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塞德娜轨道

太阳系有第10颗行星吗?为什么说冥王星发现的过程是基于一个错误的理论

fwxlw fwxlw 发表于2025-07-20 15:15:21 浏览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太阳系有第10颗行星吗

分类: 理工学科 解析: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行星天文学家迈克·布朗等人29日宣布,他们在冥王星外发现了太阳系的第十大行星,大小相当于冥王星的1.5倍,距太阳的距离是冥王星的3倍,暂命名为2003UB313。此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也在其网站上发布了消息,称“第十颗行星被发现”。 新发现的这一星体究竟有多大意义?在国内中小学教科书和各类科普读物中沿袭了数十年之久的“太阳系有九大行星”的说法,有没有可能被重写?“第十大行星”之说是否属实?谁才是确定该新星是否属于太阳系行星大家族的权威?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请教了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的林清博士。 第十大行星预言了75年 据林清介绍,太阳系中存在第十大行星的说法在天文学界早已有之。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在海王星外发现了一颗新星,同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确定其为太阳系第九大行星,并定名为“冥王星”。 但从1930年起,天文学界便不断抛出关于太阳系还存在第十颗行星的说法,他们还在不断努力观测,以证实这一推断。因此,近年来接二连三有人宣称找到第十大行星,而且发现的星体一个比一个大。其中影响最大的一次当属2004年初,美国科学家在距地球129亿公里外,找到的一颗红色小行星2003VB12。当时,它的发现者就认为它是太阳系的第十大行星,并依照因纽特神话传说中海洋女神的名字,给它起名为“塞德娜”。 》》》美国天文学家发现太阳系中最遥远的天体 但由于“塞德娜”的直径仅为冥王星的71%,很多天文学家提出质疑,经过再三鉴定,最后认为它不够资格,“塞德娜”已被正式归类为“小行星”。但这一次美国人发现的新星,体积比冥王星还要大,真正引起了科学界的瞩目。林清表示,这次发现2003UB313的确意义重大,它迫使人们重新对太阳系结构以及行星的概念进行研究。 新发现动摇冥王星地位 NASA和西方媒体的此次报道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用“pla”来称呼这一新天体,并称之为太阳系的第十大行星。但在林清看来,提出“第十大行星”之说为时过早,2003UB313的出现反倒会使人重新思考冥王星在太阳系的地位,以及究竟如何定义“行星”这个概念。 据介绍,不少天文学家一直把冥王星视为太阳系行星中的一个“异类”。冥王星的直径仅为2390公里,只有“邻居”海王星直径(49528公里)的5%,连水星(4879公里)的一半都不到;它的质量也是九大行星中最小的,甚至比月球质量还小。它的运行轨道和运动规律与太阳系的其它八个“姐妹”也很不一样。 许多科学家为此提出,把冥王星剔除出太阳系行星之列,把它视为小行星。还有一个办法则是把八大行星定义为“大行星”,把直径大于2000公里,且小于4879公里(水星)的绕日天体定义为“准行星”。(注:这样,冥王星和最新发现的2003UB313都将被视为准行星。) 尽管把冥王星赶下行星“宝座”的提议在1998年遭到IAU的否决,但不少科学家始终认为,太阳系其实只有八大行星,海王星以外的星体都属于柯伊伯带(小行星带),冥王星也是一颗较大的小行星。 林清表示,中文里的“行星”一直是个含糊的概念,英语则对行星(Pla)和小行星(Asteroid)有明确的区分。现在,天文观测的事实摆在那里,而“行星”只是一个人为的定义,是时候重新考虑“行星”定义了。他还说,假如这颗新天体被定义为太阳系第十颗行星的话,也许在未来10年内,太阳系还会“冒”出几十颗比水星小、比冥王星大的所谓“行星”。 教科书先别急着改 几十年来,中小学地理教师都告诉学生,太阳系有九大行星。美国科学家的这一新发现会不会让中小学生的地理考卷更改答案?林清笑着说,目前的中学教科书还是维持现状比较好。因为现在一切都不好说,NASA并不是决定2003UB313是否属于第十大行星的权威,冥王星的地位都有可能要重新考虑,一切都要等待权威部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慎重考虑后再下定论。 网友争相为新星起美名 美国科学家发现所谓“太阳系第十大行星”的消息一出,立刻引起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星迷和网友的议论。按照国际惯例,如果此新星真能算作“第十大行星”的话,它将被赋予西方神话中诸神之一的名字,而不是以它的发现者的名字来命名。