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布莱希特派和斯坦尼派的区别
1、不同的想法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要求演员不像存在于舞台上,而是真正存在于舞台上,不是为了表演,而是为了生活。演员在舞台上应该永远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应该遵守生命的逻辑和有机规律,在规定的场景中真诚地感受、思考和行动。
布莱希特体系主张上方的演员角色,推动作用,代表人物在剧中融化而不是演员进入角色,走进这个角色在任何时候,走出这个角色在任何时候,面对观众,远离它,自由的奔跑。演员与角色保持距离,形成“双重形象”,即演员是演员本人,也是剧中的人物,是演员用精湛的演技表演剧中的人物。
2、不同的表演方法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强调演员在舞台上的首要地位,发挥演员创作的主动性,通过整体表演体现导演的风格。它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强调表演各部分之间的协调,强调表演的艺术完整性。该系统是关于演员的创作原则和训练方法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称之为经验学派。需要的不是模仿形象,而是“成为形象”,生活在形象中,在创造过程中有真实的体验。
布莱希特的体系采用了自由而不拉伸的戏剧结构形式,从多个方面展示了生活的丰富多彩的内容。通过众多的人物和场景,读者可以看到生活的真实面貌,它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激发人们的思考,激发人们对社会变革的热情。
3、不同的审美观念
摘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戏剧美学思想强调戏剧的社会使命和教育功能,继承了19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朴素唯物主义的美学观,是对生活的真实反映。它出现于20世纪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日益兴起的时期。它不仅反映了社会进步阶级对舞台艺术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现实生活要求,也反映了俄罗斯艺术的民族特色及其对现实主义和民主的热烈追求。
布莱希特的戏剧化方法主张“分离法”,又称“陌生化法”,这是他提出的一种新的美学概念和新的戏剧化理论和方法。它的基本含义是用艺术的方法使平凡的事物变得不同寻常,揭示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揭示事物的矛盾本质,使人们理解改变现实的可能性。然而,就扮演方法而言,“分离法”要求行动者与角色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不是将两者合二为一,行动者应在角色之上,控制角色,扮演角色。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是关于演员的创作原则和训练方法,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称之为经验学派。需要的不是模仿形象,而是“成为形象”,生活在形象中,在创造过程中有真实的体验。因此,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戏剧体系对20世纪的世界戏剧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第一代导演借鉴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导演和表演理论。例如,《娜拉》的导演张密在彩排中拿出笔记,读到斯坦尼斯劳斯基的台词:“在舞台上,先进的苏联人物是不能用一套模式化的公式、舞台面具和人物类型来代表的。
在舞台上,思考,希望,欲望和行为就像一个人思考,希望,欲望和行为一样,就像一个人在他们的生活环境中按照逻辑,有序的方式思考一样。”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与布莱希特演剧体系有何异同
一、思想:
1.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
要求演员不是好像存在于舞台上,而是真正存在于舞台上,不是在表演,而是在生活。
2.布莱希特体系:
主张演员高于角色,驾驭角色,表现剧中人物而不是演员融化于角色之中,随时进入角色,随时跳出角色,面对观众,若即若离,自由驰骋。
二、演剧方法:
1.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
强调演员在舞台上的首要地位,发展演员的创作主动性,通过整体演出体现导演的风格。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强调演出各部分之间的和谐一致和演出的艺术完整性。
2.布莱希特体系:
采用自由舒展的戏剧结构形式,多侧面地展现生活宽广多彩的内容,让读者通过众多的人物场景,看见生活的真实面貌和它的复杂性、矛盾性,促使人们思考,激发人们变革社会的热情。
三、美学观念:
1.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
真实反映生活,强调戏剧的社会使命和教育作用,继承了19世纪俄罗斯革命民主派朴素唯物主义的美学观点。
2.布莱希特体系:
布莱希特演剧方法推崇“间离方法”,又称“陌生化方法”,是他提出的一个新的美学概念,又是一种新的演剧理论和方法。
扩展资料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体系关于演员的创作原理和训练方法,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称之为体验派。要求的不是模仿形象,而是“成为形象”、生活在形象之中,并要求在创造过程中有真正的体验。因此,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系对20世纪的世界戏剧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中国第一代导演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导、表演理论有所借鉴。如《娜拉》的导演章泯在排练时,拿出导演笔记,给大家念了这样一段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话:“在舞台上,不可能用一套千篇一律的刻板公式、舞台脸谱和角色类型来表现先进的苏维埃式的人物。
在舞台,要在角色的生活环境中和角色完全一样地、合乎逻辑地、有顺序地、像人那样地去思想、希望、企求和动作。”
什么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流派和布莱希特流派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强调现实主义原则,主张演员与角色合一,演员要沉浸在角色的情感之中。这种体系应该是舞台剧话剧用的比较多,中国很多演技派演员大部分都是这种流派。
布莱希特表演体系推崇一种新的演剧理论和方法,即“间离方法”。就表演方法而言,“离间方法”强调演出中的理性因素,要求演员与角色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把二者融合为一,演员要高于角色、驾驭角色、表演角色。
人物简介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1863年~1938年)前苏联著名演员、导演、戏剧教育家和理论家、舞台艺术改革家。生于莫斯科,其父是制造商兼工厂主,与文化活动家交往密切。他14岁就登台演剧。1896年与聂米罗维奇—丹钦科创建莫斯科艺术剧院。
斯氏一生导演和担任艺术指导的话剧和歌剧总共有120余部,并扮演过许多重要角色。他创立的演剧体系继承和发展了俄罗斯和欧洲的艺术成果,著有《我的艺术生活》、《演员自我修养》等书。1936年获苏联人民艺术家称号。1948年在他的故居设立斯氏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