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加帝国文字

印加帝国文字(印加的介绍)

fwxlw fwxlw 发表于2025-09-14 22:22:50 浏览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印加的介绍

对于我们大多数中国读者来说,除了我们自己的中华文明外,我们比较熟悉的有古代印度文明、古代巴比伦文明、古代埃及文明和希腊罗马文明、而对美洲印第安古代文明则比较陌生,在这里,我们想就美洲印第安古代文明向我国读者略作介绍。在欧洲人到达美洲以前,印第安人以其辛勤的劳动和聪明的智慧在美洲大陆上创造出了一些高度发展的古代文明、这些文明在某些方面比之东半球的一些古代文明毫不逊色,甚至处于领先地位。如同东半球的情况一样,美洲也有几大著名的古代文明,它们是:墨西哥的阿兹特克文明、中美洲北部的玛雅文明、秘鲁的印加文明和哥伦比亚的奇布查文明。印加文明是在南美洲西部、中安第斯山区发展起来的又一著名的印第安古代文明。它的影响范围北起哥伦比亚南部的安卡斯马约河、南到智利中部的马乌莱河,全长4800公里,东西最宽处500公里,总面积达9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1000万。大体说来,它包括了现今厄瓜多尔山区部分、秘鲁山区部分、玻利维亚高原地区、半个智利和阿根廷西北部。据考古学家的研究,上述这一广大地区是美洲最早出现农业的地区,时间大约在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沿海地区的居民已定居下来。到公元前2000年末,中安第斯山区已出现一系列古代文化中心。在公元前1000年中下期,发达的农业文化。已经形成,奠定了印加文明的基础,并出现了阶级和国家的最早形式。这标志文明开始形成。公元10世纪后半叶以后,中安第斯山区出现了各种文化相互渗透和兼并的局面。导致了一些原有文化的衰落和消失,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印加入统一中安第斯山区前的各种文化基础。印加文明是因印加人统一中安第斯山区,建立印加帝国而得名的。印加人原是生活在的的喀喀湖中的一个部落,10世纪以后,他们逐步北迁,一路征战,于1243年来到现今库斯科,在瓦纳卡里山上扎下营寨。据印加入的传说,此时他们的首领是曼科·卡帕克。从曼科·卡帕克起,到1532年印加人的末代首领阿塔瓦尔帕被西班牙征服者皮萨罗杀害,印加国大约经历了整整3个世纪的发展过程,其问共传12世、13王。印加国本名叫“塔万廷苏龙”,意为四方之地,首都是库斯科。全国按方位分为四大行政区,名叫:“苏龙”,它们是:西北方位叫钦查苏龙,包括厄瓜多尔、秘鲁北部和中部;西南方位叫库蒂苏龙,包括秘鲁南部和智利北部;东北方位叫安蒂苏龙,包括东部森林和乌卡亚利河一带;东南方位叫科亚苏龙,面积最大,包括现今玻利维亚大部国土,阿根廷西北山区和半个智利。“印加”一词的本来含义是“首领”或“大王”的意思,是塔万廷苏龙的最高统治者。西班牙人到来后,简单地以“印加”一词指称这个国家及其居民,至今已是约定俗成了。印加帝国享有“美洲的罗马”之称,它以有一套完整的国家机器而闻名于世。印加国是一个奴隶制国家,奴隶主阶级包括印加王、王室贵族、高级官吏和祭司。他们不从事生产劳动,过着奢侈的生活。印加王被称为太阳之子,神的化身,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独揽国家一切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印加王建立了以中央集权为中心的政治制度,他以斯科为中心,通过各级官吏,牢牢地控制着全国。除了政权机构外,印加奴隶主还拥有一支20万人的训练有素的常备军队,用其对外扩张,对内镇压反叛力量。印加帝国还建立了严厉的司法制度,用来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印加王还采取了一些文化和经济措施。例如,对于那些刚被征服的地区,强行推广克丘亚语。再者,在全国大兴道路和释站建跃以库斯科为中心,修建了条条道路通京城的交通网,以利于对边远地区的控制。印加人能在中安第斯山区建立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与当地的发达的经济文化是分不开的。在农业方面,印加人继承前人的成就,在干旱缺水的山区修建了水渠和梯田,使粮食生产得到稳定发展,保证了非农业人口的需要。印加人的水渠和梯田修筑得非常坚固,有些水渠至今还在使用。印加人培育了大约40多种作物。他们还饲养骆马和羊驼,成为美洲印第安人中唯一饲养大牲畜的人民。这些动物的饲养不仅为人民提供了肉食和毛皮,而且还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优质肥料,这反过来又促进了粮食产量的提高。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不仅便于印加王事对全国的统治,而且也促进了各地区的联系与文化交流。印加人修筑的道路举世闻名,其中有两条主干道自北向南纵贯全国:一条沿安第斯山而行,从哥伦比亚南部起,穿越厄瓜多尔和秘鲁,进入玻利维亚后通向阿根廷,全长达3200公里;另一条沿太平洋岸而行,起自秘鲁西北的通贝斯,全长达2.300公里,路面宽达3.5—4.5米。在山峦起伏、沟堑纵横的安第斯山区,修筑这样的道路并非易事。根据地形,道路有时盘旋曲折,有时需要开凿阶梯和隧道,有时又要架设桥梁。印加入尚不知道拱顶知识,他们的桥梁主要是吊桥。桥两端立上石柱,用5根粗达40厘米的藤条相连,三根乎辅成桥面。两边各有一根作栏杆。有的吊桥达长60余米。印加人的金属加工业比较发达,他们不但懂得金、银、铜、铅、锡、汞的冶炼,还会冶炼各种合金,并知道利用汞来提纯黄金。金银主要用来制作装饰品和艺术品,其中有一种金蝴蝶的翅膀只有1/10毫米厚,重心找得非常准确,投出后能在空中盘旋。铜及其合金主要用来制造武器、日用器皿和利刃工具。但是,如同美洲其他印第安人一样,印加入一直不知道铁。印加人掌握了许多种金属加工工艺,如铸造、锻打、模制、冲压、镶嵌、铆接、焊接等。有研究认为,印加人的金银装饰品,其技巧可与欧洲文艺复兴时相比。印加入的纺织技术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远在公元前2000年,他们就会纺纱织布了。他们的毛织品和棉织品花色多样,色彩调和,制作精细。如lO00年前留下来的一幅地毯,每英寸含绒纱500根,而欧洲中世纪同类织物却只有100根。在南部沿海皮斯科附近出土的木乃伊套服,被称作是“世界纺织品的奇迹之一”。印加帝国时期的制陶业也有所发展。陶器的主要特点是具有引人注目的磨光技术、雅致的装饰、优美的几何图案和绚丽的色彩。他们在陶器的制作技术和饰因式样等方面不仅吸取了前人及同时期其他地区的经验,而且有进一步的发展。在医药学方面,印加人的成就也令人惊叹。他们的外科手术特别是穿颅术在当时居于世界先进行列。手术刀主要是一种“T”形铜刀,非常锋利。与外科手术相伴而生的麻醉术,印加人也是内行。印加人知道多种草药,如奎宁、可可等。