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尼克孜火烧赤壁怎么回事

哈尼克孜火烧赤壁怎么回事(火烧赤壁是真的吗)

fwxlw fwxlw 发表于2025-08-13 19:35:26 浏览1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火烧赤壁是真的吗

火烧赤壁是真的,但有些关于它的故事个别是有点夸张。 赤壁之战是指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西北)一带大胜曹操军队,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著名战役。战争日期在公元208年七月—十二日。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之一。 战争日期:公元208年7月~12月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一说今嘉鱼东北)一带大败曹操军队,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著名战役。 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作玄武池训练水兵,并对可能动乱的关中地区采取措施,随即于建安十三年七月出兵十多万南征荆州(约今湖北、湖南),欲一统南北。时孙权已自江东统军攻克夏口(今武汉境),打开了西入荆州的门户,正相机吞并荆、益州(治成都),再向北发展;而依附荆州牧刘表的刘备,“三顾茅庐”得诸葛亮为谋士,以其隆中对策,制定先占荆、益,联合孙权,进图中原的策略,并在樊城大练水陆军。曹操军劳师、水土不服、短于水战、战马无粮等弱点,坚定了孙权抗曹决心。孙权不顾主降派张昭等反对,命周瑜为大都督,程普为副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率3万精锐水兵,与刘备合军共约5万,溯江水而上,进驻夏口。 曹操乘胜取江陵后,又以刘表大将文聘为江夏太守,仍统本部兵,镇守汉川(今江汉平原)。益州牧刘璋也遣兵给曹操补军,开始向朝廷交纳贡赋。曹操更加骄傲轻敌,不听谋臣贾诩暂缓东下的劝告,送信恐吓孙权,声称要决战吴地。冬,亲统军顺长江水陆并进。 孙刘联军在夏口部署后,溯江迎击曹军,遇于赤壁。曹军步骑面对大江,失去威势,新改编及荆州新附水兵,战斗力差,又逢疾疫流行,以致初战失利,慌忙退向北岸,屯兵乌林(今湖北洪湖境),与联军隔江对峙。 曹操下令将战船相连,减弱了风浪颠簸,利于北方籍兵士上船,欲加紧演练,待机攻战。周瑜鉴于敌众己寡,久持不利,决意寻机速战。部将黄盖针对曹军“连环船”的弱点,建议火攻,得到赞许。黄盖立即遣人送伪降书给曹操,随后带船数十艘出发,前面10艘满载浸油的干柴草,以布遮掩,插上与曹操约定的旗号,并系轻快小艇于船后,顺东南风驶向乌林。接近对岸时,戒备松懈的曹军皆争相观看黄盖来降。此时,黄盖下令点燃柴草,各自换乘小艇退走。火船乘风闯入曹军船阵,顿时一片火海,迅速延及岸边营屯。联军乘势攻击,曹军伤亡惨重。曹操深知已不能挽回败局,下令烧余船,引军退走。 追问: 那只欠东风是怎么回事?