究竟给这位太阳系的“新成员”起个什么样的好名字便成了国内星迷和网友们争论的焦点之一。 截至今天零点,新浪网上网友们关于“太阳系发现第十大行星”的评论高达547条;而上海星迷“聚居”的“天之文”网站对于“第十大行星”的讨论的点击率也已达1000多次。在一条题为《第10大行星的名字》的帖子里,数十位网友从罗马神话和希腊神话中举出了近十种适合这颗新星的名字。 许多网友提议,既然冥王星叫“普鲁托(Pluto)”,这颗新星就可命名为“达拿都斯(希腊神话中的死神)”、“休普诺斯(睡神)”、“赫卡特(黑夜女神)”,也有网友认为应该给它一个好听的名字,诸如“阿佛洛狄(爱与美之神)”。但中科院上海天文台佘山观测站站长林清博士表示,太阳系中主要行星的名字确实是以神话名字命名,但这颗新星的名字需待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最终确定 Sedna(“塞德娜”)与太阳系其它天体对比图 太阳系原来比我们想象的要大。科学家在已知离我们最远的行星冥王星以外20亿英里发现了一个围绕太阳运行的新天体。它距离地球约60亿英里,航天飞机要飞行40多年才能到达那里。 NASA科学家15日宣布发现了一颗距离地球约129亿公里的红色耀眼小行星,这是太阳系内已知最远的物体。 由美国宇航局资助的加州理工学院研究小组的天文学家麦克-布朗宣布发现了这颗名为“Sedna”的小行星,它由岩石和冰块组成,直径在1288至1771公里之间,大小约为冥王星的四分之三。 引发关于行星定义的争论? 测量表明,赛德娜的直径有1200多英里,是74年前发现冥王星以来,太阳系内发现的最大的天体。 它只比冥王星小一点点。这一发现可能会引起对行星定义的再次争论。有些天文学家认为,就连冥王星的体积也太小,不能算作行星。而另一些人则说,只要是围绕太阳运转的较大的天体都可算作行星。 不管结论如何,这一发现都是美国航天局的一大胜利,显示了新一代太空和地面望远镜的观测能力。 近两年来,太空探测设备陆续发现了一系列体积较大的小行星和类行星物体。新发射的"斯皮策"红外太空望远镜目前也加入了寻找行列。 2002年,布朗的小组曾发现了离冥王星10亿英里、直径800英里的一颗小行星。冥王星距太阳的平均距离是36亿英里。上个月他们又发现了一个新天体,代号为2004DW,其体积比前一次发现的小行星大10%,距离也稍远。但这两个天体都位于柯伊伯带中,这一区域有大量岩块和小行星在围绕太阳运转,它们有可能是50亿年前形成太阳系的漩涡状岩屑环面的残骸。柯伊伯带中已知的物体约有800多个,绝大部分直径都在60英里左右。 化石 太阳系最原始的星体 麦克-布朗在电话会议上向记者表示:“这一发现为太阳系打开了一扇新的化石窗口。” 以因纽特人创造北极地区生命的海神Sedna而命名的这颗小行星是自1930年人类发现冥王星以来在太阳系发现的最大的一颗环绕太阳运行的星体。它距离地球的距离比距离冥王星要远三倍。 布朗表示:“我们认为Sedna是太阳系最原始的星体,自从太阳系形成以来它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Sedna离太阳的距离十分遥远,甚至一枚大头针就能挡住太阳射向它的阳光。” 剑桥大学宇宙和天体物理学教授、皇家天文学家马丁·里斯教授说,赛德娜这样的天体可以为研究太阳系的构成提供有用的线索。他说:“恒星是从尘埃气体构成的云团中形成的,当它们形成漩涡时,有些残余就被留在了外面。它们就像是围绕太阳运转的化石。” 不是行星 可能拥有卫星 布朗没有将Sedna归为行星之列,他表示行星的体积更大。布朗指出:“尽管天文学家没有对行星的正式定义,但我们认为将Sedna称为行星并不合理。”研究人员预测,在Sedna附近将发现其它体积更大的星体。布朗相信,还有更多环绕太阳的新天体等待人们去发现。 布朗在3月15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被命名为“塞德娜”的行星自转速度远低于预期,并且有一颗卫星可能围绕着塞德娜做轨道运行,它是除火星外最红的星体。 布朗称,“我们认为有证据表明有一颗卫星围绕着“塞德娜”进行公转。我们相信在不久之后,通过哈勃天文望远镜的观察结果会有力的证实我们的这一推断”。 天文学家于2003年11月14日首次发现“塞德娜”。此后,来自加州理工学院、耶鲁大学天文台和美国双子星天文台便开始对此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索。这些天文学家在调查后发现,“塞德娜”看上去发出红色的亮光。天文学家目前正在对它到底由何种物质构成进行探索。它的构成成份还不能确定,但有可能主要是冰岩。 极度寒冷的星球 国际天文协会编号为2003 VB12的“塞德娜”是目前发现的距太阳最远的行星。预计它与太阳间的距离是冥王星与太阳距离的3倍。目前,该行星距地球约130亿公里。“塞德娜”绕一个距太阳128亿公里-1340亿公里之间怪异轨道运行,周期为10500年。而这一区域此前被认为是太阳系之外的真空地带,被称为库伯带。天文学家预测,“塞德娜”表面温度可能在零下240摄氏度左右。天文学家同时预测,“塞德娜”表面温度甚至还要长期低于这一数值,因为它平均10500年才绕太阳运行一周。 最近几年,科学家们在太阳系的边缘发现了许多比"塞德娜"更小的星体,这些星体的构成也像"塞德娜"一样,是由岩石和冰构成的。但是,“塞德娜”的体积使它卓然出群。