在天文、历法和数学领域内,印加入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在首都库斯科,印加人在城东、城西建有四座天文观象台,中心广场另设一座。根据长期的观测,印加人测得地球运行周期是365天零6小时,并据此制定了太阳历。印加人还有一种历法是阴历,包括354天,是根据对月亮的观测结果制定的。与阿兹特克人和玛雅人不同,印加人的数学采用10进位制。不过,印加人尚未创制文字,他们的计数方法是结绳,克丘亚语称“基普”,即在一条主绳上结上许多小绳,用结节表明数字,用不同的颜色和长度表明不同的类别。印加人在音乐、文学方面也有很高造诣。有人认为,印加音乐可与欧洲古代民歌相媲美,甚至更为高超;还有人认为,印加音乐具有亚洲古代音乐的水平和相似的表现手法。由于印加人没有完整的文字系统,文学多是口头传说和戏剧。其中最著名的有《奥扬泰》,在西班牙人到来前已广泛流传于中安第斯山区,在殖民时代初又被用克丘亚文字(西班牙传教士创制)写成剧本,在世界古典文学名著中占有重要地位。2.近、现代的印第安1492年10月12日,是世界历史上最有纪念意义的一天。经过大约70天的海上漂泊,哥伦布率领的三条西班牙帆船,终于在这一天的黎明见到了朝思暮想的陆地——现今巴哈马群岛中的圣萨尔瓦多岛。中午时分,哥伦布一行90人成功登陆,由此揭开了美洲大发现的序幕。在1493年哥伦布第二次航行中,他到达了巴哈马群岛南面的波多黎各、海地等地方。哥伦布认为,这里是印度。在中世纪欧洲人的地理概念中,亚洲、中国与印度都是一些模糊不清的地域。因此,哥伦布在西印度群岛一带航行时,便凭主观臆想地认为这个地方是日本,那个地方是中国,或者是印度。于是,在这种错误的地理概念的支配下,他便称美洲的土著人为“印度人”。实际上,两者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在欧洲语言辞典中,亚洲的印度人和美洲的印第安人都是一个词,英语是indian,西班牙语是indio,法语是indien,其原因概出于此。我们汉语中的印度人与印第安人之别,完全是翻译时故意区分的,以免因名称相同引起概念上的混乱。我们在读到美洲各国的历史书籍时,不论是美国、加拿大,还是墨西哥或巴西,都可见到“印第安人”这个词语。实际上,印第安人是各不相同的,他们都有自己的名称。问题在于,欧洲人初到美洲时,他们听不懂那里的语言,又看到各处的人们面貌都差不多,于是便笼而统之地将其称为印第安人。就这样,这种称呼便一代一代地沿用至今。印第安人,指的是前哥伦布美洲的所有原住居民。当然,这种说法也不完全恰当。印第安人的故乡本来也在东半球,是后来迁徙到美洲的,并不是原住居民。根据1978年美洲有2800多万印第安人口推算,到1988年,估计印第安人口已超过4000万。这就是说,经过500年的历史过程,印第安人口现在恢复到了1492年的数量。而在这同一历史时期内,世界人口则增长了10倍。按照这个比例,目前的印第安人口应该达到4亿。即使以1492年印第安人口是1400万这个最保守的估计推算,现在也应该有1.4亿才是。印第安人口现在之所以才达到4000万,不能不归因于殖民时代人口的大量损失以及后来的大量混血所致。欧洲人殖民美洲,不仅造成了印第安人口的至今为止的零增长局面,而且还使印第安人口的分布发生了很大变化。印第安人原是美洲土地上的主人,他们广泛分布于从阿拉斯加到火地岛的山山水水之间和平原群岛之上。但经过500年的历史之后,他们却从许多地方消失了。凡是沿海平原地区,现几乎见不到印第安人的踪影。在西印度群岛,印第安人现已几近灭绝,只有极个别的岛屿上还留有一些残部。在乌拉圭,则连一个印第安人也不剩了。虽然美洲大陆—些主要国家现都有印第安居民,总人口也恢复到了500年前的水平,但他们所剩的地盘却寥寥无几,生活的天地愈来愈小。当然,殖民过程虽使印第安人的地盘所剩不多,但并末改变印第安人的主要分布地区。目前,印第安人口最多的地区仍与殖民前一致,我们从下面印第安人在美洲各国的分布中可以看到这一点(见表Ⅴ)。目前墨西哥和秘鲁的印第安人最多,两者相加起来占全美洲印第安人总数的一半稍强;其次是危地马拉、玻利维亚、厄瓜多尔和美国,印第安人口均在200万以上。这6个国家的印第安人口加起来有3650万,约占全部印第安人口的90%。但印第安人口比例较高的国家,则依次为危地马拉、玻利维亚、秘鲁和厄瓜多尔;前两者的人口约有一半以上是印第安人,后两者也高达40%左右。墨西哥的印第安人口虽然居美洲各国之冠,但只占该国人口的百分之十几,美国就更低了。欧洲人殖民美洲,给印第安人口造成了巨大损失,这不能不说是一场灾难。当然,从历史学的角度说,美洲的殖民化使美洲这块土地跨时代地进入了现代社会,但从人道主义的角度看,这种跨越却是以印第安人的巨大牺牲为代价的。中国拉丁美洲史学会于1988年在桂林召开了一次哥伦布航行美洲学术讨论会,会上,围绕如何评价哥伦布,自然而然地引发起了对殖民的讨论。有的学者从人类社会发展史的角度认为,欧洲人的殖民使美洲在500年间便从原始社会跨进了现代文明社会,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有的学者从印第安人被大量灭绝的事实出发,认为殖民主义对美洲印第安人只有滔天罪恶,没有殖民,印第安人在和平交往的前提下,照样可以进化到现代文明社会。毫无疑问,这两种观点都有事实依据,都有道理,不同的地方在于价值尺度不同。1492年的美洲,可以说是一个宁静的田园,大部分地区的印第安人以氏族公社为单位集体劳作,集体消费,社会生产力非常低下,过着靠天吃饭的原始农拼或狩猎采集生活。欧洲殖民者的征服,把印第安人整个地纳入了资本主义发展体系之巾,这无疑是社会形态的跃进,尽管这个过程伴随着血与火、泪与恨。至于假设没有殖民,印第安人又会怎样,也许会如此。但是,这毕竟不是历史,更不是现实。欧洲人与印第安人的胡遇和冲突,是两种文化的相遇和两种价值观的冲突,评论这种相遇和冲突的结果,只能以历史的眼光而不能以理想主义的眼光视之。欧洲人殖民美洲,是欧洲社会发展的要求;印第安人反抗这种殖民,是自身生存的需要。在这种殖民与反殖民的斗争中,欧洲人得以在美洲立足,印第安人则得以延续至今,并且,欧洲人与印第安人共同生活的结果,产生了一个全新的人群,这就是两者的混血。目前,美洲的混血人群在全体居民中的比例高达后,有些拉美国家的居民甚至十之八九是混血者,对于这种混血,无论是从人类学还是从民族学的角度说都是进步的。无论是欧洲人还是印第安人,都为这种混血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但是,我们在从世界历史的发展角度来看待美洲殖民史时,绝不等于不讲人道与正义,绝不等于放弃对殖民主义的批判。殖民主义是人类社会交往的一个既往的历史现象。它是由于世界各地社会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它客观地加强了世界各地相互之间的联系,促进了历史的发展。但是,它又是以一种不人道的强权来为自己扫清道路,主观上是损人利己的,因而受到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是理所当然的。难有此,人类才能确立公正与和平的交往关系,使各民族得以平等和睦的相处,共同发展人类的文明,而不是以牺牲他人来满足自己。