简要分析赤壁之战蕴含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哪些特征

历史上的赤壁之战发生于东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在这个规模宏大的战役中,孙权、刘备结成联盟,以五万军队抗击曹操统率的数十万大军,巧用火攻,大败曹军,为魏、蜀、吴三分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理所当然地成为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的重要题材。然而,史书有关赤壁之战的记载甚为简略。《三国志》限于“正史”体例,将有关材料分别插入多篇纪传,显得零乱琐碎;《资治通鉴》综合各种材料,大致勾画出事件的轮廓,但首尾不过三千余字。罗贯中在充分掌握史料的基础上,努力发挥想象的天才,巧妙运用多种形式的艺术虚构,写出了整整八回大书,创造出一个既反映历史本质而又具有充分艺术真实的、波澜起伏而又妙趣横生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的情节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段落。情节开端。写曹操不战而得荆州,刘备败走江夏之后,诸葛亮奉命来到江东,与孙权共商大计。面对乘胜而来、号称八十三万的曹操大军,孙权集团内部主降与主战两派争论不休,孙权本人举棋不定。诸葛亮舌战群儒,巧说孙权,智激周瑜; 鲁肃力排众议,周瑜力主抗曹,孙权终于作出抗曹的决断。于是孙、刘联盟形成,周瑜率兵到赤壁抗击曹军。(第43—44回)情节开展。写吴军与曹军在三江口初次交兵,吴军小胜,初试锋芒;曹操命水军正、副都督蔡瑁、张允加紧操练,蔡、张部署得法,周瑜视为心腹之患,决意除之。曹操谋士蒋干自告奋勇前往江东,欲说周瑜来降;周瑜将计就计,巧设“群英会”,让蒋干盗走伪造的蔡瑁、张允致周瑜之信,使曹操怒而杀掉二人。周瑜忌诸葛亮之才,故设陷井,请诸葛亮监造十万枝箭;诸葛亮草船借箭,使周瑜自叹弗如。周瑜请教诸葛亮,二人不谋而合,定下火攻之策。东吴老将黄盖密献“苦肉计”,阚泽代其投递诈降书,取得曹操信任。蒋干再到江东;周瑜再度设谋,让蒋干把庞统引去见曹操;庞统巧设“连环计”,促使曹操把战船连锁在一起。曹操自以为胜券在握,在长江上大宴文武,横槊赋诗,刺死刘馥,骄盈之态无以复加。周瑜作好火攻准备,忽然想起风向不对,愁闷无措;诸葛亮故弄玄虚,巧“借”东风。(第45回—第49回前半)情节高潮。东吴军发起总攻,先由黄盖以投降为名,率领装满燃料的船只逼近曹军水寨,突然举火,随后各路人马分头攻击。刘备军密切配合,分头掩杀曹军。曹军猝不及防,大败亏输,伤亡惨重。(第49回后半—第50回前半)情节结局。曹操率领残兵狼狈逃窜,沿途不断遭到截击,在华容道又遇关羽埋伏;关羽禁不住曹操软语告求,顾念旧情,“义释”曹操。曹操逃至南郡,布置防务以后,退回许昌。(第50回后半)“赤壁之战”在艺术上获得了很高的成就。综观其全部情节,可以看到这样几个显著的艺术特点:(一) 情节框架基本符合史实与故事内容大量虚构的辩证统一。《演义写赤壁之战,从诸葛亮往见孙权,孙权决计抗曹;到曹、吴两军初次交锋,曹军受挫;再到周瑜决定火攻,黄盖献计诈降;再到曹军连锁战船,为吴军火攻提供有利条件;再到吴军趁东南风刮起之机,发动火攻,使曹军惨败;直到曹操败走华容道。这条情节主线与历史事实是基本吻合的,它体现了《演义》的现实主义精神,使读者觉得《演义》所写“像”那么回事。但是,细看各回的内容,那些最吸引人的故事,如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蒋干盗书、草船借箭、阚泽下书、庞统诈献连环计、诸葛亮巧借东风等等,却大多出于虚构。作者或移花接木,张冠李戴,或更改时间,调整关系,或添枝加叶,踵事增华,或巧加捏合,凭空虚构,把这些故事写得十分生动传神。正是史实与虚构的有机融合,使整个单元既不违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又充满了情节的丰富性与生动性,令人读来兴会酣畅,爱不释手。(二) 善于集中笔墨,着重描写战争双方决战前的力量对比、形势分析和战略战术的运用,从而揭示出决定胜负的根本原因; 而决战时的厮杀拼夺,则只是粗笔勾勒,一带而过。《演义》写赤壁之战共用八回篇幅,前面的六回半几乎都是写决战之前双方的斗智,展现双方将帅的精神风貌和气度胸襟。从舌战群儒到草船借箭,从黄盖诈降到庞统献计,从曹操横槊赋诗到诸葛亮巧借东风,作者有条不紊地描写了战争双方的谋略和部署,揭示了双方攻守之势的转化,从而使读者从战争的进程就能看到它的结局。而直接描写火烧赤壁的,仅仅只有一回篇幅。这种写法,体现了“斗智优于斗力”的思想,体现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军事规律,堪称描写战争的成功范例。(三) 善于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在“赤壁之战”这个单元里,真正的主角是诸葛亮。作者将他置于曹操与孙、刘联盟的矛盾和联盟内部矛盾的漩涡之中,通过一次又一次的严峻考验,使他的远见卓识、雅量高致和神机妙算焕发出越来越强烈的光彩。正是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周瑜的忠于国事、英武机智和胸襟狭隘,曹操的骄傲自大、文过饰非和多疑猜忌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也正是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一些次要人物的性格也表现得相当鲜明,如鲁肃的忠厚诚笃,黄盖的忠勇慷慨,阚泽的胆识辩才,甘宁的机警敏悟,庞统的满腹韬略,蒋干的愚而自用,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自然,在今人看来,作品对某些人物性格的把握不无可议之处,但在六百多年前,罗贯中刻画人物的本领达到如此水平,却是令人惊羡的。(四)描写富于变化,有张有弛。《演义》不是平铺直叙地交代战争的过程,而是充分注意到战争的复杂性,多角度、多侧面地加以表现。作者拥有几副笔墨,既善于用粗犷的笔调,叙写金戈铁马、雷震霆击的大场面,又巧于用细腻的笔触,描写光风霁月、诗情画意的小镜头:他不仅把矢石交飞的三江口初战写得紧凑腾挪,而且善于一浪高一浪地安排敌对双方的隔江斗智和周瑜、诸葛亮之间又联合又斗争的精采情节,还善于在扣人心弦的紧张斗争中,忙里偷闲,用抒情笔墨点染庞统挑灯夜读,曹操横槊赋诗等插曲,使读者时而屏息静气、提心吊胆,时而舒心涵咏、会意微笑,真是张弛有度,相映成趣。(五) 善于浓墨重彩地渲染战场气氛,给人以身临其境的逼真感受。书中描写东吴军队发动总攻,火烧赤壁时,有这样几句:“黄盖用刀一招,前船一齐发火。火趁风威,风助火势,船如箭发,烟焰涨天。二十只火船,撞入水寨,曹寨中船只一时尽着;又被铁环锁住,无处逃避。隔江炮响,四下火船齐到,但见三江面上,火逐风飞,一派通红,漫天彻地。”急促有力的语言,把战况之激烈、吴军之勇猛写得活灵活现,如在目前,令人叹为观止。总之,“赤壁之战”写得云霞满纸,瑰丽多彩,使人百读不厌。它的成功,加上《演义》中其他许多精采的战争描写,使《演义》在古代战争题材作品中堪称独步,不愧为古代的“全景军事文学。”在“赤壁之战”这个单元里,作者笔下生花,触处皆春,创造了一连串引人入胜的情节,数百年来,一直为广大读者津津乐道。下面选出“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蒋干盗书”、“草船借箭”、“横槊赋诗”、“火烧赤壁”、“华容放曹”这七个主要的片段,分别进行艺术鉴赏。

