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简述歌剧序曲的定义和意义及其分类
刚诞生歌剧之时是没有序曲的,但随着歌剧这门艺术的蓬勃发展,大众越来越喜欢歌剧。但新的问题也开始出现——早期剧院的演出很杂乱无序,迟到、早退,吃零食、大声喧哗,甚至于在剧院里会友、谈生意等,就是一个类似集会的交际场所。为提示观众演出开始,请求大家安静,于是诞生了歌剧序曲。所以最早的序曲比较短小,也无提示剧情的功能。后经过蒙特威尔第、斯卡拉蒂等作曲家的努力,逐渐使歌剧序曲有了固定的音乐形式。如斯卡拉蒂开始将歌剧序曲定型为快板—慢板—快板的三段体形式,除开头的音乐常用复调形式外,其余两段都用主调音乐来表现。史称“意大利式序曲”,也是现在交响乐的雏形。但法国序曲又有所不同,由吕利始创的法国歌剧序曲是由慢板—快板—慢板三段体组成。先是慢板的引子,比较庄严肃穆,随后是比较热烈的快板,大多用赋格手法写成,最后再以慢板结束,充分体现了法国人对芭蕾舞的热爱。这一时期的歌剧序曲大多与剧情音乐并无太大关联,主要是歌剧作曲家在歌剧正式开始前“秀”一段器乐音乐,同时起到开场的作用。十八世纪后半叶以后的歌剧序曲,大多采用奏鸣曲式的戏剧化表现手法。自格鲁克的歌剧改革开始,歌剧序曲开始具有暗示剧情和引导听众欣赏戏剧的主导作用。从此歌剧序曲进入了新时代。但十九世纪法国大歌剧的序曲,则往往是把歌剧中的主要选段串在一起的集成曲。十九世纪的浪漫派作曲家逐渐把序曲发展成一种独立的标题性管弦乐曲,世称“音乐会序曲”。如门德尔松的《赫布里底群岛》、柏辽兹的《罗马狂欢节》、勃拉姆斯的《学院节庆序曲》等。这些作品已经远远超越了歌剧序曲原本的作用与含意,成为了后世交响诗的先驱。自威尔第始,他提倡“短小的戏剧,迅速的进展,饱满的热情”,开始用很短的序曲音乐来表现剧情,然后迅速展开歌剧故事。至二十世纪之后,歌剧中已鲜有歌剧序曲了。作曲家中有的不太重视歌剧序曲,随便可以借来一用;但有的作曲家就极其重视歌剧序曲,甚至几易其稿都不一定满意。如罗西尼的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师》的歌剧序曲就是他为了搪塞剧院经理而从他的另一部歌剧《伊利莎白二世》中借用过来的。而《伊利莎白二世》的序曲又是从他早期的另两部歌剧《模棱两可》(1811)和《奥瑞利安诺在巴尔米拉》(1813)中借过来的......但这首歌剧序曲由于作曲技法娴熟,乐曲又不乏欢快、热烈而幽默的音乐语汇,用在《塞维利亚理发师》中反而恰到好处,深受大众喜爱。所以就成了当今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出的歌剧序曲了。著名作曲家贝多芬对序曲的态度就大不相同了,他一生创作的唯一一部歌剧《费德利奥》就曾作有四首歌剧序曲,直到最后仍然认为不甚满意。因此,我们现在的音乐会上会听到他不同的《莱昂诺拉序曲》(《费德利奥》曾名《莱昂诺拉》)。比较著名的歌剧序曲有: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序曲、《唐璜》序曲、《魔笛》序曲;罗西尼:《塞维利亚理发师》序曲、《威廉·退尔》序曲等;比才:《卡门》序曲;瓦格纳:《唐豪赛》序曲、《名歌手》序曲; 韦伯:《自由射手》序曲等。 (还有很多,就不一一介绍了。)
塞尔维亚理发师序曲是协奏曲吗
塞尔维亚理发师序曲不是协奏曲。根据调查相关公开信息显示,《塞维利亚理发师》是罗西尼为另一部名叫《伊丽莎白》的歌剧写的序曲。
1塞尔维亚理发师序曲的演唱形式是
无伴奏男声六重唱。塞尔维亚理发师序曲截止到2022年12月15日采用的演唱形式是无伴奏男声六重唱进行的。演唱,以唱的方式来进行表演的。
序曲是什么意思
序曲是指歌剧、舞剧等开幕前演奏的短曲,亦称“开场音乐”,由管弦乐队演奏,其使命在于综合地叙述全剧发展的重要关键场面,奏出剧中代表主角的旋律,它仿佛是剧情的缩影。
序曲是歌剧、舞剧等大型作品的前曲,最早只是为等待观众入场而演奏的简短音乐段落。从18世纪中后期德国音乐家格鲁克的歌剧改革开始,将剧情因素引入序曲,使之逐步与歌剧的戏剧性融为一体,从而能更有效地引导观众进入歌剧发展的过程。
19世纪以后的序曲越来越向音乐会序曲发展,并演变成单乐章的交响诗形式。
扩展资料:
早期的序曲,即十七世纪末叶和十八世纪前半叶的序曲有两种主要类型:
一种是法国作曲家吕里创始的法国式序曲,由慢板-快板-慢板三个段落组成;
一开始是慢板的引子,音乐采用一长一短的节奏,显得庄严肃穆。然后是快板乐段,它是序曲的主要部分,用“赋格段’写成。赋格的主题短小精悍,雄健有力。最后,音乐又回到慢板。构成一个短短的结尾。
另一种是意大利那不勒斯歌剧乐派代表人物斯卡拉蒂确立的意大利式序曲,由快板-慢板-快板三个段落组成,它的快慢顺序恰恰和法国式序曲相反。
第一段是进行曲性质的快板,富于英雄气概。第二段是抒情的中板,同第一段形成了刚柔的对比。第三段是欢快活跃的回旋曲,分成a-b-a-c-a五个小段,是回旋曲的主题。这首序曲三个段落的主题各不相同,但第三段和第一段的旋律有密切的联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