印加帝国最伟大的建设成就有哪些

印加人最伟大的建设成就,除了城市建筑与神庙建筑外,便是著名的“印加小道”。印加人修建的两条交通要道纵贯全国,两条道路分别长达4000公里和5000公里,其中一条沿海岸而行;另一条则穿过高低不平的安第斯山脉。每隔7公里便竖立一块里程碑,每19~29公里会修建一处旅舍供行人休息,遇山开道,遇水搭桥,其浩瀚的工程与艰难的程度,令今人叹为观止。

南美洲的安第斯文化由于沙漠与高山的阻隔,导致其文化上的众多分支,可以说,直到印加帝国时期,安第斯地区的文化才趋于统一。印加帝国虽然拥有相当发达的建筑业与手工制造业,但这个帝国却一直没有跨过文字的门槛。不过,印加帝国虽然一直没有进入文字时代,但她却拥有一套十分复杂与严谨的绳记数字系统,正是依靠着这一套很专业的记数系统,印加帝国的税收才得以保证。

古印加文化具体指什么

印加帝国是南美文明的渊源之一,十三世纪末期,盖丘人开始取得权利和声望,最后打败了昌盖人建立了塔万廷苏约帝国。塔万廷苏约帝国从传说中的缔造者曼可喀巴科到最后一任帝王、即于1553年死于西班牙人之手的阿塔华尔帕。经历了十四任印加王。他们利用千年以来获得的知识以及从以前的文明中继承的内容,印加王建立了神权帝国以及神奇的统治机构,把不同部族归纳在其统治之下,帝国的领土广阔,上起现哥伦比亚的努多德巴斯特地区,下至今智利的乌马勒河。 印加帝国起源及其历史   印加人是美洲本土最大帝国的统治者。在将近14世纪末的时候,印加帝国从南美洲的南安第斯山脉的库斯科(CUZCO,秘鲁南部城市,11世纪初起至16世纪为印加帝国的首都)地区开始扩张。但是当1532年由弗朗西斯科(Francisco Pizarro)领导的西班牙人开始入侵的时候,扩张就被迫仓促结束了。在印加帝国灭亡的时候,它已经控制了大约1.2千万的人口,他们大部分是秘鲁和厄瓜多尔人,当然也有很大一部分智利、玻利维亚和阿根廷人。  印加人把他们的领地称为Tawantinsuyu,这是印地安语,用印加人的语言来说,就是“四个部分”的意思。这片土地有着明显不同的地形和气候,它不仅有其间贯穿着富饶灌溉渠的狭长沿海沙漠带;而且还包括了安第斯山脉高耸的山峰和肥沃的峡谷;山脉边缘的热带雨林则一直延伸到东部。印加人指的是印加帝国的统治者和帝国首都库斯科流域的人民。有时候,印加人被用来代表包括在Tawantinsuyu中的所有人,但是严格说来,这种叫法并不正确。许多南美洲的小国虽然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受控于印加,但是它们中的大部分仍然保持了自己的身份。当西班牙人到来的时候,虽然印地安语是通行的官方语言,并在帝国的大部分领土都比较流行,但是在帝国各地至少有20种地方性的语言保持着它们旺盛的生命力。  印加帝国的早期历史似乎只记载在神话传说中。后来,西班牙入侵者提供了一个官方版的早期印加帝国历史,但是即使这个官方的版本也很难把印加帝国的真实历史和与它纠缠在一起的神话和传说区分开来。印加帝国的开端可能也只是一个小小的王国,这个小国和十四世纪安第斯山脉附近的许多小国没有什么区别。而最终,印加帝国成为了以现在位于秘鲁共和国Ayacucho附近的HUARI为中心的一个强有力的国家,一直延伸到库斯科的北部。很明显的证据表明,几个世纪前,这个国家控制着这片土地,并且直到十世纪,和它是世仇的另一个小国才接手了这片土地。为什么早期的印加人能够战胜它的邻居,这是不得而知的。即使传说中建立了印加帝国的首领MANCO CAPAC也不知是否确有其人。 信仰  主条目:印加宗教  印加帝国主要信仰太阳神,并自认为太阳神的后裔。传说中太阳神派了他的一对儿女曼科卡帕克和马奥克约向印加人民教导历法、律制等。每年的6月24日是印加帝国最重要的节日-太阳节,印加人民会在这个时候把自己的农作物和家畜献祭予太阳神,感谢太阳神每年赐阳光到大地,令动物可以成长和农作物可以丰盛。  中美洲墨西哥的阿兹特克人与印加人一样,都是膜拜太阳神。而尤卡坦半岛的玛雅人则不然,玛雅人是膜拜羽蛇神(但印加人也有类似羽蛇神的神祇:创世神-维拉科查)。而玛雅人和阿兹特克人都有大规模活人献祭的宗教仪式,印加人倒没有,印加人会把自己贵重的物品,黄金,或者农作物和家畜献给神明,却不会把人的生命作献祭。 印加人的食物  印加人的主食主要是平地玉米和8000英呎高地的马铃薯(马铃薯的原产地是的的喀喀湖),相对于旧世界来说,印加人的肉食并不丰富。薯片和奇扎啤酒则是印加人的特色食品,这两种食品的制作方法在今天的眼光来看,是很不卫生。但当时的印加人却认为这是珍馐佳肴。制作方法如下:  1. 薯片  先把收成后的马铃薯放在地上一日一夜,让其水份蒸发。接着再接集起来,让工人不断践踏这些干马铃薯,令其变成片状或块状,完成后不要收集,让这些已被践踏成块状的马铃薯再蒸发内里的水份。几天后,就会有人将这些马铃薯收集,这就是印加式的薯片。印加人会将这些薯片放在谷仓中,食物短缺的时候就可以用来应一时之急。在节日庆典时,也可以拿来当祭品献给神灵们。  2. 奇扎啤酒  将温水倒满一个大罐,放在阳光猛烈的地方,再收集大量的小麦,然后由一些少女拿起这些小麦放在口中咀嚼,把这些小麦嚼成糊状物之后就吐在温水中,之后让这罐充满小麦糊的水放在原地发酵,最后就会变成糊状的啤酒,这就是奇扎啤酒,印加人会在庆祝的时候拿出来喝。 文明  根据考古发掘,当时印加帝国有青铜器皿和刀、镰、斧等劳动工具,其冶炼铸造技术相当精巧。印加人也有发达的农业灌溉系统,绵延的驿道等。考古学家大都认为印加人的建筑技术、医学、织布和染色技巧相当发达。  文学方面,印加有一首长诗《奥扬泰》。诗中记述英雄奥扬泰在印加王帕查库蒂时期,爱上了印加王的女儿,并请求印加王赐婚,但被受阻挠的故事。此诗在15世纪被改编成戏剧。1770年至1780年间被西班牙传教士用拉丁文记载下来。  他们唯一的家畜是羊驼和骆马。  印加人有自己的语言,可是却没有一套书写文字的系统。印加人利用绳结记录法来代替文字,这就是所谓的“奇普”。美国哈佛大学的考古学家格里·乌尔顿认为“奇普”是一种会意文字。  印加帝国的版图可以说是所有美洲古国(包括玛雅和阿兹特克)中最大的一个。为了保持帝国中各个城邦的交流,印加人建设了大量的道路,这些道路穿越了安第斯山脉、热带雨林、河流,把各个城邦连接起来。西班牙的征服者之所以如此轻松地消灭各个印加帝国的城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道路的帮忙。 印加帝国的军事力量  印加帝国的军队人数非常多,多达七至八万多人,可是所使用的武器却非常落后,甚至比中古时代欧洲人的武器更落后。当时印加士兵的主要武器是木棒、石斧、标枪、长矛、弓箭和弹弓(弹射小石块)。当西班牙人还没有到达美洲大陆之前,印加帝国是一个雄霸南美洲西部地域的大国,当时的印加士兵经常东征西战,消灭了不少在南美洲地区的部落,扩大帝国的领土面积。印加士兵的武器对付南美洲的小部落可能还是足够的,可是当西班牙人到达南美洲之后,印加人的军事优势就一去不复返。  西班牙来的征服者皮泽洛(皮萨罗)所带领的军团只是一支一百五十多人的乌合之众,而且当时他们要进入一个离其总基地巴哈马大约一千多公里的地区,他们胜利的真正关键不是在于西班牙的枪械。当时西班牙士兵所使用的枪枝是火绳枪(Matchlock),这是一种性能并不优秀的火器,火力单薄,而且装弹速度繁复且缓慢,当时即使是优秀的士兵,每分钟最多也只能装上一至两发的子弹,这种装弹速度还要是没有战斗压力的情况下才能做到,且一遇水就要报销,而当时皮泽洛的军团中只有数十把这类型的枪枝,作用不大。真正令西班牙士兵致胜的原因是因为马匹和金属防具。根据皮泽洛部下的书信记载,当时一位牧师在印加士兵的看守下与印加国王阿塔瓦尔帕会面,那位牧师问阿塔瓦尔帕能否接受基督教的洗礼,并效忠于天主的名和西班牙王国暨神圣罗马帝国国王,阿塔瓦尔帕听后大怒,并把牧师给予的圣经狠狠抛到地上。这时牧师大叫,而潜伏在四周的数十名西班牙骑兵部队立即向阿塔瓦尔帕的方向冲去。印加士兵虽然人多势众,可是当他们看见有种不知名的动物向他们冲过来的时候,立即丢下武器逃跑,西班牙骑兵继续追杀逃跑中的印加人,而其他西班牙士兵见状立即把坐于皇座上的阿塔瓦尔帕拉下来。当日有数千名印加人被西班牙的骑兵杀害。往后的情况也是一样,根据当时的文献记载,哪怕西班牙人只出动了数十名骑兵去作战,也能把印加士兵吓得胆战心惊,弃械逃亡。