、英法这样的对手,才是苏联要对付的重中之重,如果抽调过多的兵力到远东地区,不但路途遥远,兵力运输和后勤物资运输会跟不上,更为要命的问题是,欧洲战场上苏联就会处于绝对的劣势了。

或许你会说德国人在1941年6月份才对苏联发动进攻,苏联完全可以调动大量兵力到远东地区,然后在1941年之前结束战事,把兵力调回欧洲就可以了。问题在于,德国在1941年6月对苏联发动进攻是我们知道了后面的历史才做出的判断,而在当时的1939年,谁能预测到德国发动进攻的时间是1941年6月呢?而对于苏联来说,中国东北重要还是欧洲大陆重要?如果为了中国东北而丢掉了欧洲大陆,对于苏联来说才是真正的得不偿失了!

▲当时应该没有人会想到,法国如此不经打

再说下欧洲战事的情况,按照苏联的“大雷雨”计划,苏联必然要把主要的军力放在欧洲战场,只是当时苏联没有想到德国会在6个星期内就击败了法国。而在德国正式进攻英法之前,不要说当时的苏联,全世界都不会想到英法这么不经打,短时间内就让德国解决了法国。按照苏联的设想,让德国的英法死磕,如果德国真的和英法一直死磕下去,双方损失都很大,那么苏联的“大雷雨”计划还真的有很大的成功概率,拿下德国甚至英法,比拿下中国东北的意义是不在一个层次上的。因此在德国进攻波兰以及德国与英法开战期间,苏军主力就要一直待在欧洲战场而不能去远东,以便随时可以在东线对德军发动进攻。而当德国解决了法国之后,苏联的主力就更不能从欧洲调到远东了,要是这个时候德国突然发动进攻怎么办?

所以经过以上的分析,苏联在远东地区的军事力量不会太强。

日本没有继续扩大战事的原因

其实日本没有继续扩大战事的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日本高层趋向于“南进”计划,毕竟天皇要搞平衡,他不能让陆军势力过大,当日本内阁在“北进”和“南进”问题上争执不下的时候,天皇站在那边,天平就会倒向那边,明显天皇是肯定支持“南进”了。

其次在于日本在经过了2年与我国的全面战争后,资源变得非常地匮乏,如石油、钢铁、军火等重要战略物资基本靠的进口,尤其是美国的进口。在当时随着中国战事的不断扩大,美国也逐步对日本实施了禁运措施,日本也面临战争资源枯竭的境地。为了获取足够的战略资源,就需要进攻东南亚,以东南亚地区的物资资源来继续支持战争,这是“南进”的意义。而如果与苏联在远东地区开战,实行“北进”,则得不到多少战略物资,所以从获取战略物资的意义上来说,“北进”不如“南进”。

▲日本“南进”的结果就是直接把美国拖入了战争

但是站在战略角度来说,“北进”只是与苏联开战,并能够配合日本的盟友德国。而“南进”则要与美英开战,直接把最强大的国家美国拖入战争。所以从战略角度来说,“北进”好于“南进”。

当然,如果日本真的全力支持“北进”计划,在远东地区跟苏联来一场大规模的局部战争,以当时日本的国力来说,还是能够支撑的,主要就看日本的态度了。

但日本在当时来说由于政治上的问题,由于在战略物资上的问题,最终还是选择了“南进”,贯彻了日本一如既往的毛病:战术上节节胜利,战略上节节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