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因茨地图

莱茵联邦是什么对德国有什么影响?奥托大帝和查理曼 奥托大帝时期神罗地图 奥托一世

fwxlw fwxlw 发表于2025-08-29 04:34:21 浏览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莱茵联邦是什么对德国有什么影响

莱茵邦联 又称 莱茵联盟 (德语: Rheinbund ;法语: Confédération du Rhin ,是俄国亚历山大一世及奥地利弗朗茨一世于奥斯特里茨战役战败后由拿破仑所建立,是1806年至1813年间于德意志地区的政治实体,最初成员有16个前神圣罗马帝国的邦国。 1806年7月12日,通过签署莱茵联邦条约(德文:Rheinbundakte),16个在法国保护下,包括列支敦士登、巴伐利亚、符腾堡和巴登在内的莱茵河两岸的德意志南部、中西部邦国,脱离了神圣罗马帝国,而建立了一个新的政治联合体 莱茵联邦 。联邦在法兰克福设两院制议会,推选拿破仑为保护人,并由拿破仑支配联邦的外交和军事;协议同时规定,在发生战争时,联邦有义务向其保护人拿破仑提供一定数量的军队。8月6日,已自称奥地利皇帝的弗朗茨一世(即神圣罗马帝国的弗朗茨二世)被迫宣布放弃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称号,神圣罗马帝国灭亡。在接着的数年,有再多23个邦国加入;弗朗茨一世的哈布斯堡王朝只能够统治帝国剩下的领土奥地利。德意志地区内只有奥地利、普鲁士、丹麦控制的荷尔斯泰因和瑞典的波美拉尼亚地区未有加入邦联,而且不计算并入法国的莱茵河西岸和艾尔福特。 根据条约,联邦平常由一个宪法权力的组织管理,但联邦各邦国都拥有独立的主权。 联邦亦是一个军事同盟:各邦国有义务向其保护人拿破仑提供一定数量的军队助战。作为回报,这些邦国的统治者将被给予较高地位:巴登、黑森、克莱韦和伯尔升为大公国,而符腾堡和巴伐利亚则升为王国。其他邦国亦可以与其他前神圣罗马帝国的邦国合并而得到扩展。 1806年普鲁士败于法国后,很多中小德意志邦国都加入邦联。1808年邦联达到最大的版图,包括三个王国、13个公国、17个侯国、及汉堡、吕贝克和不来梅三个汉萨同盟城市。 1810年德意志西北部大片地区被迅速合并到法兰西第一帝国,以便监控对英国的禁运,令封锁英国的大陆封锁能够顺利推行。 1813年10月中旬,拿破仑在莱比锡战役中被打败,撤退到莱茵河西岸,失去保护的联盟内各邦国为了自身的利益,很快就倒向了反法同盟一方。10月31日,联盟正式解体。 本段成员列表 巴伐利亚王国 符腾堡王国 美因茨选侯国,10年后为法兰克福大公国 巴登大公国,前身为巴登选侯国 贝格大公国 阿伦贝格公国,1811年并入法兰西帝国 拿骚-乌辛根侯国,1806年8月30日与拿骚-魏尔堡合并为拿骚公国 拿骚-魏尔堡侯国,1806年8月30日与拿骚-乌辛根合并为拿骚公国 霍亨索伦-黑钦根侯国 霍亨索伦-西格马林根侯国 萨尔姆-萨尔姆侯国,1810年并入法兰西帝国 萨尔姆-基尔堡侯国,1810年并入法兰西帝国 伊森堡-比尔施泰因侯国 列支敦士登侯国 黑森-达姆施塔特领地伯国,1806年8月14日升格为黑森-达姆施塔特大公国 莱延伯国,1806年7月12日升格为莱延侯国 后来加入的成员: 维尔茨堡大公国 (1806年9月25日加入) 萨克森王国 (1806年12月11日加入) 萨克森-魏玛-艾森纳赫公国 (1806年12月15日加入) 萨克森-哥达-阿尔滕堡公国 (1806年12月15日加入) 萨克森-迈宁根公国 (1806年12月15日加入) 萨克森-希尔德堡豪森公国 (1806年12月15日加入) 萨克森-科堡-萨费尔德公国 (1806年12月15日加入) 安哈尔特-德绍公国 (1806年12月15日加入) 安哈尔特-贝恩堡公国 (1806年12月15日加入) 安哈尔特-科滕公国 (1806年12月15日加入) 利珀-代特莫尔德侯国 (1807年4月18日加入) 绍姆堡-利珀侯国 (1807年4月18日加入) 罗伊斯-格莱茨侯国 (1807年4月18日加入) 罗伊斯-施莱茨侯国 (1807年4月18日加入) 罗伊斯-罗本施泰因侯国 (1807年4月18日加入) 罗伊斯-埃贝尔斯多夫侯国 (1807年4月18日加入) 施瓦茨堡-鲁多尔施塔特侯国 (1807年4月18日加入) 施瓦茨堡-宗德斯豪森侯国 (1807年4月18日加入) 瓦尔德克侯国 (1807年4月18日加入) 威斯特法仑王国 (1807年12月7日加入) 梅克伦堡-施特雷利茨公国 (1808年2月10日加入) 梅克伦堡-什未林公国 (1808年3月22日加入) 奥尔登堡公国 (1808年10月14日加入,1810年12月13日并入法兰西帝国) 本段影响 在莱茵联邦解散之后,直至1813年10月21日德意志邦联成立之前,唯一一个尝试联结德意志地区各邦国的政治团体是一个叫 1812年的莱茵联邦 “中央行政议会”(英语:Central Administration Council、德文:Zentralverwaltungsrat)的组织,主席是海因里希·弗里德里希·卡尔·冯·施泰因帝国男爵(1757年-1831年)。1815年6月20日这个议会被解散。 1814年5月30日巴黎和约确立各德意志邦国的独立性。 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重画了欧洲大陆的政治地图。但是其实德意志地区内的众个邦国的边界只有些微的改动,而后来成立的德意志邦联亦包括了大部分前莱茵联邦的加盟国。麻烦采纳,谢谢!