印加士兵之所以如此惧怕马匹,是因为他们对这种动物未有任何认识,这样就给予西班牙人一个灭亡印加的好机会。还有,金属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印加人对金属的认识不多,金属很多时候只应用于艺术品和贵族的餐具上,况且当时印加人铸炼金属的技术还不如旧世界的人民,更遑论会用金属为士兵打造良好的防具或者是武器,可是西班牙的情况却不像印加,他们的铸炼技术比印加人高很多,可以用金属为士兵制造防具,所以当时印加士兵即使向西班牙士兵发出猛烈的攻击,很多时候都会被西班牙士兵身上的金属甲胄和钢铁头盔挡去,反而只穿布衣的印加士兵经常抵抗不了西班牙士兵手中的长枪和刀剑。 印加帝国的领土扩张  在PACHACUTI (1438-71)的统治之下,开始了印加历史上非凡的领土扩张。根据西班牙人的记载,在PACHACUTI的统治期内,印加获得了它全盛时期三分之二的领土。尽管有PACHACUTI任期较长的原因,但是,考虑到印加人有限的运输和通信方式,这种扩张已经是相当迅速的了。当时,不仅还没有开始使用车辆,甚至当地连马匹都没有。   所获得的这些扩张的领土部分只是印加军队征服计划的附属品。征服战不断的通过粉碎邻国的顽强抵抗而取得胜利,并因此能够残忍的入侵别国。但是,并不是所有帝国扩张所得的土地都是直接通过军事行动获得的。有一些领地的加入来自于帝国的和平建议。其它一些领地的加入则是因为害怕一旦拒绝帝国缔结联盟的建议,将会导致杀身之祸。  大约1470年的时候,印加人战胜了位于现在秘鲁北部海岸的CHIMU王国,该王国不仅富有,而且强大。随着这次主要征服战役的胜利,南美洲剩下的小国中几乎再没有能够挑战印加帝国的国家存在,更不用说阻止印加帝国的扩张了。因此印加帝国的扩张遍及南美,随后组成了所谓的南美“文明世界”。在印加的王位继承人Topa(1471-93)继承王位之前,印加帝国的边界已经推进到了今天厄瓜多尔共和国的北部边界。在Topa在位期间,又征服了秘鲁的南部海岸(1476),智利的北部,阿根廷西北部的大部分地区,以及玻利维亚高原的一部分。帝国巨大领土的一部分,很明显沿着秘鲁的南部海岸线,而且征服的代价也是高昂的,战争的结果不仅给交战双方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甚至导致了某些小部落的整体灭亡。另外,在先前征服的那些土地上定期发生的暴乱又不得不被镇压。  在西班牙入侵之前的最后几年,印加帝国仍然在北部进行着扩张。HUAYNA CAPAC (1493-1527),印加王朝最后一代帝王ATAHUALPA的父亲,在他1527年离世时,已经统治了位于厄瓜多尔首都基多的帝国北部前沿。 印加帝国的建筑与文化  帝国的建筑诸如通道、水渠、水道、渡槽、道路、客栈、仓库以及改善农业体系的重要设施,保证了日趋增长的人口的需求,同时有利于其他部族的臣服。  印加王还推行了有效的意识形态和文化渗透体系,如派遣使者、迁移部落等措施加速了盖丘语的传播。随着语言的传播推行领主制、文化模式和经济制度。这样,印加文化每到一地都融合了当地的特征。  尽管印加王自库斯科地区推行了一些艺术和建筑模式,如壁龛、不规则四边形的门窗、双侧柱门,但应该肯定,印加帝国的文化汇总了千年传统并达到了顶峰,今天展出的陶器艺术就证明了这一点。 印加城市   首都:库斯科  (现为秘鲁库斯科省首府) 英文名称:City of Cuzco1983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 C(III)(IV)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库斯科古城位于秘鲁的安第斯山脉,在印加统治者帕查库蒂之下发展成为一个复杂的城市的中心,具有独特的宗教和行政的职能。古城的四周是清晰可见的农业,手工业和工业区。 当十六世纪西班牙人占领这块土地时,入侵者保留了原有的建筑,但同时又在这衰落的印第安城内建造了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和宫殿。  库斯科(有资料译为“科斯科”)古城位于秘鲁安第斯山脉海拔3410米的东安第斯山脉丰饶的山谷中。这里气候宜人,崇山峻岭和葱郁的林木围绕在城市的四周。因而又有“安第斯山王冠上的明珠”的美称。在克丘亚语中,“库斯科”,意为“肚脐”(另一资料:意为“世界的中心”)。11世纪印加帝国初期,皇帝曼科卡巴克主持兴建了这座城市,经过一系列的战争和征服之后,在辽阔的印加帝国时代达到它的顶峰,库斯科发展成为帝国的首都和神圣的城市,是印加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宗教中心。帝国的社会组织是非常等级制的,这种观念影响了城市的设计布局。   在印加帝国统治下,库斯科是一座用巨大石头装饰外部与广场接壤的城镇。殖民者保持着泥瓦建筑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采用了新的建筑结构。数量众多的狭窄的石板街道在印加泥瓦建筑的两个城墙间蜿蜒,就像石头走廊。巴洛克和混血人种的教堂的圆屋顶与城市广场毗邻。离市中心稍远的地方,分布着白色外墙的低矮民居。   尽管库斯科的地形高低起伏,印加首都依据直角方式设计。直线的布局和中央广场为库斯科提供了四条道路连接帝国的行省,而且反映出文艺复兴的都市规划原则适用于新世界的城市规划。   1533年11月15日西班牙殖民者攻破了这个城市,使之遭到毁灭的命运(另一资料:1536年,西班牙征服者接管了库斯科城)。经过内战岁月之后,城市在同一时期与波托西并入秘鲁总督管辖区,利马城成为首都。城市化发展时期,库斯科印加城市的布局得到保护。16世纪,新的城市规划者在印加广场上增加了德阿马斯广场。他们的工作也保护了其他的城市广场和印加棋盘式街道布局。17世纪,库斯科的经济依赖于波托西的矿山而繁荣,然而1650年的大地震使重建的城市遭到破坏而毁于一旦。1670年城市按照巴洛克风格重建,并使它成为艺术中心。今天,库斯科的主要建筑物属于这一时期。因此,库斯科的建筑既有印加帝国的痕迹,又有西班牙的风格。   库斯科城遭受了三番五次的被毁又重建的命运,所幸的是虽然几经风雨,但城中仍保留有大量有价值的遗迹。1790年,库斯科整座城市被占领。这以后,与波托西的矿山息息相关的利马,享受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繁荣,库斯科则随着利马的兴起而衰落。   在库斯科城内,印加帝国时代的街道、宫殿、庙宇和房屋建筑至今仍保存完好,在城中心的武器广场正中,一位印第安人的全身雕像耸立在那里,广场四周则环绕着西班牙式的拱廊和四座天主教堂。广场东北是建在高耸的金字塔顶的太阳庙、月亮神庙和星神庙。左右对峙的蛇神殿和太阳女神大厦的墙壁遗迹位于广场东南。为迎接帝国军队凯旋归来的欢庆广场坐落在武器广场的西南,当地人把欢庆广场称为“库西帕塔”。陈列着印加帝国时期的陶器、纺织品、金银器皿和雕刻碎片等的考古博物馆位于这两个广场附近。城中还有1692年建立的大学。   库斯科的主要建筑是萨克萨瓦曼圆形古堡和大教堂。萨克萨瓦曼圆形古堡世界闻名,距库斯科城1.5公里处,举世闻名的萨克萨曼圆形古堡是举行“太阳祭”的地方。古堡是古代印第安人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它建筑在一个小山坡上,是俯瞰全城的巨大防御系统。从上至下有三层围墙,每一层墙高达18米,长540米,均用巨石垒砌而成。古堡高处有3座塔,上塔是圆柱体,塔内有温泉。古堡下层台阶用石板铺成,长达800米。古堡地下有用石头砌成的网状地道,它和3座塔楼相通。古堡最高处是由3座塔楼围起来的一个非常整齐的三角形。圆柱体主塔基层呈放射状。其他两座塔呈正方形,是驻军之处。据说其主堡是由印加王帕查库蒂于15世纪70年代动工修建的,持续了50多年,直到西班牙殖民者入侵之前还没完全竣工。这里也是印加王的行宫。这一宏伟壮观的建筑群显示了印加帝国的强大,从建筑艺术上,其结构新颖而复杂,建筑庞大而坚固,是美洲古代印第安人最伟大的古建筑之一。另一主要建筑是大教堂,大教堂顶端的福音钟楼悬挂着一口130吨重的大钟,据说是南美大陆最大的钟,钟声能传到40千米之外。