为什么说冥王星发现的过程是基于一个错误的理论

分类: 理工学科 解析: 说的多了点,但希望您能看完,谢谢!楼主我很喜欢天文! 有关资料: 冥王星被降级 一是由于其发现的过程是基于一个错误的理论;二是由于当初将其质量估算错了,误将其纳入到了大行星的行列. 基于一个错误的理论是指:1609年,伽利略将望远镜指向天空,开启了现代天文学的时代。1781年3月13日,英国天文学家赫歇尔注意到了双子座中的一个天体,最终确认它是一颗行星。它以希腊神话中天空之神乌剌诺斯命名,中文称为天王星。天王星在合适条件下用肉眼也可以观察到,此前的天文学家曾经看到并记录它,但没有想到这颗位置变化不明显的暗淡星星会是一颗行星. 发现天王星后不久,人们就计算出了它的轨道,却发现观测数据与理论预测的总有差异。英国科学家亚当斯和法国科学家勒威耶分别提出,这可能是因为还有一颗未知的行星,它的引力导致天王星轨道出现偏差。他们还计算出了未知行星应该在什么地方。 1846年9月23日,德国天文学家伽勒在预测的位置上找到了一颗新行星。这颗行星的颜色好像海水,因而以海洋之神尼普顿命名,中文称为海王星。海王星的引力部分解释了天王星轨道的误差,但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天文学家相信海王星轨道之外还存在一颗未知行星。 但这颗神秘行星太远太暗了,经过几代人近一个世纪的努力,它才于1930年2月18日出现在美国天文学家汤博的视野里。这颗远离太阳光辉的星星被赋予了地狱之神普卢托的名字,中文称为冥王星。至此,“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坚持了70多年。 然而冥王星是一个异类。它个头太小,轨道太扁,而且轨道平面相对于地球轨道平面有很大的倾斜,而不像其他行星轨道基本上与地球轨道位于同一平面中。这些特征使其行星地位相当不稳定,总是有人认为应该把它开除出行星家族。近几十年来陆续发现的许多柯伊伯带天体,使这个问题进一步激化。 柯伊伯带是太阳系外围的一个区域,那里有许多小天体绕太阳运行,可能是太阳系早期物质形成行星之后的剩余材料。第一个柯伊伯带天体于1992年被发现,现在其家族成员已经增加到几百个。 从2000年起,柯伊伯带天体直径最大记录不断被刷新。2004年,当一个叫“塞德娜”的天体以直径1700公里的尺寸直逼冥王星时,情况已经变得难以收拾。忍无可忍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成立了一个专门委员会来重新讨论行星的概念,看看是把这些新发现的大家伙接纳进行星家族,还是索性剥夺冥王星的行星地位。 2005年7月,昵称齐娜的“2003UB313”被介绍给公众,它是70多年来首次在太阳系内发现的比冥王星更大的天体。这是推动行星概念被重新定义的决定性发现:事情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程度。 我的解释: 人类计算出的天王星的轨道,和实际中的有所偏差,上文说道 "海王星的引力部分解释了天王星轨道的误差,但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天文学家相信海王星轨道之外还存在一颗未知行星." 也就是说:是由于海王星对天王星的引力吸引,造成了天王星轨道的偏差. 更详细的说:就是先发现的天王星,计算出的天王星轨道和实际中的不符,便能断定一定还存在一颗行星,这颗行星的引力造成了天王星轨道的偏差,于是便发现了海王星. 在基于发现海王星的经验过程中,就断言在海王星之外一定存在别的行星(冥王星),在没有任何实际资料中去盲目的寻找,后来发现了现在的冥王星,后来发现冥王星与行星的特征有很多不符,但由于它是人们一直所期待的还是被留了下来. 简单来说这个错误理论是指:当时的天文学家不该单凭轨道的偏移,来断定冥王星的存在. 那么降级的第二个原因就是冥王星的质量估计错误.冥王星的质量远比其他行星小,甚至在卫星世界中它也只能排在第七、第八位左右。 这幺小的质量不符和行星的定义. 1930年冥王星被发现的时候,人们错误地估计了它的大小,以为它比地球还大。但随着对太阳系认识的不断加深,天文学家发现,冥王星不但个头不大,而且其“原则上”更应该属于柯伊伯环带天体。 考虑到历史原因,天文学家还是没有及时将冥王星剔除出大行星之列.但到了2005年7月,昵称齐娜的“2003UB313”被介绍给公众,它是70多年来首次在太阳系内发现的比冥王星更大的天体。这是推动行星概念被重新定义的决定性发现:事情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程度。于是冥王星便出局了.