历史上的火烧赤壁是否存在

“赤壁之战”可以说是汉末三国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史上知名度最高的战争之一,更是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最精彩的章节。但奇怪的是,《三国志》中却有好几种有关“赤壁之战”的记载,而且各种记载之间的区别极大,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三国志》有关“赤壁之战”的记载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的记载:“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按照这个记载,赤壁似乎并没有发生什么大战,曹操是因为军队遭遇了大规模疾病而主动撤退的。

第二种记载是《三国志·蜀书·先主传》的记载:“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按照这个记载,赤壁之战好像是刘备指挥的。

第三种记载是《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的记载,这也是如今大家最熟悉有关“赤壁之战”的历史记载:“时刘备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与鲁肃遇於当阳,遂共图计,因进住夏口,遣诸葛亮诣权,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

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有个习惯:将最真实或者最详细的记载写在历史事件的核心主导者的传记中。“赤壁之战”的主导者是周瑜,所以《三国志》把此战的详细经过记载在周瑜的传记中,其他参与者的传记则是大略记载,导致不同人传记中的记载不一样。

另外,陈寿当时是分别编撰了《魏书》、《蜀书》、《吴书》三部史书,直到北宋年间才将这三部独立的史书合在一起变成了我们如今看到的《三国志》。正因为原本是三部独立的史书,所以《魏书》、《蜀书》、《吴书》有关同一历史事件的记载侧重点不一样。