印第安人中只有玛雅人创造了文字吗

不止 阿兹特克人 印加人 都有自己的文字阿兹特克人(Aztec)北美洲南部墨西哥人数最多的一支印第安人。其中心在墨西哥的特诺奇,故又称墨西哥人或特诺奇人。约130万人(1977),主要分布在中部的韦拉克鲁斯、莫雷洛斯、 格雷罗等州。属蒙古人种美洲支。 使用纳华特语,属印第安语系犹他—阿兹特克语族。原有象形文字。多信天主教和众神,如“太阳神”、“月亮神”、“春神”等,特别是守护神“威济洛波特利”(战神)。印加人(Inca),或译印卡人,南美洲古代印第安人。属蒙古人种美洲支。使用克丘亚语。“印加”(Inca)的意思是“太阳的子孙”。主要生活在安第斯山脉中段,中心在秘鲁的库斯科城。印加人是南美洲安第斯山区克丘亚族的一支,讲克丘亚语,他们的“王”称为“印加”,早期西班牙殖民者与其接触时,错误的把他们“王”的称号来称呼这个部族,因此,印加人这个名字就延续了下来。与阿兹特克人一样,印加人也是一支相当年轻的部族,他们在13世纪起开始向外扩张,并建立起历史上习称的“印加帝国”。