太阳系边缘的星球-神秘的塞德娜

2003年天文学家们在太阳系的边缘又发现了一颗名字叫做“塞德娜”的天体。这是一颗颜色发红的天体,看起来就好像火星一样。它是目前发现的距离太阳系最远的星球。 通过分析它的光谱图发现,塞德娜由水、甲烷和氮冰等组成。有着漂亮的红色外表。塞德娜可能存在稀薄的大气,不过这层大气十分浅薄,很有可能是在近日点时的气体挥发形成。至于它为何会呈现红色,是因为它可能存在简单化合物,经宇宙射线等照射后形成托林覆盖在表面的结果。塞德娜的运转轨道为椭圆形,塞德娜围绕太阳系一周,大概需要12000年左右的时间,也就是说从我们人类出现文明开始,它甚至还没有绕太阳走过一周的距离。它的近日点与远日点相差悬殊,近日点为76个天文单位,远日点则要达到937个天文单位,因为天文学家观测到它的时候,塞德娜正好处于近日点上,所以才会发现它。通过计算,大约在2076年的时候,塞德娜会再次抵达近日点。如果人类错过了56年后观测塞德娜的时机,下一次就要等到1.2万年后,塞德娜才会重新抵达近日点,不过按照人类的 科技 发展速度,或许那个时候我们已经可以亲自去塞德娜上面一探究竟了。太阳系的矮行星只有4个(冥王星、阋神星、妊神星、鸟神星)。 但塞德娜直到现在都没有被正式确定行星身份,成为既不属于矮行星、更不可能是行星的独立天体。 塞德娜目前被定义为“外海王星天体”,但是和冥王星不同的是,塞德娜并没有被定义为“矮行星”:尽管它的规格还不如冥王星大,但是在塞德娜围绕太阳运转的轨道上,还没有发现其他的天体,也就是说它是符合行星定义的。 塞德娜主要参数: 发现时间: 2003年11月14日 直 径: 995 80 km 表面温度: 12K 逃逸速度: 0.4975 km/s 自转周期: 0.42 d(10 h) 公转周期 4,404,480 d( 12000年)

小行星赛德娜将在2076年抵达近日点,到时候会发生什么

塞德娜(英语:Sedna;小行星90377;临时编号2003 VB12),是一颗外海王星天体,于2003年11月14日被科学家发现,塞德娜是目前已知的太阳系天体中,近日点距离太阳最遥远的一个,同时它也是整个太阳系内颜色最红的天体。赛德娜的近日点为76个天文单位,远日点为937天文单位,科学家发现它的时候距离太阳89.6天文单位,在2076年塞德娜会抵达近日点。

那么塞德娜抵达近日点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吗?答案是什么也不会发生!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是”近日点“,太阳系中绝大部分天体都在围绕太阳运动,每个天体都有属于自己的运行轨道,这个轨道不可能是完美的圆形,这就导致天体在围绕太阳运动的过程中,有些时候距离太阳近一些,有些时候距离太阳远一些,该天体轨道距离太阳最近的点就是“近日点”,距离太阳最远的点是“远日点”。

正常情况下,天体抵达自己的近日点并不会引起任何异常的现象,因为这本来就是天体运动的正常流程,每个天体都会无数次抵达自己的近日点,然后再运动向远日点,不断循环这个过程。

塞德娜有什么特殊之处,让我们把它单独拿出来讨论呢?其实是因为塞德娜的轨道很特殊,它运动轨道的近日点和远日点之间距离很远,呈现一个比较极端的椭圆形,这也导致了塞德娜的公转周期达到了惊人的11,400年左右!