赤壁之战是周瑜指挥并打赢的,所以《吴书》的记载不仅详细而且是以周瑜为主。《蜀书》记载的赤壁之战自然是以刘备为主,但过程只能简略。而《魏书》要“为尊者讳”,不能详细记载曹操丢大人的惨败,所以在《魏书》的记载中,赤壁之战好像没有发生一样。

火烧赤壁是怎么来的

曹操大体上统一了北方以后,便又举兵南下。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挥兵进攻荆州。荆州牧刘表早已病瘫在床,听说曹操亲率大军到来,惊吓而死,次子刘琮投降曹操。刘备在新野打击曹操的先头部队以后转移到樊城,自知兵力难以对抗曹操大军,又率部南撤。沿途十余万百姓因听说曹操一再屠城的历史,便抛家弃业,扶老携幼,跟随刘备逃命。曹操以轻骑日行三百里追击刘备,在当阳长坂追上并大败刘备。这时,吴使鲁肃也赶到了当阳长坂,他建议刘备与孙权联合抗曹。刘备率残部和部分百姓,得到关羽的接应,乘船撤至夏口。曹操刘备派诸葛亮随鲁肃到柴桑见孙权,商谈联合抗曹之事。此时,曹操派人给孙权送来恫吓信,扬言:“今治水军八十万,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孙权见信拿不定主意,身边群臣除鲁肃外,皆主降曹。鲁肃为孙权分析群臣可降而独他不能降的道理:“群臣降了仍不失封官,而你降了便失去江东三世基业。”鲁肃建议,召回周瑜决策。周瑜、诸葛亮为孙权分析了形势:“在军队数量上,曹军占优势。但曹军士卒多为北方人,不习水战,到长江上作战是舍长用短;曹军远来,不服水土,多生疾病;远距离作战,供给线太长;曹操后方并未安定,荆州降部人心未稳,西方韩遂、马腾仍是威胁。曹军犯此数忌,虽多必败。我方擅长水战,补给方便,加之是背水一战,上下齐心,定能破曹。”经周瑜、诸葛亮分析了能战胜曹操的有利条件,孙权便下决心联合刘备共同抗击曹操。曹操由江陵顺流而下,在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与孙、刘联军相对峙。当时,曹操实有军队二十几万人,孙、刘联军约五万人。但双方一交手,曹军便吃了一个败仗,曹军这才发现不习水战的缺点。为了练习水战,曹操以荆州降将蔡瑁、张允为水军都督,设立水寨,教习水战。周瑜得知曹操用蔡瑁、张允操练水战的消息,便设反间计除去此二人。此时,正好有个蒋干帮了周瑜的忙。蒋干是曹操的幕宾,他对曹操说,他与周瑜是同窗好友,愿往江东劝说周瑜来降。曹操甚喜,即派蒋干前去。蒋干到周瑜寨中,受到周瑜的热情接待。周瑜大张筵席,奏军中得胜之乐,轮换行酒,至深夜方罢。周瑜佯作醉酒之状,携蒋干入帐共寝,抵足而眠。周瑜已预先设好圈套,在帐内桌上放了一卷文书,其中有蔡瑁、张允联结东吴共图曹操的信。周瑜和衣卧倒,呼声如雷。蒋干至夜二更起视,残灯尚明,偷看桌上的书信,发现蔡瑁、张允联结东吴的信,大惊,遂将信暗藏于衣内,上床假装睡着。至五更,蒋干起身,周瑜仍装睡着,蒋干便径回曹营。曹操见蒋干偷回的信大怒,便立即斩了蔡瑁、张允。二将被斩以后,曹操方省悟说:“我中计了。”曹操又在众将内选毛玠、于禁为水军都督,以代蔡、张二人之职。又派蔡瑁之族弟蔡中、蔡和去东吴诈降,为奸细内应,以通消息。周瑜识破其诈降,正好将计就计。大江之上,两军作战是以弓箭为先。孙、刘联军与曹军作战,需要箭的数量很大。为此,周瑜请诸葛亮在十天之内,监造十万支箭。在短短的十天之内,要造出十万支箭是不可能的。