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格尔尼卡反映了什么内容在这幅画中作者的寓意是什么
一、内容简介:
油画《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此画结
合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风格,表现痛苦、受难和兽性:画中右边有一个妇女举手从着火的屋上掉
下来,另一个妇女拖着畸形的腿冲向画中心;左边一个母亲与她已死的孩子;地上有一个战士的尸
体,他一只断了的手上握着断剑,剑旁是一朵正在生长着的鲜花。画面以站立仰首的牛和嘶吼 的
马为构图中心。画家把具象的手法与立体主义的手法相结合,并借助几何线的组合,使作品获得
严密的内在结构 紧密联系的形式,以激动人心的形象艺术语言,控诉了法西斯战争惨无人道的暴
行。
寓意:
画面正中发出撕裂的哀鸣的马,是遭受苦难的西班牙人民的象征。画面左上角露出狰狞的笑的牛
头,是残暴与黑暗的象征。其它则是表现人民所受到的苦难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暴烈恐怖的气氛。
从艺术的角度赏析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并结合这幅画阐述为什么艺术是一种世界
根据您的问题,帮您解答。20世纪初以毕加索为代表的一群青年画家推出了立体主义。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为世博会西班牙馆创作的一幅壁画作品。壁画描绘了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遭到德军轰炸后的惨状。画面描绘了牛头、马、灯、抱孩子的母亲、断臂倒地的战士、奔跑的人、举灯的女人等形象。塑造了充满死亡、恐怖和呐喊的氛围。控诉了法西斯战争惨无人道的暴行。画面构图饱满,场景混乱。色彩以黑白灰为主色调。突出了恐惧哀痛的气氛。作者采用叠加、拼贴、重组形象的造型手法。彻底摒弃了物体的自然形象,给人以热烈的视觉冲击。壁画格尔尼卡表达了画家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和抗议有力地揭示了侵略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的暴行。通过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这幅画可以总结出。艺术是记录这个世界美好与罪恶的证据。希望可以帮到你,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继续提问,望采纳。
《格尔尼卡》是谁的作品
毕加索。
《格尔尼卡》是西班牙立体主义画家帕勃洛·鲁伊斯·毕加索于20世纪30年创作的一幅巨型油画,长7.76米,高3.49米,现收藏于马德里国家索菲亚王妃美术馆。毕加索以这种精心组织的构图,将一个个充满动感与刺激的夸张变形的形象,表现得统一有序。
毕加索采用了剪贴画的艺术语言,画中那种剪贴的视觉效果,并不是以真正的剪贴手段来达到的,而是通过手绘的方式表现出来。那一块叠着另一块的“剪贴”图形,仅限于黑、白、灰三色,从而有效地突出了画面的紧张与恐怖气氛。
作者
巴勃罗·毕加索,是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毕加索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是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天才之一。代表作品:《格尔尼卡》《和平鸽》《亚维农的少女》《生命》。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运用象征性手法表现出悲剧气氛.是一幅抽象画.构图:松散零乱,象轰炸后支离破碎的景象.色彩:黑、白与灰色给人阴森恐怖的感觉,烘托出悲惨的气氛.方法:抽象与象征性相结合,表达作者对法西斯暴行表示强烈抗议.《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作于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它用象征性的艺术手法对30年代西班牙内战期间德国纳粹空军轰炸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杀害数千无辜平民百姓的事件进行了控诉,有力揭露了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的暴行. 1937年,西班牙的格尔尼卡小镇为德国法西斯空军夷为平地,他闻讯后极为愤慨,就为巴黎世界博览会西班牙馆画了《格尔尼卡》这幅壁画,对法西斯暴行表示强烈抗议。此画结合立方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风格表现痛苦、受难和兽性:画中右边有一个妇女举手从着火的屋上掉下来,另一个妇女冲向画中心;左边一个母亲与一个死孩;地上有一个战士的尸体,他一手握剑,剑旁是一朵正在生长着的鲜花;画中央是一匹老马,为一根由上而下的长矛刺杀,左边有一头举首顾盼的站着的牛,牛头与马头之间是一只举头张喙的鸟;上边右面有一从窗口斜伸进的手臂,手中掌着一盏灯,发出强光,照耀着这个血腥的场面。全画用黑、白与灰色画成。这幅画描绘了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遭德军飞机轰炸后的惨状 .
格尔尼卡是一幅怎样的画
格尔尼卡画是西班牙画家巴勃罗·毕加索(1881年10月25日-1973年4月8日)以法西斯纳粹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的重镇格尔尼卡、暴杀害无辜的事件创作的一幅画。
《格尔尼卡》是西班牙立体主义画家帕勃洛·鲁伊斯·毕加索于20世纪30年创作的一幅巨型油画,长7.76米,高3.49米,现收藏于马德里国家索菲亚王妃美术馆。该画采用了写实的象征性手法和单纯的黑、白、灰三色营造出低沉悲凉的氛围,渲染了悲剧性色彩,表现了法西斯战争给人类的灾难。
格尔尼卡画结合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风格,表现痛苦、受难和兽性:画中右边有一个妇女举手从着火的屋上掉下来,另一个妇女拖着畸形的腿冲向画中心;左边一个母亲与她已死的孩子;地上有一个战士的尸体,他一只断了的手上握着断剑,剑旁是一朵正在生长着的鲜花。
画面以站立仰首的牛和嘶吼的马为构图中心。画家把具象的手法与立体主义的手法相结合,并借助几何线的组合,使作品获得严密的内在结构紧密联系的形式,以激动人心的形象艺术语言,控诉了法西斯战争惨无人道的暴行。
扩展资料
毕加索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几经变化。也许是对人世无常的敏感与早熟,加上家境不佳,毕加索早期的作品风格充满了早熟的忧郁,早期画近似表现派的主题。在求学期间,毕加索努力地研习学院派的技巧和传统的主题,而产生了像《第一次圣餐式》这样以宗教题材为描绘对象的作品。
德加的柔和的色调,与罗特列克所追逐的上流社会的题材,也是毕加索早年学习的对象。在《嘉列特磨坊》、《喝苦艾酒的女人》等画作中,总看到用罗特列克手法经营着浮动的声光魅影,暧昧地流动着款款哀伤。毕加索十四岁那年与父母移居巴塞罗那,见识了当地的新艺术与思想。
然而正当他跃跃欲试之际,却碰上当时西班牙殖民地战争失利。政治激烈的变动导致人民一幕幕悲惨的景象,身为重镇的巴塞罗那更是首当其冲。也许是这种兴奋与绝望的双重刺激,使得毕加索潜意识里孕育着蓝色时期的忧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