印加文明的印加文字

印加常常被说成铜器时代主要文明中唯一一个没有书面语言的文明。在500多年前,西班牙旅行者在秘鲁中部遇见了一个印第安男人,他可能是一个前印第安王朝的官员。西班牙人看到这个印第安人时,他正打算藏起来一些他带着的东西,所以他们搜了他的身,并找到了一些神秘的打了结的绳子。后来西班牙人得知这些绳子叫做奇普(Khipu)。很多奇普只是为了计数,但是西班牙征服者认为有些绳子包含了历史故事,宗教秘密,甚至是诗歌。在上面讲述的这件事里,印第安人说他身上的奇普记载了西班牙征服者在这个地区做的所有事情。“好事和坏事都有。”西班牙人的首领菲格雷多说。之后他很快没收并烧毁了这些记录,并惩罚了这个印第安人。不过,即使西班牙人认为奇普很危险、并尽力毁掉它们,但是学者们却一直拒绝承认奇普是一种书面文件。相反的,这些绳子被认为是一种保存记忆的设备——一种个人化的记忆辅助工具,而没有任何统一的含义。它们顶多是一种纺织品算盘。后面一种观点在1923年得到了支持,当时科学史学家利兰·洛克证实了收藏在纽约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100多个奇普被用来记载计算的结果。因为这些原因,印加常常被说成铜器时代主要文明中唯一一个没有书面语言的文明。不过,近些年研究者们越来越怀疑这个结论的正确性。很多研究者现在认为虽然奇普最初可能的确被当成一种计算工具,不过它们在西班牙人到达的时候已经进化成为了一种记载事情的体系,一种三维立体的二进制的密码,和地球上其他任何文字体系都不相同。“如今最严紧的研究奇普的学者们认为,它们不仅是一种保存记忆的设备,很可能比这多的多。”纽约州立大学的古代安第斯文字专家伽林·布罗克说。不过破译奇普面临一个很大的障碍:没有人能读懂它们。“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叙述性的奇普被成功破译。”哈佛大学的人类学家格里·乌尔顿说。不过乌尔顿在纺织品专家提供了新的信息之后,正在准备向破译奇普进行最持久、最深入的研究。在年七月出版的新书《印加奇普中的符号》中,乌尔顿第一次系统地将奇普分解为多种重要的元素。他用这种分解方式建立了一个奇普资料库,并用这个资料库来分辨绳结排列的规律。正像在上世纪70年代当研究者们破译了玛雅的象形文字之后,对玛雅文化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一样,乌尔顿说,破解奇普密码对于了解在16世纪统治当时地球上最大的,至今还是谜一样的印加帝国,可能是一个“获得内幕的巨大的潜在资源”。

古印加帝国是何时兴起又灭亡的

印加帝国,11世纪时的古帝国文明,11世纪印第安人以库斯科为首府建立了印加帝国。15~16世纪初,形成了美洲古代文明之一——印加帝国。版图大约是今日南美洲的秘鲁、厄瓜多尔、哥伦比亚、玻利维亚、智利、阿根廷一带。首都设于库斯科。帝国的重心区域分布在南美洲的安地斯山脉上。 印加帝国的灭亡在1532年,最后一任印加帝国国王阿达华巴en:Atahualpa,被西班牙人殖民侵略者法兰西斯克·皮泽洛处以死刑,结束了400年以上繁荣的帝国历史。经历了十四任印加王。1533年沦为西班牙殖民地。 印加帝国有宝藏只是传说,千百年来还没有人找到来自印加帝国的宝藏。 据说,印加人非常崇拜太阳神,他们看到黄金发出光泽与太阳的光辉同样璀灿,因此特别钟爱黄金,千方百计地聚敛黄金。印加国的黄金多极了!他们国内所有神庙和宫殿,都使用了大量的黄金,大多数印加人都佩戴黄金制品和收藏着黄金。 有关印加国黄金的传说,在当时,引起了一些殖民主义者的占有欲望。 公元1525年1月,西班牙殖民者弗朗西斯科.皮萨罗,率领西班牙殖民军,开始入侵印加帝国,一心想把印加帝国的巨量黄金掠为已有。1532年,皮萨罗率军攻占了印加帝国的卡哈马卡城后,用计把印加帝国的皇帝阿塔瓦尔帕交出40万公斤黄金来赎身。阿塔瓦尔帕被迫答应了皮萨罗的要求,下令要国民向皮萨罗交纳黄金。可是,就在印加人忙于向卡哈马卡城运交黄金,眼看着巨量黄金就要落入皮萨罗之手时,谁知心狠手毒的皮萨罗却感到不满足起来,他突然变封,竟出人意料地以谋反罪名,把阿塔瓦尔帕皇帝在卡哈马卡城文场给处决了。 皮萨罗处决了印加皇帝以后不久,攻进了印加帝国的首都库斯科。他满心以为,这下子可以把印加人历来聚敛的黄金全部动掠到手了。然而,事实却与他的愿望相反。皮萨罗率军占领库斯科之后,到处搜寻黄金。他们费了九牛二虎这力,虽然也看到了一些用黄金装饰起来的庙宇和宫殿,并在库斯科城近郊的一个洞穴里,发现了一些黄金器皿和一些金子做成的螃蟹、蛇、鸟等珍贵的物品,但是找来找去,就是没有能找到传说中那么多的黄金。 皮萨罗十分震怒,誓不甘心失败。 有一天,皮萨罗听一个印加人来报告说,在印加国内的维拉贡加镇附近有一个洞穴,那里藏着皇帝弟弟阿斯卡敛集的大量黄金。皮萨罗喜出望外,当下即高速兵遣将,准备前往维拉贡加镇。然而,正当他一切准备就绪打算出发时,却突然发现来报告的那个印加人奇怪地失踪了。因此,他寻找洞穴的打算也就成了泡影。 公元1533年前后,皮萨罗不知从哪里得一个消息说,印加帝国的大量黄金在阿塔瓦尔帕皇帝遭到杀害后,被一部分印加人偷偷地运到印加帝国“圣地”的的喀喀湖中隐藏起来了。的的喀喀湖位于秘鲁和玻利维亚交界处的安第斯山脉中,湖面海拔高度为3800多米,面积为8290平方公里,水深一般在20米以上,最深处达300多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可通航的淡水湖。自古以来,土著印第安人就生活在湖的周围。据说,当时印加人带着巨量的黄金和宝物到了的的喀喀湖以后,便乘坐芦苇筏子向湖心划去。等到划了一段距离后,印加人就把带来的所有黄金宝物都投进了湖里。皮萨罗得知这个消息后,在1533年12月,就派部下迭戈.德尔圭罗和佩德罗.马丁内斯,前去的的喀喀湖探宝。他们到了湖上东寻西找,相继干了七八年,直到皮萨罗被暗杀而死,也没有能在湖上发现巨量黄金的下落。 皮萨罗寻找黄金接连遭到挫折,这就使得原来关于印加帝国藏有巨量黄金的传说,变得玄虚起来。当时有不少人开始怀疑传说是无中生有,但是,有不少人,特别是一些西班牙殖民者,对传说却是置信不疑。 在皮萨罗之后的一些西班牙殖民者,了解到位于印加帝国首都库斯科北面两公里处有一个名叫萨克萨伊瓦曼的要塞,那里的地道是印加人藏宝的传统之地。他们猜测印加的巨量黄金这次可能也被隐藏在那里,于是,他们就一次次到萨克萨伊瓦曼进行搜寻。萨克萨伊瓦曼要塞建在一个山坡上,共有三道用巨石砌成的墙围着,每道墙高18米。要塞一共有21个堡垒和瞭望台。在山腰较高的一座平台上有一块坚硬的巨石,它是历代印加皇帝检阅印加部队时的宝座。要塞里还建有太阳神庙、王室浴池和竞技场等各种建筑。在要塞的中央耸立着一座圆塔式建筑物,整个要塞就像迷宫一亲,十分复杂。因此,西班牙殖民者每一次进入要塞都是碰壁而回。他们在这里一次一次折腾,就是始终找不到地道的秘密入口处。 西班牙殖民者在萨克萨伊瓦曼要塞一无所获之后听人说:印加帝国的大量黄金和珍宝,也许隐藏在安第斯山脉中一个叫做马丘比丘的神秘城堡中。于是,他们又转而找起马丘比丘来。西班牙殖民者在安第斯山脉的群峰密林中出没,但是,一直寻了好久,也没有能找到马丘比丘城堡的踪影。 1911年,美国耶鲁大学研究拉丁美洲史的教师海勒姆.亚.宾厄姆,来到安第斯山考察。他的足迹几乎踏遍了大山密林中的每寸土地,后来,终于在离库斯科西北122公里处的两座峭峰之间,找到了这座传说中的马丘比丘城堡的遗址。海勒姆对马丘比丘进行了反复细致的勘测,他发现古城堡地势险要,终年云雾缭绕,十分隐蔽。城堡内既有道路、广场、城门,也不宫殿、祭台。城内的所有建筑几乎都是用浅色花岗石砌成的,每一块石头都差不多有上吨重。有一座祭坛的一个祭台,竟然是用一块100多吨重的花岗石板砌起来的。城堡内还有许多用花岗石砌成的房屋,整个城堡充满着扑朔迷离的情景。海勒姆在古城废墟中夜以继日地工作,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最终他却未能如愿以偿地找到印加人隐藏的巨量黄金。 在海勒姆之后,又有不少世界各国的科学家曾经去马丘比丘考察。不过,他们的运气也并不比海勒姆好到哪里。他们使用的手段虽然各不相同,付出的劳动代价也大小不一,但是结果却是一样:谁也没有在这里找到任何文字线索;对这座古城堡究竟建于何年,仍然是一无所知。至于说这里到底是不是果真藏有印加帝国的在呈黄金,那更是一个谜中之谜了。希望采纳