诸葛亮预知近期长江有大雾,他造箭的办法是乘大雾用草船向曹操借箭。因此,他答复周瑜,不用十天,只要三天就可完成十万支箭。鲁肃对此非常吃惊,便来到诸葛亮处察看。诸葛亮请鲁肃借给他二十条船,每条船配备军士三十人,船上一律用青布作幔帐,各扎稻草束干余,分布于幔帐两边。这样,包管三天后交出十万支箭,并要求鲁肃保密。鲁肃按照诸葛亮的要求办妥以后,不见诸葛亮动作。直到第三天四更天时,诸葛亮才秘密邀请鲁肃来到船中,对鲁肃说,请你一同去取箭。诸葛亮命士卒用长绳将二十条船连在一起,向北岸魏营的方向开去。这天晚上,大雾迷漫,大江之上更是迎面不辨人影。到五更天时,船已靠近曹营水寨了。这时,诸葛亮命军土将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线儿摆开,就在船上擂鼓呐喊。鲁肃很害怕地问诸葛亮:“你这样大吹大擂,假若曹操率兵来攻,如何是好?”诸葛亮说:“我料到曹操见大雾迷漫,不辨虚实,必不敢出兵,我们只管喝酒取乐,等天亮雾散,便回营去。”曹操营中听得江上擂鼓呐喊,水军都督毛玠、于禁慌忙报告曹操。曹操下令:江上重雾,吴军忽至,必有埋伏,切切不可轻动,可拨水军弓弩手五千人前去以乱箭射之。又派人叫张辽、徐晃各带陆军弓弩手三千人前往江边助射。这样,水陆两军弓弩手合计约万余人。霎时,箭如雨骤。过了一阵,诸葛亮又叫军士把船掉个方向,船头朝东,船尾朝西,并且更接近水寨受箭,还继续擂鼓呐喊。就这样,一直到日出雾散,诸葛亮才下令向江东返航。这时,稻草束上已排满了箭。等曹操发觉派兵来追时,诸葛亮的船已经走了二十多里,曹兵无法追上。在返航的船上,诸葛亮叫士兵大略计算一下,每条船上约五六千支箭,二十只船就有十万支箭。船到岸边,周瑜派五百军士在江边等候搬箭,总计十万有余。诸葛亮草船借箭,为孙、刘联军打败曹军创造了条件。周瑜、诸葛亮计议,采用火攻的办法,击破曹操。为了实行火攻,需要有一将诈降,才能接近曹营水寨。老将黄盖愿以苦肉计担当此任。周瑜便大会诸将于帐下,在攻击曹军问题上,黄盖故意与周瑜发生冲突,周瑜大怒,命左右将黄盖痛打一百棒,打得黄盖皮开肉绽。此时蔡中、蔡和也在帐下,看在眼里。众官扶黄盖归本寨,昏绝几次。动问之人,无不泪下。当时,参谋阚泽来问,黄盖告以苦肉计诈降之情,需有人献诈降书。黄盖与阚泽相善,知其能言有胆量,便欲请他献诈降书。阚泽欣然应允,领了黄盖的诈降书,投奔曹操营寨。曹操将诈降书看了十余次,忽然张目大怒说:“我自幼熟读兵书,深知奸伪之道,你既是真心献书投降,如何不明约几时?”阚泽说:“岂不闻背主之窃,不可定期,倘今日约定日期,急切下不得手,这里反来接应,事必泄漏,但可觑便行事,岂可预期相订呢?”曹操闻言,改容下席而谢。此时曹操又接到蔡中、蔡和密报,故对阚泽深信不疑。阚泽回江东后,另自修书,派人密报曹操,书中具言:“黄盖欲来,未得其便;但看船头青龙牙旗而来者即是也。”采用火攻,还要进行周密布置。周瑜使鲁肃问计于庞统。庞统对鲁肃说:“欲破曹兵,须用火攻;但大江之上,一船着火,余船四散,除非献连环计,教他把船钉在一处,然后可成。”周瑜深服其论,即请庞统行此计。庞统乃当今名士,到曹营后深受曹操欢迎。此时曹军因不服水土,俱生呕吐之疾,多有死者,曹操正虑此事。庞统说:“大江之中,潮起潮落,风浪不息,北兵不惯乘舟,受此颠簸,便生疾病。若以大船小船各皆搭配,或三十为一排,或五十为一排,首尾用铁环连锁,上铺宽板,不仅人可渡,马也可走,乘此而行,任他风浪潮水,都不足惧。”