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古代西方建筑中的石柱主要有四种,每一个建筑只能使用一种石柱吗
古代西方同一个建筑中可以混合使用不同的石柱形式,并不限制使用一种。
古代西方的“柱式”包括希腊时期的3种和罗马时期的2种:
希腊:多立克式、爱奥尼克式、科林斯式
罗马:塔司干式、复合式
1、多利克柱式(Doric order)
多立克柱又被称为“男性柱”,是一种没有柱础的圆柱,直接置于阶座上,由一系列鼓形石料一个挨一个垒起来的,较粗壮宏伟。圆柱身表面从上到下都刻有连续的沟槽,沟槽数目的变化范围在16条到24条之间。它来自于古埃及。著名的雅典卫城(Athen Acropolis)的帕提农神庙(Parthenon)即采用的是多立克柱式。
2、爱奥尼克柱式( Ionic order)
爱奥尼克柱式又被称为女性柱。这种柱式比较纤细轻巧并富有精致的雕刻,柱身较长,上细下粗,但无弧度,柱身的沟槽较深,并且是半圆形的。上面的柱头由装饰带及位于其上的两个相连的大圆形涡卷所组成,涡卷上有顶板直接楣梁。雅典卫城的胜利女神神庙(Temple of Athena Nike)采用了这种形式。
3、科林斯柱式( Corinthian order)
科林斯柱式的四个侧面都有涡卷形装饰纹样,并围有两排叶饰,特别追求精细匀称,显得非常华丽纤巧。相对于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的装饰性更强,但是在古希腊的应用并不广泛,雅典的宙斯神庙(Temple of Zeus)采用的是科林斯柱式。
4、塔司干柱式
是罗马最早的建筑形式,它是多立克式的一种更粗短的变体。同多立克相比省去了柱子表面的凹槽。柱身长度与直径的比例大约是7:1,显得粗壮有力。
5、复合式柱式
将爱奥尼克柱式柱头上的涡卷加入科林斯芼莨叶柱头上。
古希腊三大柱式的特点
古希腊三大柱式的特点如下:
1、陶立克柱式:
直接置于阶座上,由一系列鼓形石料一个挨一个垒起来的,较粗壮宏伟。圆柱身表面从上到下都刻有连续的沟槽,沟槽数目的变化范围在16条到24条之间。
2、爱奥尼克柱式:
这种柱式比较纤细轻巧并富有精致的雕刻,柱身较长,上细下粗,但无弧度,柱身的沟槽较深,并且是半圆形的。上面的柱头由装饰带及位于其上的两个相连的大圆形涡卷所组成,涡卷上有顶板直接楣梁。
3、科林斯柱式:
四个侧面都有涡卷形装饰纹样,并围有两排叶饰,特别追求精细匀称,显得非常华丽纤巧。柱头是忍冬草形象科,林斯柱式的装饰性更强。
古希腊建筑从公元前7世纪末开始,除了屋架外,都是用石头建造的。神庙是古希腊城市中最重要的大型建筑。由于石材的力学特性是压缩的,而不是拉伸的,因此其结构特点是短跨度密集的柱、柱、前梁和屋檐的艺术处理基本上决定了寺庙外立面的形式。
扩展资料:
古希腊三大柱式的相关传说:
海伦和仙女奥塔斯的儿子多罗斯统治着阿海亚和伯罗奔尼撒人。多罗斯在阿尔戈斯古城的朱诺神庙建造了陶立柱神庙。后来,在阿赫亚的其他城市也修建了类似的庙宇。对称的规则还没有建立起来。为了找到模型,他们转向人体本身。
当他们想要在寺庙里放置柱子时,因为没有对称的规则,他们探索了各种方法使它可以装载并且有一个可接受的外观。他们试图测量一个男人的脚的长度,并将其与他的身体长度进行比较。
原来这个人的脚是他身体长度的1/6,所以他们把同样的原理应用到柱子上,使柱子的高度,包括头部,是柱子底部厚度的6倍。这样,建筑物上的多立克柱开始显示出这个人的力量和优雅的比例。
后来,当他们想为优雅的戴安娜而不是男性阿波罗建造一座神庙时,“脚变成了一个苗条女人的尺寸。这是第一次,柱子的厚度是它高度的1/8,使它看起来更高。
