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曼斯菲尔德勋爵

曼斯菲尔德勋爵(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故居)

fwxlw fwxlw 发表于2025-08-15 01:08:32 浏览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故居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为新西兰知名的短篇小说作家,被称为新西兰文学的奠基人。知名著作有《在德国公寓》、《花园酒会》、《幸福》和《在海湾》等,被誉为新西兰最有影响力的作家。想要了解这位作家的一生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简介,就需要去她的故居看一看。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故居坐落于惠灵顿的郊区,已被新西兰列为国家历史遗迹,这个漂亮的房子由曼斯菲尔德的父亲于1887年开始建造,她还曾在自己的多部小说中提到这座优雅的房子。游客可在房子内看到曼斯菲尔德的肖像画和油画,参观她的娃娃屋、书房、厨房、客厅、卧室灯,了解她的生活和创作环境。在房屋的外面还有一个小花园,花园内草木茂盛,鲜花怒放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简介,种植的是1880年至1900年这一时期的花儿和植物。除此之外,这个具有文学气息的故居还成为广受欢迎的婚礼举办地、生日派对举办地和举办图书发行会之地。

为了方便游客参观,还会有日语、汉语、韩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的翻译者陪同参观。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故居的对外开放时间为周二至周日的10:00至16:00,周一、圣诞节和耶稣受难日闭馆。

Katherine Mansfield Birthplace

必去理由:新西兰最具影响力作家的故居

景点所在大洲: 大洋洲【Oceania】

景点所在国家/地区:新西兰

景点所在省、州:惠灵顿大区

景点所在城市:惠灵顿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人物生平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Katherine Manthfield)1888年10月14日生于新西兰威灵顿,本名卡瑟琳·包姗普,家族与俄罗斯全无瓜葛。凯瑟琳的童年在维多利亚式的文化习俗和新西兰美丽的自然环境中度过。15岁时,她离家来到英国伦敦,进入皇后学院就学,研习法语、德语和音乐课程,她在那里爱上了文学,并开始写作,写一些短篇的散文和诗歌。3年后她回到了故乡新西兰,进入惠灵顿皇家音乐学院学习。1908年7月,她说服父亲同意她前往英国生活,从此走上文学道路。她用凯瑟琳·曼斯菲尔德这个名字作为笔名,以一个作家的身份定居伦敦,开始写作生涯。波西米亚式的生活让她时常感到孤寂无助,现实生活也远非如她所想。一些随机的个人交往和无所顾忌的性生活并没有带给她太多快乐。同乔治·布朗不幸的婚姻使她在结婚后的第二天就离开了他。随后她出游巴伐利亚,1911年出版的《在德国公寓》里寄托了她幻想破灭的无奈心境。 她的早期作品主要是一系列速写例如1911年《在德国膳宿里》,没有多大特色。1912年,她认识了评论家兼墨里,二人志趣相投,生活在了一起。墨里是她生活和文学创作上的良伴。1914年,她的小说集《节奏》和《忧郁评论》在丈夫米多尔顿·莫里的协助下出版。第二次婚姻给她带来了幸福。一战开始后,她不断在英法两国间往返游历,见到了自己唯一的弟弟,这次见面促使她转而倾情于新西兰故乡和童年生活回忆。然而,她的弟弟不幸死于战场,这不仅使她病弱之躯再添痛创,也让她负疚于对家人感情上的疏远。郁郁之中,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寄情笔墨,法国南方写成中篇著名小说《序曲》透露了她对新西兰家乡的美好回忆。 1920年,小说《幸福》出版,给她带来了极大的声望。1922年,又一部小说集《花园茶会》出版,进一步稳固了她在英国文坛的地位。也就是在这,她无的放矢的感情生活似乎找到了寄托。这应该归功于著名的芭蕾舞经纪人谢尔盖·加吉列夫。当时,他领导的俄罗斯芭蕾舞团正在欧洲各大都市巡回演出,在欧陆舞台掀起巨大轰动,一场俄罗斯文化热潮随之而来。凯瑟琳满心欢喜地观看着所有的演出,不放过每一场音乐会,将整个身心投入到全新的文化气氛之中。 对俄罗斯文化的喜爱使她认为从性格上说自己就是一个俄罗斯人。她作品中的人物都是“俄罗斯式的”,她们的内心世界充满纠结与挣扎,她的笔法也自然而然地酷似俄罗斯名家。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和契诃夫这些大师更是她的文学情侣:“我无法表达托尔斯泰对我的重大影响和启发,几句感激的话是远远不够的。”在读过陀斯妥耶夫斯基的《鬼》后,她深受作家“微暗的街灯下的人们”所感动,陀式的心理描写在她自己的创作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迹。 她的最后时光在法国枫丹白露乔治·古德杰夫主办的“人类和谐发展机构”度过。在这个有40多位俄罗斯文化人居住的,到处弥漫着奇妙的俄罗斯文化气息的环境里,凯瑟琳·曼斯菲尔德饲养动物,侍弄花圃,写作和生活得平静恬淡。西方报界也开始将她的艺术成就同契诃夫相比。1923年,苏联官方表示出对她的兴趣,苏联国家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她的两部小说集的俄文本。稍后,她以自己作品中对下层民众的同情赢得了西方文化界的官方认可。60年代两种最权威的的英语教科书选取了她的小说《一杯茶》用做语法练习文本。 1923年1月9日,常年罹患肺结核的凯瑟琳·曼斯菲尔德逝世,年仅35岁。在凯瑟琳的世界里,死亡是静穆和安逸,甚至是美丽的。她临终前的最后的一句话是:“我喜爱雨,我想要感到它们落到脸上的感觉。”