曹操采纳此计,连夜打造连环大钉,锁住战船。火攻须借风势,曹操营寨在西北,东吴营寨在东南,时值隆冬,多西北风,难以采用火攻。因此,周瑜焦虑成疾。诸葛亮知道周瑜是心病,用笔写了十六个字:“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写毕,递与周瑜说:“此都督病源也。”周瑜以实情告之,并说:“事在危急,望即赐教。”诸葛亮懂得天文,预测十一月二十日起有三天东南风,便对周瑜说:“都督若要东南风时,可于南屏山建一台,我可于台上作法,借三日东南大风,助都督用兵,并告以起风时日。”周瑜大喜,随即着手火攻准备。黄盖已自准备火船二十只,船头密布大钉,舱内装载芦苇干柴,灌以鱼油,上铺硫黄、焰硝引火之物,各用青布油单遮盖;船头上插青龙牙旗。至期东南风起,周瑜调拨六路船只,分别火烧曹操各地寨栅。令黄盖安排火船,使小卒驰书约曹操,今夜来降。又安排战船四队,每队各引战船三百只,随于黄盖船后接应。诸葛亮回到夏口,也调拨兵马在各险要处埋伏,阻击曹操败逃军队。曹操在大寨中,只等黄盖消息。当日东南风甚紧,程昱入告曹操:“宜预提防”,但曹操并不当回事。此时,黄盖派人乘小船送密书给曹操,告以今晚二更有运粮船到,船上插青龙牙旗便是。曹操大喜,遂与众将来水寨大船上,观望黄盖船到。黄盖乘一路顺风,望赤壁进发。黄盖船距曹寨二里水路,前船一齐发火,火趁风威,风助火势,船如箭发,烟焰涨天。二十只火船,撞入水寨,曹操船只一时尽着,又被铁环锁住,无处逃避。隔江炮响,四下火船齐到,三江上面,火逐风飞,一派通红,漫天彻地。曹军岸上营寨,也几处起火,当晚满江火滚,喊声震地。东吴韩当、蒋钦两军从赤壁西边杀来,周泰、陈武两军从赤壁东边杀来,周瑜、程普、徐盛、丁奉火船都到。三江水战,赤壁麈兵,曹军着枪中箭,火焚水溺者不计其数。张辽保护曹操引百余骑往乌林地区奔走,又遇吴军袭击,只得望夷陵而走,路上聚集了徐晃、张邰、许褚等军马。走至五更,行至乌林之西,宜都之北的险要处,赵云引伏兵杀出,操教徐晃、张邰敌住赵云,自己冒烟突火而去。行至葫芦口,又被张飞伏兵击杀一阵,曹操狼狈奔走,回顾众将多已带伤。到了华容道,又被关羽拦截。曹军见了,皆丧魂落魄。曹操向关羽求情说:“曹操兵败势危,到此无路,望将军以昔日之情为重。”关羽是重义气的人,想起当日曹操许多恩义,又见曹军惶惶,皆欲垂泪,一发心中不忍,长叹一声,放曹军过去。曹操脱了华容之难,行至谷口,回顾所随军兵,只有二十七骑,损失惨重。赤壁之战是一个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曹操以压倒优势的兵力,指望一举击败孙、刘联军;但他没有重视军队的弱点,反而傲然自得,所以骄兵必败。孙、刘联军兵少而精,根据曹军水寨的特点,采取火攻的策略,并为火攻进行了周密的谋划,使曹操几次中计,为火攻创造了必胜的条件。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赤壁之战(汉末曹操和孙刘联军的作战)_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B5%A4%E5%A3%81%E4%B9%8B%E6%88%98/81515?fromtitle=%E7%81%AB%E7%83%A7%E8%B5%A4%E5%A3%81&fromid=582993&fr=aladdin