什么是印加人结绳记事之谜

通常人们认为文字是最基本的信息传递手段,是社会文明发展的载体。印加人有没有自己的文字,这是历史学家们长期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有的学者认为,印加陶器上那些类似豆子的符号是一种尚未破译的特殊的会意文字。有的学者则认为,16世纪以来,在库斯科太阳神庙里的金柜装饰物上的那些“图画”就是传说中的象形文字。1980年5月,英国工程师威廉·伯恩斯·格林在经过7年考证后,发表了题为《介绍印加人的秘密文字符号》的学术论文,认为印加文字由16个辅音和15个元音组成,这种秘密文字是美洲最早的象形和表意文字之一。然而,大多数学者指出,上述几种论断都还缺乏令人信服的根据。我们认为,印加人虽然没有自己的文字,但创造了结绳记事的方法,管理有序的驿道制度和有关宗教和技艺的教育制度,有效地促进了文明的传播,也有效地维系着印加帝国的正常运转。

印加结绳记事方法有两种,即基普和基尔卡,主要用于辅助记忆、统计和记事。但这两种方法通常为少数祭司、贵族所垄断。

基普是印加人用羊驼毛或骆马毛编成各种结的彩色绳子。具体地讲,基普是在一个横粗的主绳上垂直地系上许多根细绳,有时多达100根,像缨子一样垂着。并在垂着的细绳上距主绳不同的距离处打着一个个结头。结头的形状和数量表示数目。距主绳最近的结是个位,再上一个结是十位,然后是百位和千位,越是大数越接近主绳。人们认为基普上最大的数不超过10000。印加人还不知道零的概念,所以在基普上没有表示出来。1981年1月19日,在利马省拉帕斯村发现的印加古记事绳长250米,这是迄今发现的最长的记事绳。

细绳的不同颜色表示不同的事物。据专家们研究,褐色表示马铃薯,白色代表银,黄色代表金,黑色表示时间,红色代表士兵。印加人借助绳的颜色,结的形状、大小和位置,来记载各种重要事件和自然现象,也用来进行各种统计,特别是村社社员的人口统计。有人认为,印加境内各地区还存在一种历史基普,用于辅助记忆,记载印加国的编年史。对此,比较谨慎的专家则认为,这还有待于深入调查研究。总之,基普是一种辅助记忆的手段,而不是一种文字形式。

基尔卡是另一种辅助记忆的手段。具体地说,基尔卡就是画在毛织品、布板、石板上的没有年表的历史图画符号。基尔卡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一种是在一些奇怪的石板上画有像堡垒开放状的一排排四边形。有的学者认为这是一种计算和统计的符号。还有的是在一些布板或织物上画上历史图画符号。据最初侵入印加帝国的西班牙人记述,他们在库斯科的太阳神庙附近的一所专门的祭司秘房中,发现了贴在木板上的大幅粗布画,画有印加人的传说和历史事件。这间秘房,除了印加王和专门负责保管的祭司外,其他人不能进入。16世纪,西班牙驻秘鲁殖民总督托莱多曾亲眼见到过那种布板,上面画着印加统治者的像,人像的周围有关于印加神话传说的符号。由于布板的金框被西班牙殖民者劫走,金框中的历史图画被毁,所以,印加人的历史图画符号都没有保存下来。

善于利用基普的专门祭司或官员,称为“基普卡马约克”。他们是印加帝国的会计兼秘书,其职责主要是陪同印加王的钦差大臣——图库伊里库,到全国各地视察。钦差大臣是帝国朝廷和各地酋长之间的联系人,也是帝国重要公共工程的组织者。钦差大臣根据印加王和国家的需要,编制劳力统计,征收贡物,挑选民间美女,增减地方官员等。钦差大臣每到一地,按村社为单位召集村民会议。基普卡马约克根据到场人数进行统计,分派贡物,征召新的奴隶和美女。基普卡马约克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是收集描绘发生过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图画符号,并把它送往库斯科,备王宫秘密收藏。

如果从传递信息手段的角度来理解,印加人没有文字是一个很大的遗憾,但印加人创造了驿道制度,弥补了这方面的缺陷。交通建设和良好管理是印加人通讯技术和文化上的巨大成就。