他们把耳蜗装饰物放在柱子的顶部,“就像从左右两侧垂下来的卷发一样”,而柱子的正面装饰着水果垂饰。柱子上的凹槽贯穿整个柱子,就像主妇长袍上的褶皱。这变成了第二列,离子列。
哥林多圆柱“暗指女孩的精灵般的身材”,用于装饰效果。在他的书中,维特鲁威讲述了一个悲伤的护士的故事,她在科林斯的一个十几岁的女孩死后,把一个装满她最喜欢的东西的篮子放在她的坟墓上,并用瓷砖盖上。篮子碰巧落在一棵爬山虎的树根上。
在春天,植物发芽,因为瓷砖阻止主茎向中心生长,茎和叶子向外弯曲,在边缘形成一个漩涡状。当雕刻家卡利·马科斯经过这里时,他从中得到了灵感,将百威郎爬山虎的叶子视为“科林斯”的污名。这样就确定了风格,并以其适当的少女对称比例的其余科林斯柱确定。
古希腊三种柱式分别是
多立克柱式,爱奥尼克柱式,科林斯柱式。
希腊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 Order)的比例比爱奥尼柱更为纤细,柱头是忍冬草形象(或说用毛莨叶(Acanthus)作装饰,形似盛满花草的花篮)。
相对于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的装饰性更强,但是在古希腊的应用并不广泛,雅典的宙斯神庙(Temple of Zeus)采用的是科林斯柱式。
扩展资料:
相关传说:
海伦和仙女奥尔赛斯的儿子多鲁斯统治了阿哈伊亚和伯罗奔尼撒全境。多鲁斯在古城阿尔戈斯的朱诺圣地建立了陶立克柱式的神庙。后来,在阿哈伊亚的其他城市也建立了一些同样柱式的神庙。当时对称的规则还没有产生。为了寻找范本,他们转向人体自身。
当他们想要在这座神庙中设置柱子时,因为还没有对称的规则,就探索用什么方法能使它适于承受载荷并具有公认美观的外貌。他们试着测量男子的脚长,把它和身长来比较。结果发现男子的脚长是身长的1/6。
科林斯柱式的简介
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 Order)是是希腊古典建筑的第三个系统,公元前五世纪由建筑师卡利漫裘斯(Callimachus)发明于科林斯,此亦为其名称之由来。它实际上是爱奥尼克柱式的一个变体,两者各个部位都很相似,比例比爱奥尼克柱更为纤细,只是柱头以毛茛叶纹装饰,而不用爱奥尼亚式的涡卷纹。毛茛叶层叠交错环绕,并以卷须花蕾夹杂其间,看起来像是一个花枝招展的花篮被置于圆柱顶端,其风格也由爱奥尼亚式的秀美转为豪华富丽,装饰性很强,但是在古希腊的应用并不广泛,雅典的宙斯神庙 (Temple of Zeus)采用的就是科林斯柱式。
科林斯柱式的介绍
科林斯柱式(英语:Corinthian Order)源于古希腊,是古典建筑的一种柱式。它的比列比爱奥尼柱式更为纤细,柱头是用茛苕(Acanthus)作装饰,形似盛满花草的花篮。相对于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的装饰性更强,但是在古希腊的应用并不广泛,雅典的宙斯神庙采用的正是科林斯柱式。“科林斯”一词源于古希腊城市科林斯(Corinth)。科林斯柱式的起源据说为雅典雕刻家卡利马斯无意中发现一个草编的篮子,里面是一个来自科林斯的贫穷女孩仅有的家当,女孩已经悲惨的死去了。这个篮子被一块扳子或屋顶的砖瓦覆盖着,爵床叶在篮子周围生长,悬垂部分呈卷曲状。卡利马斯为这种迷人而简单的组合所感动,随即绘成素描,然后刻在石头上。这种技法便成为建筑学上古典语汇的一部分,是从文艺复兴到现今盛行的三大柱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