“火烧赤壁”到底有没有“借东风”

正史: 正史上诸葛亮并没有参与赤壁之战,也并没有呼风唤雨之能,指挥赤壁之战的人是周瑜,东风是长江上的一种自然现象,长期在当地操练水军的周瑜和黄盖对什么时候起东风非常清楚,他们聪明地抓住了这一战机打败了曹军,此外周瑜心胸也非常宽广,与演义描写完全不同。 演义 小说《三国演义》中有一段脍炙人口的「借东风」故事。在曹操进攻荆州的时候,刘备孙权两家结成了抗曹联盟。孙权大将周瑜十分嫉妒刘备军师诸葛亮的才能,想把他置于死地。他让诸葛亮十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并立下军令状,若误期造不出便以军法从事。诸葛亮巧妙地利用长江的大雾,在夜里用数十只绑满稻草人的船只在曹营前击鼓呐喊。曹军用箭射击,结果全都射在稻草人身上,诸葛亮不费吹灰之力便得箭十多万支。 诸葛亮又与周瑜共同制定了火攻曹营的计划。但连日来江上一直刮西北风,用火攻不但烧不着北岸的曹兵,反而会烧到自己。周瑜为东风之事闷闷不乐,病倒在床上。诸葛亮知道后,给周瑜开了个「药方」,周瑜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欲破曹兵,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承认自己的心事被诸葛亮猜中,便问诸葛亮有何办法。诸葛亮说他能借来东风,他让周瑜为他搭起高九尺的七星坛,然后自己在坛上做法。几天之后,果然刮起了东南风。周瑜更觉得诸葛亮不可留,便派人赶到七星坛去杀诸葛亮。然而诸葛亮早就料到周瑜会有这一手,事先离开了七星坛,回自己的根据地夏口去了。临走还给周瑜留下这样的话:「望周都督好好利用此风大破曹兵,诸葛亮暂回夏口,异日再容相见。」周瑜只得作罢。

火烧赤壁是怎么回事呢

火烧赤壁的故事:曹操率领大军占领荆州,虽然威震四海,势如破竹,但是却十分骄傲,警惕性不高,认为孙刘联军不堪一击,一举就可以击破。所以,曹操对孙刘联盟估计不足.而孙刘联军水陆两军人马不足五万,虽然力量弱小,但是上下军民团结一心,所以士气大增,并在周瑜的正确指挥和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帮助下,找到对方的弱点。11月,曹操率领10万大军,进攻刘备。周瑜、黄盖等人发现连环船有不易躲避火烧的致命弱点,决定利用火攻;江南每年在12月有几天是反常吹东南风;为方便放火,周瑜、黄盖使出“苦肉计”,曹操蒙骗上当。而联军充分利用了有利的条件,所以赢得胜利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赤壁之战,曹操的所有水军全部丧失,而刘备、孙权在赤壁之战后实力大大增强,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中国的机会。火烧赤壁的介绍:赤壁之战,是指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

火烧赤壁的起因经过结果

  火烧赤壁的起因是曹操统一了北方,企图南下统一全国;结果是周瑜火烧赤壁,曹操军队死伤大半,孙、刘联军胜利。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

   扩展资料:

  曹操率军二十万众顺江而下。孙权命周瑜、程普为左右督,鲁肃为赞军校尉。周瑜率精军三万沿江上至夏口,联合屯驻樊口的刘备军一起溯长江西进,与曹军相遇在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染疾病,初一交战,曹军败退,暂驻军于乌林地带,周瑜等人在南岸,双方隔江对峙。周瑜利用曹操的骄傲轻敌,纳部将黄盖之议采用火攻,设计诈降,命其率小战船十艘,上装柴草,灌以膏油,假称投降,向北岸而进,至离曹营二里之处时,各船一齐点火,然后借助风势,直向曹军冲去,曹军大败,舟船被烧,延及岸上曹营而伤亡惨重,曹操又下令将剩余的曹军舟船都予以烧毁,然后撤退,又因为士卒饥疫而死者大半。

  赤壁之战中孙权、刘备在强敌进逼关头,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赤壁之战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而孙刘双方则借此胜役开始发展壮大各自势力,刘备向孙权借荆州后实力迅速壮大,进而谋取益州。曹操在退回北方后,休养生息两年。两年后,曹操西征,击破关中的马超、韩遂等人,然后才大举南征孙权。此战形成天下三分的雏形,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