奥托大帝和查理曼 奥托大帝时期神罗地图 奥托一世

中文名:奥托一世

外文名:Otto I

国 籍:德意志

民 族:德意志人

出生地:德国

出生日期:912年11月23日

逝世日期:973年5月7日

职 业:皇帝

信 仰:天主教

主要成就:抵抗侵略者、建立神圣罗马帝国、开创由君主确认教皇继承人的先例

  奥托一世(Otto der Gro?e,公元912年11月23日~973年5月7日),又译鄂图一世,德意志国王(936~973年在位),罗马帝国(腓特烈一世改国名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962 年加冕)。

  德意志国王亨利一世之子,母为林尔海姆的玛蒂尔达。先当选为萨克森公爵,936年由德意志部落公爵选为国王。936年7月31日,美因茨大主教希尔德贝特在亚琛为奥托一世加冕。

  德意志境内萨克森王朝的第二代国王,罗马帝国(腓特烈一世改国名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第一任皇帝。其父亨利一世,原为萨克森公爵,于公元919年被诸侯选立为王。奥托于公元936年即位后不停地进行东征西讨,积极打击封建割据势力,维护王室的中央集权,并且长期采取对外扩张政策,终于成为当时欧洲大陆最有实力的君王。

德国格拉德贝克城市离德国哪个机场近

格拉德贝克是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西北部的城市,位于鲁尔区北部,附近有两个机场,一个是埃森机场,一个是杜伊斯堡机场,从地图上的距离分析,杜伊斯堡机场更近便一些。

图中左边的红点标志为杜伊斯堡机场,下边是格拉德贝克城,上边是埃森机场。

对中子结构的新见解

所有已知的原子核以及几乎所有可见的物质都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然而这些无处不在的天然构造块的许多特性仍是未知的。作为一种不带电的粒子,中子尤其难以进行许多类型的测量。在它被发现90年后,关于它的大小和寿命等问题,仍有许多未解之谜。中子由三个夸克组成,它们在中子内部旋转,由胶子连接在一起。物理学家用电磁形式因子来描述中子的这种动态内部结构。这些形式因子代表了中子内电荷和磁化强度的平均分布,可以通过实验方法来确定。

表单因子映射上用精确数据填充的空白

Frank Maas教授是美因茨PRISMA+ Cluster of Excellence、亥姆霍兹美因茨研究所(HIM)和GSI Helmholtzzentrum für Schwerionenforschung Darmstadt的研究员。为了得出中子结构的结论,需要测量不同能量下的形式因子。在标准电子-质子散射实验所能达到的某些能量范围内,可以相当准确地确定形状因子。然而,到目前为止,这还不是其他范围的情况,所谓的湮灭技术需要涉及物质和反物质相互摧毁对方。

在中国正在进行的BESIII实验中,最近证明了在2至3.8千兆电子伏的能量范围内精确测定相应数据是可能的。正如该合作伙伴在本期《自然物理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指出的那样,与以前的测量结果相比,这一方法的精确度提高了60多倍。弗兰克·马斯教授指出:“可以说,有了这些新数据,我们填补了中子形态因子‘地图’上的一个空白,这是一个迄今为止未知的领域。”“现在,这些数据与在相应的散射实验中获得的数据一样精确。因此,我们对中子形态因素的认识将发生巨大变化,因此,我们将对这一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

在一个困难的研究领域中真正具有开拓性的工作

为了完成形状因子“映射”的必要领域,物理学家们需要反粒子。因此,这个国际合作伙伴使用北京电子正电子对撞机II进行测量。在这里,电子和它们的正反粒子,也就是正电子,被允许在加速器中碰撞并相互摧毁,创造出其他新的粒子对——这个过程在物理学中被称为“湮灭”。利用BESIII探测器,研究人员观察并分析了结果,其中电子和正电子形成了中子和反中子。Maas补充说:“像这样的湮灭实验远没有标准散射实验那样完善。”“要进行目前的实验,需要进行大量的开发工作——必须改进加速器的强度,在分析实验数据时,必须实际地重新发明难以捉摸的中子的探测方法。这一点也不简单。我们的合作在这里做了真正开创性的工作。”

其他有趣的现象

似乎这还不够,测量结果向物理学家表明,形状因素的结果并不是相对于能级产生一个一致的斜率,而是一种振荡模式,在这种模式中,随着能级的增加,波动变得更小。他们在质子的情况下观察到类似的令人惊讶的行为——然而,这里的涨落是镜像的,即相移。弗兰克·马斯教授解释说:“这项新发现首先表明,核子的结构并不简单。”“现在,我们在理论方面的同事被要求开发模型来解释这种不同寻常的行为。”

最后,在他们测量的基础上,BESIII伙伴关系修改了如何看待中子与质子形成因子的相对比率。许多年前,FENICE实验的结果是一个大于1的比例,这意味着中子的形式因子必须始终大于质子。“但由于质子是带电的,你会认为它完全是反方向的,”Maas断言。“这就是我们在比较我们的中子数据和我们最近通过BESIII获得的质子数据时看到的。所以在这里,我们纠正了我们需要如何感知最小的粒子。”

从微观到宏观

Maas说,这些新发现特别重要,因为它们是非常基础的。“它们为研究中子的基本性质提供了新的视角。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最小的物质构成块,我们也可以了解发生在最大维度的现象,比如两颗中子星的聚变。这种极端物理学已经非常迷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