塞德娜围绕太阳一周,需要整整11400年,也就是说在2076年塞德娜抵达近日点的时候,是最近一万年最合适的观察时机,错过就需要再等一万多年才能见到它了。有科学家认为塞德娜会是人类第一个观察到的“奥尔特云”天体,奥尔特云是柯伊伯带之外的一个天体结构,它包裹着整个太阳系,半径在1光年左右,

塞德娜的远日点位于柯伊伯带和奥尔特云之间,或许称呼它为“内奥尔特云天体”更合适一些,有一些天文学家认为,塞德娜或许可以成为矮行星的候选者。关于塞德娜讨论最多的就是它奇怪的轨道,极端的椭圆轨道让我们很疑惑,为什么塞德娜的远日点会距离太阳这么远,究竟发生了什么才让它形成了如此特殊的轨道?

第一个观点认为,在比柯伊伯带更遥远的地方存在一个没有被人类发现的未知行星,这个行星的引力影响塞德娜让它形成了如此特殊的轨道,但是科学家一直没有找到这个未知的行星,第二个观点认为,太阳存在一个“伴星”,宇宙中大部分恒星系都是多恒星系统,所以科学家怀疑太阳其实还有一个伴星,这个暗淡的恒星影响了塞德娜的轨道。

以上这两个观点都没有直接证据证明,科学家更愿意相信塞德娜不是太阳系的天体,而是因为某个意外被太阳的引力俘获,如果真是如此的话,当塞德娜抵达近日点的时候对它进行探索就很有必要了。

总结一下,塞德娜是一颗小行星,整体来看它本身并没有什么特殊的,但是它的运行轨道很奇特,围绕太阳旋转一周需要一万多年,2076年左右是万年难遇的观察时机,对塞德娜进行研究或许可以帮助我们解开一些太阳系外围的难题,或许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未知的行星也说不定。

八大行星排列顺序

太阳系八大行星的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八大行星是指太阳系的八个大行星。八大行星自转方向多数也和公转方向一致。只有金星和天王星两个例外。金星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相反,天王星则是与公转轨道呈97°角的“躺着”旋转。

行星的定义:一是必须围绕恒星运转的天体;二是质量足够大,能依靠自身引力使天体呈圆球状;三是这个轨道附近应该没有其他物体(清理其轨道上的其他物体)。按这样的划分,太阳系的行星就只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这八颗。

与2006年之前提到的九大行星概念不同,在2006年8月24日于布拉格举行的第26届国际天文学联会中通过的第5号决议中,冥王星被划为矮行星,除名于八大行星之外。

怀疑行星:

柯伊伯带是处于海王星轨道以外的一个太空区域,在这个区域里,到处是冰冷、岩石状的天体。

公认的太阳系理论认为,海王星轨道以外天体轨道分布应该是随机的,加上观测偏差,轨道半长轴接近150天文单位,轨道倾角几乎为0°,近日点辐角也要接近0°或者180°,在柯伊伯带已发现的卡戎星、阋神星、塞德娜等十多颗极端海外天体中的轨道半长轴相差极大,轨道倾角的平均值约为20°,近日点辐角则是–31°,没有任何一个天体接近180°。

这些星体的轨道参数似乎受到其他星体的影响,在海王星和冥王星以外可能还有其他未知的行星。2015年,美国的两位科学家在奥尔特云中发现了一颗矮星行星,名为2012VP113。两位发现者认为,它的轨道可能受到一颗又黑又冰的超级地球的影响,它的大小可以达到地球的10倍。

