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克里夫巴克

克里夫·巴克?可利夫·巴克的人性探索

fwxlw fwxlw 发表于2025-07-24 10:02:25 浏览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克里夫·巴克

著名黑暗哲学家。他既是作家,又是导演,据说在绘画方面也有天赋,但没听说过他有什么著名绘画作品。克里夫巴克漫画集貌似并不是他画的。 克里夫·巴克(Clive Barker):黑暗哲学家 I have seen the future of horror, his name is Clive Barker.(我已经看到了惊悚作品的未来,他的名字叫克里夫·巴克。)----史蒂芬金 克里夫·巴克(Clive Barker)1952年生于英国利物浦,大学主修英国文学和哲学,目前定居于美国洛杉矶。30岁前,巴克已成为一名出色的画家、作家、剧作家、导演和演员,他早期的许多戏剧充满奇特、魔幻元素,这些元素后来成为其文学作品的精髓。巴克才华横溢,在导演、写作以及绘画方面都有杰出的表现,他创作的多部作品曾获世界奇幻文学最佳短篇小说奖、英国奇幻文学最佳短篇小说奖等多处奖项。他的天分使他能够借助各种媒体向世人展示他脑中那些令人战栗却又令人着迷的黑色幻想。 “我的作品就是我内心的告白。”克里夫·巴克这样说。 他是创建《Hellraiser》系列,《Candyman》系列《Nightbreed》,《Lord of Illusions》这些恐怖片经典的大师。

可利夫·巴克的人性探索

克莱夫·巴克,生于英国利物浦,画家、作家、剧作家、导演。他的天分使他能够借助各种媒体向世人展示他脑中那些令人战栗却又令人着迷的黑色幻想。在早期通过写小说成名之后,克莱夫·巴克于1986年根据自己的小说编写剧本并执导了第一部电影作品《Hellraiser》。在很多人看来,即使大家都承认这是一部恐怖片中的至尊经典,但也会同时认为它没能脱离烂恶恐怖片的范畴。大量的鲜血和被撕成碎肉的尸体让很多人的感官无法承受这部怪异的电影。但《Hellraiser》代表着一种类型电影的超颠峰。恐怖影片里再没有另一部作品象《Hellraiser》这样大胆而固执的探索和表现黑暗——一个与光明相对的,人类主观世界的谜题禁区。或者说,仅在电影这个领域里,再没有另一个艺术家象克莱夫·巴克一样不断的探索和思考人类恐惧的本质。别的导演是借助恐怖这个主题来展示技术,而克莱夫·巴克借助恐怖和黑暗来展示灵魂。“我的作品就是我内心的告白。”克莱夫·巴克这样说。这就是克莱夫·巴克的世界,一个绝对黑暗的世界,在这里,你绝对看不到一点光明,看不到一丝希望,这个既凶残又优雅的世界营造的如此精致和严谨,以至于修道士们选择同伴的口味高的离谱,必须具有超出常人的才能和意志,又要对现实感到漠然和厌倦,还要对他人怀有强烈的憎恨和恶意,这才有资格进入地狱接受永恒的酷刑折磨,一般人打开盒子只会被拴着铁链的钩子勾住皮肤,然后撤成碎块。在这个系列的电影中,你绝对看不到神明的庇佑,看不到正义的伟大,看不到邪不能胜正的定律,一切都在此颠覆,只有痛苦和刑拷是永恒,修道士总是笑到最后的那个,而他们的数量也在持续增加中。克莱夫·巴克很难讲属于哪一类,他拍恐怖片应该算是老前辈了,而他的恐怖片既有西方导演的特征,也有日本恐怖片的特色。总结的来说,克里夫巴克喜欢讲述“地下世界”的故事,在他创作的小说、漫画、电影、电脑游戏中,总是会存在一个隐藏很深不为绝大多数人所知的黑暗世界,这个黑暗的世界会以只字片语、传说的方式流传于人世间,而这个世界里的造物是极为强大的,拥有常人难以想象的力量,在它们那里,人类没有任何值得尊重的地方,只是待宰的羔羊,人类存在的价值只是给黑暗中的生命或者鬼怪提供血肉。而电影一开始的时候,总是以凡俗平常的视角讲述某个普通人的生活,慢慢的传言、怪事出现在主人公周围,而只有好奇心和正义感强烈的主人公独自抽丝剥茧、层层深挖,最后真相揭晓的时候,主人公往往会发现自己接触到了一个超乎想象的世界,而这个时候,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养鬼吃人》、《午夜食人列车》、《Candyman》、电脑游戏《不死亡灵》、《耶利哥》等等无不体现这种创造思路。在很早以前有一个恐怖小说作家洛夫可拉夫特(创造了“古神”系列,暴雪的《魔兽世界》中出现的“上古之神”就是参照了该系列创造的),也是用这种思路写作小说的,巴克一定受过他的影响。而巴克电影中最招惹眼球的,必然是那些畸形扭曲、血肉模糊的怪物造型和千奇百怪、花样繁多的肉刑,乍一看,很可能将克莱夫·巴克归在最恶俗、最不入流的那类导演中去。事实上,这些对肉体的摧残折磨,正是克莱夫·巴克的风骨所在,西方恐怖片以血流成河著称,骨碎筋连、皮开肉绽只是噱头,真正用来抓观众心的,还是主人公的生死问题。而克莱夫·巴克应该是对那种隔靴搔痒、蜻蜓点水般的狗血桥段充满了鄙视,在他的电影中,把痛苦的作用上升到了前无古人的地步,生死已经无足挂齿,看完后,总是会觉得“真还不如死了好啊”,那些我们平时想都不敢想的怪异酷刑,在电影中产生了强烈到了极点的视觉冲击力和电影张力,巴克就是这样,要玩就玩尽,玩到极致,我要的不是你害怕,我要的是你战栗。走到这一步的巴克,已经不再是拍一部电影,而是在讲述一种黑暗哲学,一种湮没光明的,颠覆所有常识的哲学,值得重视的生死已经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支配、占有、折磨、痛苦,以及其中的领悟和超脱。与死亡摇滚等其他与死亡相关的艺术不同,克莱夫·巴克的作品强调的不只是疯狂、颠覆、破碎、堕落等主题,他就好象一个苦行僧,主张的是借助肉体的痛苦达到灵魂的救赎,追求的是一种由魔入道的境界。鲜血和残破的躯体是克莱夫·巴克作品中的符号,象征着恐惧,欲望等这些人类最原始的情感。

克里夫·巴克的小说

(1985) The Damnation Game (1986) The Hellbound Heart (1987) Weaveworld (1988) Cabal (1989) The Great and Secret Show (1991) Imajica (1992) The Thief of Always (1994) Everville (1996) Sacrament (1998) Galilee (2001) Coldheart Canyon: A Hollywood Ghost Story (2001) Tortured Souls (2002) Abarat (2004) Abarat: Days of Magic, Nights of War (2007) Mister B. Gone (2009) Mr. Maximillian Bacchus And His Travelling Circus (2011) The Candle in the Cloud (2011) Absolute Midnight (?) The Scarlet Gospels (?) Abarat: The Dynasty of Dream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