彼得·曼斯菲尔德的介绍

彼得·曼斯菲尔德爵士,FRS(英语:Sir Peter Mansfield,1933年10月9日-),英国物理学家,皇家学会会员,诺汀罕大学教授。由于在核磁共振成像的研究,他与美国科学家保罗·劳特布尔一起获得了2003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简介

全名: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波尚职业:短篇小说作家

国籍:新西兰

为什么出名: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出生在新西兰,虽然她大部分成年生活在尤普雷,主要是短篇小说作家,曼斯菲尔德最著名的收藏品包括“布利斯”和“花园派对”。

出生日期:1888年10月14日出生地:新西兰惠灵顿星号:Libra

死亡日期:1923年1月9日(34岁)死因:结核病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1922-02-04生平第一部分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花园派对”出现在周六的《威斯敏斯特公报》上,在Twitter的Facebook上分享著名作家道格拉斯·亚当斯詹姆斯·韦尔登·约翰逊乔伊·亚当森肯·福莱特米格尔·德·塞万提斯杜鲁门·卡波特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主要荣誉

在西方的男性作家当中,D·H·劳伦斯是真崇拜曼斯菲尔德的,他认为莫瑞在从曼斯菲尔德的纸篓里给读者淘东西,还说是“天才之作”。无独有偶,中国诗人徐志摩对曼斯菲尔德同样也是充满了崇敬之情,他可能是中国作家中唯一见过曼斯菲尔德的人,虽然只是一面之缘,但却被她的才貌深深打动了。在得知曼斯菲尔德过世后,徐志摩深情切切地写下了悼念她的文章《曼殊菲尔》。那个时代已经远离了人们的生活,但曼斯菲尔德还是非常好读的,她的很多小说只是一杯茶的功夫就可以使人回味那种恍惚的寂寞,那种从平淡的生活中观察和琢磨的趣味。 作为英国短篇小说领域的创新者之一,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呈现出与传统短篇小说极不相同的叙事风格,经其革新后的英国短篇小说面目一新,自此开始广受世人瞩目。凯瑟琳曼斯菲尔德被誉为是20世纪杰出的短篇小说作家,她对英语短篇小说的贡献在于她独树一帜的小说叙述艺术。她作品中的”无情节”结构的表现手法是其写作技巧和风格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它突破了传统的小说形式,开创了一种完全崭新的叙述手法,为英语短篇小说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人物评价

女作家曼斯菲尔德短暂的一生拥有坎坷的经历。她自幼身体孱弱,以美慧著名,但她的生活基本上是不幸的,肺痨的折磨和爱情上的失败都是导致她过早离世的原因。在艺术生活贫瘠的新西兰,为了得到更好的文学发展,曼斯菲尔德放弃了新西兰安乐、富裕的生活,独自一人前往英国伦敦。从踏上伦敦土地的那一刻起,命运就决定了她成为一个没有家园的流浪的灵魂。个性复杂的曼斯菲尔德经历着同样复杂的人生历程,她的一生始终在漫游——新西兰、法国、德国、英国都留有她的足迹。在四处漫游的生命历程中,唯一不变的,是她对于文学的热爱。 “没有谁像凯瑟琳·曼斯菲尔德那样,用自己的创作惊扰过那么多的作家。”——人们说她像D.H.劳伦斯,又跟V.伍尔芙有所类似。她创作的年代伴随着孤寂无着和病痛的折磨,她的作品因而较多涉及家庭事件和婚姻的不幸。她刻划人物细腻入微,时常在细节上精雕细刻。在她辞世多年之后,她对短篇小说这一文体的影响才渐次被人们所认识和承认。 她的一生恰似她在1921年写下的那篇著名的《园会》,而她就像小说中的劳拉。人们看到一个单纯而执拗的富家女子从园会的喧闹中挣脱出来,勇敢地接近外面的世界,接近死亡的面孔。那是一副宁静的,与世上的一切都不相侵扰的面孔,这死亡的面孔看来甚至比她身边的活人更真实、更具活力、更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