科普文章:《柯伊伯带和奥尔特云》

贺俊杰/文 1781年天文学家发现天王星,1846年发现了海王星,1930年冥王星的发现。 不过,冥王星的直径只有2322公里,比月球还小,其质量也不足以影响海王星的轨道。 后来的观测表明,海王星的轨道完全符合预期,无需大质量扰动者的存在。 而一直至今,在海王星轨道的外面还存在着众多冰状天体,我们只探测到了其中一小部分而已。 大约有2千个天体在冥王星附近运动。 那片区域叫做柯伊伯带。它的边界大致位于48个天文单位(1天文单位等于日地间距离)处,因为从那里开始,天体的数量便迅速减少了。 柯伊伯带是原初太阳星云(孕育太阳系的星云)的遗存物。那一带幅员辽阔,物质密度很低,距离太阳又十分遥远,物质无法坍缩形成行星。 事实上,外太阳系很难形成任何天体,就连天王星和海王星都极有可能不是在原地形成,而是在与木星和土星发生相互作用时被踢到今天所在的位置上去的。 短周期彗星(轨道半长轴仅为几十个天文单位且轨道倾角很小)可能就是刚逃出来不久的柯伊伯带天体。 虽然柯伊伯带的主要部分大约在48个天文单位处截止,但在太阳系边缘还存在着另一个天体聚集区,长周期彗星就来自于那里。 长周期彗星的轨道半长轴长度通常可以达到几万个天文单位。太阳系的行星轨道近乎处于同一平面(太阳系行星实际上全部位于黄道面内)。 奥尔特云可能与太阳系行星同时形成。 在太阳系形成过程中,巨行星所在的区域里也有不少个头不算小的天体。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被巨行星吞并了。 不过,正在长大的行星也把其中一些天体甩了出去。 其中大部分都被抛到太阳系以外,飞入星际空间了。 但仍有1%-10%的天体由于能量不足,没能摆脱太阳系的束缚,最终只能在遥远的外太阳系徘徊。 被抛出去却又没能逃脱太阳引力的天体都在椭圆轨道上运动,或许可以运动到几千、甚至几万个天文单位远处。 但是,它们仍然可以运动到距离太阳比较近的地方(在其轨道近日点),经过它们原先曾被踢出去的那个地方。 因此,这些天体的轨道仍有一部分 位于巨行星区,并且还有机会与大质量行星再次发生强烈的相互作用。 作用的结果要么是最终发生撞击,要么是它们被彻底踢出了太阳系。 在椭圆轨道上运动的天体松散地聚集在一起,形成奥尔特云。 在那里,太阳的引力已经衰弱不堪,反倒是邻近恒星、银河系中心还有银河系盘面的作用力开始占主导地位。 这些力类似于潮汐力,能够把天体的轨道近日点向外拉,使其不致再与木星之类的巨行星碰撞。 随着时间推移,这些作用力随机改变着奥尔特云天体的轨道及其倾角,致使其中一些天体逃出太阳系,进入星际空间。 另一些天体则又被抛回到行星附近,成为我们看到的长周期彗星。 实际上,由于其它恒星的偶然路过,内太阳系可能经历过彗星雨。 科学家认为,恒星交会促使彗星频繁撞击地球,可能导致地球生物灭绝。不过,恒星交会引发的后果是非常难预测的。 那么,在奥尔特云与柯伊伯带之间的那片区域又有什么天体呢? 天文学家曾经认为,不存在一个天体,其整个轨道都在那个区域里,因为那里的银河系潮汐力还不足以把天体的轨道近日点完全移出太阳系的行星区。 2003年,天文学家使用美国帕洛玛天文台1.2米口径塞缪尔·奥欣望远镜对北半球几乎所有的可观测天区进行了一次浅度巡天观测。 在此期间,他们发现了塞德娜。它的个头在1000公里左右,轨道近日点位于76个天文单位处,轨道半长轴长度为532个天文单位。 它是人类发现的第一个轨道全部位于那个区域的天体。 塞德娜是如此的出人意料、不同寻常,天文学家不得不重新思考太阳系的形成了。 10年后,双子星天文台又发现了2012 VP113。它的轨道近日点位于80个天文单位处,比塞德娜的轨道近日点还远。 令人惊讶的是,它的轨道半长轴却比塞德娜的小,只有265个天文单位。 这两个天体的轨道都很稳定。目前,它们没与任何太阳系已知天体有强烈的相互作用。 尽管如此,它们拥有极椭圆的轨道这一点说明,它们必定曾在某一时期与某些天体发生过碰撞。 一些天文学家称它们为内奥尔特云,因为它们不似更遥远的外奥尔特云天体那样容易被银河系潮汐力摆布。 也就是说,奥尔特云的轨道自古以来一直保持着稳定,因此,它们实质上是保存太阳系形成信息的“化石”。 塞德娜是在高效巡天中用最大像素的相机发现的。 当天文学家把此类相机安装到更大口径的望远镜上时,他们发现了2012 VP113。 在智利托洛洛山美洲天文台,4米口径布兰科望远镜上的暗能量相机能够拍摄约2.7平方度的天区。 如此大的图像相当于11个满月面积的总和,比之前所有4米甚至更大口径望远镜上的相机拍摄的天区面积大好几倍。 我们继续搜寻着远方,期望在未来几年找到更多IOC天体。 天体距离我们越远,看上去越暗。因此,外太阳系很可能隐藏着不少大个头天体。 我们看到的是它们表面反射的太阳光。 太阳光首先传到天体面前,经天体表面反射,再传到地球。天体与我们之间的距离增加2倍,它的亮度便会降低16倍。正因如此,只有当塞德娜和2012 VP113位于轨道近日点附近时,我们才能看到它们。 除此之外,在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无法看到它们。 同理,我们也无法看到那些与火星个头差不多、并且在类似轨道上运动的天体,因为它们离我们太过遥远而十分暗淡。 太阳系内可能不会再有更多的巨行星存在了,否则美国宇航局的大视场红外巡天 探索 者就会在红外波段探测到它们温暖的大气。 巨行星散发的热量要比它从太阳那里吸到的热量多,这是因为它们在行星形成过程中累积下来的能量还没有散尽。 在柯伊伯带边缘的天体,我们注意到它们之间的相似点:这12个天体有相似的近日点幅角。 近日点幅角是轨道近日点与黄道面内的轨道升交点之间的夹角。近日点幅角为0,意味着天体的轨道近日点在黄道面内,90度则说明天体在运动到近日点时偏离黄道面最远。 这些遥远天体的近日点幅角都不超过几十度。这完全出乎我们的意料。 我们原以为它们的近日点幅角应该是随机分布的。一种可能的解释是,一个未知的大质量天体在操控着它们,使其在有相似近日点幅角的轨道上运动。 那10个柯伊伯带边缘天体的形成过程可能与塞德娜、2012 VP113相似。 不过,还有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它们曾经与海王星发生相互作用,因为它们的轨道近日点比较靠近海王星的势力范围。