古代印加铺砌的驿道,攀山越岭,跨河渡谷,绵延数千里。有两条道路自北而南,贯通全国。一条是沿海道路,北起厄瓜多尔的通贝斯,纵断沙漠向南贯通秘鲁地带。进入智利中部,全长4000千米。另一条道路是高原道路,北起哥伦比亚,贯穿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进入阿根廷,最终抵达智利,全长5600千米。从这两条主干道分出许多小道,把首都同最遥远的地方连接在一起。主干道宽3.5~4.5米。道路通过有灌溉渠道的平原地区时,常有栅栏围护,栅栏上饰有动物图像和浅浮雕,精美绝伦。在有些地方,渠道和道路平行,道路两旁栽有果树。在沼泽地带或容易泛滥的地区,道路则筑在石堤上,有时高达1~2米。经过沙漠地区时,道路两边立有树桩。沿高原筑路时,为了人们便于攀登,道路还筑成曲折形;在坡度很陡的地方,则凿成梯级,在岩壁处,则穿凿隧道。在道路被河流和峡谷切断的地方,人们还架设桥梁,铺上横木。有时用大石板,长3~4米。印加人制造的吊桥,巧夺天工,享有极高的声誉。桥是架设在深渊之上的,吊桥的支柱为石柱,分别立在河流或深渊的两边。在这些石柱上拴着5条用柔韧树枝或藤条编成的粗索。三条粗绳构成桥体,两条做栏杆,下面的粗索用树枝编缠住,然后在上面铺上横板。栏杆的粗索也与下面的粗索编结,从两侧加固桥身。桥的中部因本身重力而下垂,整个桥身因振动而摇摆。有的吊桥竟长达60米。为了保护桥梁和道路,派有专门的管理人员看护和保养,附近村民必须认真维修,不得有误。当时印加人既无马车也无带轮车,通报信息,全凭接力快跑传递,公路两旁设有驿站,驻有驿卒,负责传递信息。古印加人靠接力传信息之快,每天竟达225千米。据说,南部沿海捕获的鲜鱼,运到库斯科献给印加王,只需两天时间。印加人的烽火信号系统组织严密,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可传到很远的地方。印加人修筑道路,其工程水平,远远超过罗马帝国,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杰出的工程之一。德国地理学家洪堡在考察了秘鲁驿道后说:“印加大道是人类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它可以与意大利、法国、西班牙各国的大道相媲美。”

印加人没有文字,但他们有独特的教育方式,把自己的文明、生活习俗、礼仪和工艺知识传授给下一代。印加人的基本工艺技术知识是在家庭和村社中自然传播的。譬如:手工艺方面,父亲把手艺传给儿子,以此保持手工艺的持续发展。印加人的社会职业分工明显,有时甚至全村人都从事一种手工艺品的生产,代代相传,历久不衰。

印加奇普——令人惊叹的结绳记事法

☞ 欢迎来到神奇的01世界 ☜

历史上,不同的地区和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结绳文化,最值得一提的是古老而神秘的印加帝国。这个伟大的古代文明没有文字,在西班牙人入侵之前,靠复杂的结绳体系记录一切信息。

他们的结绳,有着一个神圣的名字——奇普。

奇普是单词quipu或khipu的音译,在印加帝国所用的盖丘亚语中本身就是「绳结」和「打结」的意思。

奇普由一根横着的主绳(primary cord)和垂挂于其上的密密麻麻的绳子(pendant cords)组成,我们不妨称后者为垂绳。主绳往往较粗,充当「晾衣绳」的角色,垂绳则负责记录信息。根据需要,垂绳之上还可另外再系附属绳(subsidiaries),附属绳上还可再系绳,类似根上生根,一些复杂的奇普甚至挂着10~12层附属绳,最大的奇普约由2000根绳组成。

现存奇普的主绳长度在10~514cm之间,展示的时候,绷直或摆成弧形,以便阅读;存储或运输时,则螺旋而盘,整个奇普宛如拖把头。

研究发现,现存最大的奇普是竟是一卷日历,共有762根垂绳,其中730根垂绳通过距离间隔分成了24股,正好是2年、24个月、730天。

奇普上的绳子通常由棉、羊毛、驼绒等材料制成,现存的奇普多数为棉质。棉天生就有白、棕、绿等多种颜色,但远远满足不了奇普的需要,印加人给绳子染上了更多颜色。这些颜色有着丰富的含义,比如黑色代表死亡或灾祸、红色代表士兵、黄色代表黄金、白色代表白银或和平、绿色代表谷物……

这还不算完。有时,绳子的上半截和下半截会是不同颜色;有时,不同颜色两根绳会搓成一根,宛如双绞线,宛如理发店门口的旋转柱(barber’s pole)。

奇普的绳结看似纷繁复杂,其实只用到了3种打结方式:

奇普采用十进制计数。

如是,奇普就可以记录任意正整数了。

靠这种方法,印加帝国把所有子民的年龄、食物供应、军队数目、金银财产、羊毛产量等信息悉数记载,后来的西班牙殖民者感叹道:甚至连一双鞋都不会漏记。西班牙人也许嗅到了一丝文化威胁,在统治这个地方之后便立刻禁止了奇普的继续使用。

奇普上所记录的多数是数据,但也承载着人物、地点、事件这类信息,经过编码,同样以数字形式呈现。这就厉害了,与现代计算机的做法几乎一致。而相关研究已经破解出用三个数字表示的秘鲁古村落名 Puruchuco 。

在很长一段时间,人们认为印加帝国没有文字,或者没有流传下来,它是人类青铜时代几大文明中唯一一个没有文字的文明。而既然奇普不光能记载数字,依靠编码也能记载其他任何信息,那么奇普上的绳结本身,不就可以认为是一种文字吗?

是的,印加帝国不光有文字,还是人类史上唯一一种立体的文字。

事实上,研究奇普的大神Gary Urton 指出,奇普在7个方面都有着两种状态,比如材质(棉或毛)、搓绳的旋转方向、打结的朝向等,可产生2 7 即128种组合,但事实上奇普能用到24种颜色,组合数就成了2 6 ×24=1536,相当于苏美尔人在公元1000~1500年间所使用楔形文字的总量,是埃及和玛雅象形文字数量的两倍还不止。以此体量形成语言绰绰有余。

在印加,奇普就相当于现在的图书,加之记有国家的重要事项,帝国设立了专人看管,这一职位叫做quipucamayoc(盖丘亚语khipu kamayuq),意为「奇普专员」 。

印加人是否有文字

早在公元1200年左右,印加帝国只是一个小小的部落,后来在高原上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印加帝国,到15世纪,印加帝国已包括今天秘鲁、厄瓜多尔、玻利维亚全部、智利的大部分及哥伦比亚南部和阿根廷北部,人口达600万,全国居民都讲克丘亚语。但令人疑惑的是,印加人是否拥有自己的文字?

有些专家坚持认为,印加人有自己的文字,而印加文字是什么样的,就说法不一了。有人说,印加人画在布板或其他织物上的一幅图画就是他们的秘密文字。据最早侵入印加王国的西班牙人讲,在库斯科太阳神庙附近有一座房屋,专门珍藏着许多画在粗布上的画,都装在金框中,除印加王和专门的保管人员外,不准任何人靠近这些画。后来西班牙殖民者抢走了金框,焚毁了全部图画,这些秘密文字也就消失了。还有专家认为,印加陶器上那些类似豆子的符号是他们的文字,只是没有谁能知道是什么意思。

大部分的观点还是认为印加人没有自己的文字,而且至今也确实没有找到印加人有过文字的证据。那么,印加人靠什么来记事呢?印加人当时是靠十进位的结绳记事法来记事的。通过考古,人们已获得不少印加人用于记事的绳,其中最长的一条达250米。印加人借助于绳的颜色、打结的形状与位置大小来记载当时发生的各种重要事件和自然现象,在印加王国为贵族弟子设立的学校里,教师还专门传授结绳记事的知识和方法。

当我们仰望连现代建筑师都叹为观止的雄伟印加古建筑时,我们能够相信印加人会是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创造这一切的吗?

印加人到底有没有自己的文字,迄今也只是一个无法破解的谜。