太阳系有几个行星(包括矮行星)

行星:水星,木星,金星,火星,土星,地球,天王星,海王星 卫星: 水星 0 木星 63 金星 0 火星 2 土星 60 地球 1 天王星 27 海王星 13 矮行星的定义如下: ·以轨道绕着太阳的天体。 ·有足够的质量以自身的重力克服固体应力,使其达到流体静力学平衡的形状(几乎是球形的)。 ·未能清除在近似轨道上的其它小天体。 ·不是行星的卫星,或是其它非恒星的天体。 因此,目前确定的矮行星只有三颗:谷神星、冥王星(134340)、齐娜(2003UB313) 还有候选的 名称 分类 直径 质量 2005 FY9(Easterbunny) 类QB1天体 1600–2000公里(?) 不详 Orcus 类冥天体 840-1880公里 6.2-7.0×1020千克 塞德娜 黄道离散天体 1180–1800公里 1.7-6.1 × 1021千克 2003 EL61(Santa) 类QB1天体 约1500公里 ~4.2 × 1021千克 夸欧尔 类QB1天体 989-1346公里(?) 1.0-2.6 × 1021千克 2002 TC302 黄道离散天体 ≤1200公里 不详 伐楼拿 类QB1天体 ~936公里 ~5.9×1020千克 2002 UX25 类QB1天体 ~910公里 ~7.9×1020千克 2002 TX300 类QB1天体 《900公里 不详 伊克西翁 类冥天体 《822公里 不详 4号灶神星、2号智神星与10号健神星也是可能的矮行星。 因为现在对于矮行星的卫星定义仍有争论,所以不能肯定矮行星是否有卫星。 1.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谷神星 昏神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冥王星 塞德娜 2.唔识 3.几百个 4.有D有 有十二个,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谷神星、昏神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塞德娜

冥王星能装下几段塞德娜

冥王星能装下1个塞德娜。塞德娜的主要成分是冰和岩石,其体积大小约为冥王星的四分之三。塞德娜也创造了整个太阳系的最冷纪录:估计其温度为零下240℃,同2003-UB313不相上下。它以一个较大的椭圆形轨道围绕太阳运行,距离太阳最远的距离超过135亿公里。

11000年只有一次机会!探测太阳系最遥远的行星,不能再等了

2020年是火星探测大年,这一年全世界有3个国家发射了火星探测器,其中就包括我国的天问一号。 之所以大家都选择这一年来探测火星,是因为由于人类航天技术的限制,必须要在狭窄的窗口期内进行发射,才能最节省燃料和时间。对于火星来说,这个窗口期每隔26个月才会打开一次。所以,没来得及在去年发射火星探测器的国家或机构,只能等到2年后的2022年9月了。 越靠近太阳的天体,探测的窗口期就越短。反之,越遥远的太阳系天体,这个窗口期就越长。那么,对于最遥远的太阳系天体,这个窗口期有多长呢? 目前人类发现的最遥远的太阳系自然天体,是一颗小行星,其编号为90377,英文名叫做Sedna,中文译作塞德娜。这颗小行星发现于2003年,属于外海王星天体之一。根据目前的观测,塞德娜的直径是995 80千米,和太阳系最小的矮行星——谷神星差不多大,因此塞德娜也被认为是矮行星的候选者之一。 塞德娜到底有多远呢?根据天文学家的观测,即使在近日点,它和太阳的距离也有76.36个天文单位(1个天文单位是1个日地距离,即大约1.5亿公里),也就是大约114亿公里,这是太阳系最远的行星——海王星的2.5倍!塞德娜的轨道偏心率非常高,也就是说,它的远日点非常非常远,竟然达到了937个天文单位,也就是大约1400亿公里! 由于距离太过遥远,塞德娜的公转周期也长得惊人,达到了11390年!换句话说,上一次塞德娜运行到现在这个位置时,猛犸象都还没有灭绝,人类还不会种地……别说一辈子,按照目前人类的寿命,就算活100辈子,都活不到人家一个公转周期。 然而,我们这一辈的人真的是太幸运了,这种一万年一遇的事就让我们赶上了,因为塞德娜即将来到它的近日点了! 在2003年被发现的时候,塞德娜距离地球就只有差不多100个天文单位。目前,它距离我们已经不足90个天文单位。根据天文学家的计算,在2076年的时候,它将会来到近日点。这不仅是人类利用望远镜观测的绝佳时机,也是发射探测器前去 探索 的唯一机会。一旦错过,就要再等一万年…… 目前,世界各国都还没有制定探测塞德娜的航天任务,但是天文学家们已经提出这个想法了。他们还表示:如果我们真的要抓住这个极其罕见的机会,那么真的要尽快动手了,因为时间真的太短了! 虽然塞德娜在2076年才会到达近日点,但这不意味着我们等到五十年后再发射探测器就可以。为了更好地节约能源和时间,我们需要抓住塞德娜的探测窗口期,这样的窗口期距离我们已经非常近了,而且并不长,那就是2029年到2034年之间。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真的要把握机会去探测它,那么留给人类准备的时间最多不超过12年了! 即便是在窗口期利用最短的路程去探测塞德娜,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迄今为止,人类也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探测器到达过如此遥远的位置,那就是20世纪70年代的两个旅行者号探测器以及两个先驱者号探测器(这两个已经失联,只是理论上到达了这个位置),它们都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才飞行了这么远。 如果我们要去探测塞德娜,就要好好规划飞行的路线。 俄罗斯科学院空间研究所的Vladislav Zubko和他的团队在研究之后指出:如果在2029年发射探测器,那么它不会是直接朝着塞德娜飞行的,而是首先反向飞行,来到更靠近太阳的地方,借助金星来进行加速,然后绕回来再利用地球加速,随后借助木星的引力弹弓效应,最快可以在24.48年的时间里就抵达塞德娜。 最快未必是最好,要达到最快的速度,航天器在飞掠木星时要更靠近它,这会导致航天器的一些科学载荷受到木星磁场的辐射而减少寿命。为了确保研究时长,天文学家认为,距离木星稍微远一点,航行时间30年是最好的选择。 如果是按30年的航行时间,那就要在2034年发射。在这种情况下,探测器飞掠木星时距离这颗气体巨星大约60万公里,远远大于前一个方案中的4.2万公里,可以更好地保护探测器。 而且,飞得慢一点还有另外一个好处,那就是航天器飞掠塞德娜的时候速度不会太快,从而获得更长的观测时间。根据研究人员的推测,按照这个方案,探测器在到达塞德娜时的相对速度约为每秒13.70公里,这就和2015年时新地平线号探测器飞掠冥王星时差不多了。 另外,该团队还计算了其他年份发射探测器的可行性,除了2031年之外,其他诸如2033甚至最远到2045年的发射时间,都远不如前面两个方案。 我们知道,根据目前的理论,太阳系最内侧有八大行星,其中海王星最靠外。海王星以外的区域叫做柯伊伯带,分布着大量的小天体,并且天文学家已经发现了很多。柯伊伯带以外,就是太阳系最外层的结构——奥尔特云。 由于距离太远,迄今为止,天文学家从没有真正观测到奥尔特云及其天体,它仍然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塞德娜的远日点如此遥远,因此是唯一被认为可能是奥尔特云天体的小行星。所以,它的研究价值非常高,也是我们理解奥尔特云的关键,对它的探测非常吸引天文学家。 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前去探测塞德娜,那么不论是对于这颗小天体本身的性质、环境、起源等问题,还是对于外海王星天体的运行规律甚至对可能的第九大行星、奥尔特云有更多的了解。这些问题不仅仅困扰着天文学家,也是许多天文爱好者最关心的问题。 不过,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团队真的要展开这样的探测。考虑到这样的机会一万多年才有一次,相信天文学家们会慎重考虑,并且提高其优先级的。不过话说回来,考虑到探测器的研发和建造过程如此复杂,如果真的要探测塞德娜,天文学家真的要赶快动手了。 创作不易,如果觉得文章还可以,就点个赞再走吧。想看更多精彩科普文章,就请关注我,我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